卓玛措,扎西卓玛,赛悟杰,格知加,顿 珠
(1.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2.西藏藏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
藏药经典复方六味能消丸目前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中,配方由藏木香、干姜、诃子、大黄、寒水石、碱花等六味药组成,具有助消化、消肿、理风和胃之功效,临床上主要治疗食物中毒症、积食不化、胃疼痛、胸腹肿胀、大便干燥、难产、胞衣脱落难等疾病[1],并疗效显著.但是,六味能消丸作为藏医经典名方,目前基于藏医理论系统和深入研究此方的报道甚少.因此,本文结合传统藏医药理论、古籍考证与藏药临床应用特点,分别从方源、方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此方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指导此方的临床应用和二次开发研究.
六味能消丸从配制至今,其名称主要发生了三次变化.此方最早记载于《精选利乐要义》,其作者直贡·次旺丹巴(1631年出生)在他32岁即1662年时为了纪念恩师出了此书,典籍中此方被命名为“西切周巴”[2].且与此书同一时期的《秘诀精粹金柜》中此方也被称为“西切周巴”[3],因此在早期此方被称为“西切周巴”.在《医学利乐宝库》中此方被命名为“西切嘎布周觉”[4],其作者嘎玛·额乐丹增生于1705年[5],可见此书著于18世纪,所以中期此方被称为“西切嘎布周觉”.之后在《甘露宝瓶》、《部颁标准》、《藏药方剂大全》等典籍中均被称为“西切周巴”[6-7],因此在晚期或现代被称为“西切周巴”.
众所周知,六味能消丸是从藏文“西切周巴日布”意译而来.其中“西切”为消化之意,“周巴”是六味、“日布”为丸剂之意.一般藏药复方有很多种命名法,譬如:以君药命名法(如七味葡萄丸)、药丸色泽命名法(智托洁白丸)、药方配制者之名命名法(塔门久阿)与复方功效命名法等.文中六味能消丸(西切周巴日布)主要根据复方功效及药味数来命名,故命名为“西切周巴”.
根据诸多藏医典籍,六味能消丸由藏木香、干姜、诃子、大黄、寒水石、碱花等六味药组成,其处方历史变迁见表1.
表1 六味能消丸之处方变迁Table 1 Prescription changes of Liuwei Nengxiao Pills
可见,六味能消丸最早出自藏医古籍《精选利乐要义》,并运用至今.现从现代医学和中文角度阐述此方适应症,表1中麻秀瓦、透、普瓦每念、普麻吞巴、下麻各巴、相巴各巴、母森、图赛兼罗依次可视为消化不良、中毒症、胃火减弱、难产、胎盘滞留、便秘、阴道菌与下行隆紊乱.同理,上述培根加布、培根木布、囧耐、朗塔、空耐、普备、涩透依次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溃疡、陈旧性内脏疾病、绞痛症、脏腑疾病、胃胀、食物中毒形成一致.
方中藏木香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藏木香Inula heleniumL.Hook.f之根茎,藏文名为“麻吶”,味甘、苦、辛,化味温、平,主要生胃热、助消化,止痛[8],也因藏木香中含有木香烃内酯,具有松弛平滑肌和解痉作用[9].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藏文名为“嘎加”,其味辛,化味温,主要清培根,生胃热、助消化[8];诃子为使君子科多年生木本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干燥成熟果实,藏文名为“阿如热”,味涩、苦、甘、酸,化味平[8],具有滋补强身、生胃热、助消化之功效[10];大黄为廖科植物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茎,藏文名为“经杂”,大黄味苦、涩,化味凉、平[8],具有清热解毒、清培根培乃之作用[10];寒水石为制寒水石Calcitum,藏文名为“囧西”,味甘,化味平[8],主要吸收培根、清胃热[10],抑制胃酸[11];碱花为土药类药物碱Trona的干燥粉末,藏文名为“普朵”,味甘、咸,化味温,具有助消化、制胃酸、通肠祛胀之功效[8].
所有藏成药起初配制时,把味配伍法、化味配伍法、性能配伍法作为三大基本原则进行配方配伍,因此当药物被机体消化吸收时,也是由药味、化味、性能在发挥功效,但复方之药味、化味、功效又与各药物剂量息息相关,因此将从药味、化味、性能、剂量四个角度,研究六味能消丸的功效与方解.
“味”是舌头遇到各种食药时所感受到的滋味儿,《四部医典》曰:“性质入舌有感称味觉”[10],并把味分为甘、酸、咸、苦、辛、涩等六味.根据《晶镜本草》方中寒水石、碱花、藏木香三味药的药味为甘,诃子药味为涩、干姜药味为辛、大黄药味为苦[8].详见表2.
表2 六味能消丸之药味与各药味占比Table 2 The compositions of liuwei Nengxiao Pills an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composition
可见,六味能消丸中有甘、苦、涩、辛等四种药味.根据《精选利乐要义》,此方总剂量为21 g,其中甘味药物占12 g,故甘味药物占复方总药味57%(甘味药物总剂量÷复方总剂量×100%),以此类推,苦味药物占19%,涩味药物占14%,辛味药物占10%,可见此方主要药味是甘味,甘味起主要作用.而甘味药物主要抑制隆病和赤巴病,因此此方在药味功效上主要治疗隆病和赤巴病[10].
某味药被机体食用后,在胃部通过“三火”(培根扭杰,赤巴吉杰、隆美念)依次消化吸收时从原味转化为消化后味即化味.化味根据味可以分为甘化味、酸化味、苦化味,其中甘味和咸味化味为甘;酸味化味为酸;苦、辛、涩三者化味为苦[10].因此方中寒水石、碱花、藏木香三药的化味皆为甘,大黄、诃子、干姜的化味均为苦.详见表3.
表3 六味能消丸之化味与各化味占比Table 3 The chemical flavor an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chemical flavor of Liuwei Nengxiao Pills
根据《精选利乐要义》,此方总化味为21 g,其中甘化味有12 g,故甘化味占总化味57%(甘化味的药物总剂量÷复方总剂量×100%).同理,苦化味9 g,故苦化味占总化味43%.可见此方中有甘、苦两种化味,但以甘化味为主.因此此方在化味功效上,主要克制隆病和赤巴病[10].
也因药物的化味根据性能可以分为温性、凉性和平性,方中藏木香、干姜、碱花三者的化味为温性,诃子与寒水石的化味为平性,大黄的化味为凉性[8].见表4.
表4 六味能消丸之化味与各化味占比Table 4 The chemical flavor an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chemical flavor of Liuwei Nengxiao Pills
根据《精选利乐要义》,此方总化味为21 g,其中化味温性药物有9 g,因此占总化味43%(化味温性药物总剂量÷复方总剂量×100%).同理,化味平性占38%,化味凉性占19%.因此此方从化味性能上,主要化味为温性,可以克制隆病和培根病[10].
根据《部颁标准》,此方具有助消化、消肿、理风和胃之功效,主要治疗食物中毒症、积食不化、胃疼痛、胸腹肿胀、大便干燥、难产、胞衣脱落难等疾病[1],可见六味能消丸主要用于治疗胃病.胃是培根的主要所在部位,培根属寒症,因此大多胃病由培根偏盛引起,并属于寒症.恰巧方中寒水石可以吸收培根、清胃热[10],抑制胃酸[11],在方中主要消除胃病的主要病因——培根;碱花促进食物研磨、助消化、通肠祛胀[8-10],也因其碱性,调节胃酸,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烧心、胃胀、胃痛、呕吐酸水等症状,因此碱花与寒水石作为方中主药.藏木香、干姜、诃子、大黄四味药均为副药,其中大黄性寒[12],主要清热解毒、辅助碱花清理肠胃,疏通下行隆[10];诃子调和三因,抑制并发症[13],因诃子药味偏甘,可滋补强身,也因含多种药味,生胃热,助消化[14];藏木香生胃热、助消化、止痛[12],抑制隆病,即隆病的卡能药物;干姜清培根、生胃热、助消化[8],抑制培根病,是培根病的卡能药物.诸药合用,清培根,生胃火,助消化、理顺下行隆.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记载:“无量等分主药增剂量,有量按量相配投之宜.”[10],是指在所有藏药复方中,没有说明具体剂量的药材,需要等量加入,有剂量的药物按量加入,剂量加倍或最大的药物为主药,因此在很多藏药复方中剂量最大的药物一般为主药.在六味能消丸中各味药的剂量分别为:藏木香1 g、干姜2 g、诃子3 g、大黄4 g、寒水石5 g、碱花6 g,显而易见,方中碱花和寒水石剂量最大,根据以上原则,两者皆为主药.其次大黄的剂量较大,仅次于主药,是因为此方具有清肠通便之功效,若剂量过小,无法清肠,反之,若剂量过大超过主药,会引起严重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与下解隆紊乱,也因刺激胃肠壁,使消化道出血,因此大黄剂量需要适中.诃子调节三因与药性,在藏药界有“药王”之美誉,主要生胃火、促进药物吸收,所以剂量宜大,占主药的一半.藏木香与干姜依次为隆病和培根病的卡能药物,剂量不宜过大.倘若卡能药物剂量过大,会掩盖主药功效,导致复方主治与功效发生变化,因此藏木香与干姜剂量最小.
六味能消丸是藏医传统验方,已有近四百年的临床实践历史.一直被用于食物中毒症、麻秀瓦、培根斯布、食管炎、高脂血症以及下解隆紊乱引起的胸腹肿胀、便秘,难产与胎盘滞留等病症[13].具体应用情况见表5,显然六味能消丸在国内已被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麻秀瓦)与幽门螺旋杆菌性消化不良、排便困难、胃食管反流、高脂血与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并且疗效显著.此结果体现了藏药复方多途径、多靶点的功效特点,也证实了藏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科学性.
表5 六味能消丸的临床应用Table 5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iuwei nengxiao pills
目前国内已研究了此方的所含成分、质量标准与临床疗效等领域,例如康慧等[22]通过HPLC法同时测定了六味能消丸中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没食子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八种成分的含量,焦国莲[23]也通过GC测定了六味能消丸中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含量,杨金草[24]等研究了此方的质量标准,并且蒋莉等人也研究了六味能消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幽门螺旋杆菌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老年性便秘、高脂血与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临床疗效[15-21].但是,六味能消丸在止痛、催产、胎盘滞留等领域的疗效,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所以,后续应该把作用机制作为首要任务进行研究,为六味能消丸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六味能消丸是由藏医药南派创始人素卡念尼多杰配制[5],始载于藏医古籍《精选利乐要义》,之后相继出现在《秘诀精粹金柜》、《医学利乐宝库》与《甘露宝瓶》等藏医著作中,而且处方无发生任何变化,沿用至今.由藏木香1 g、干姜2 g、诃子3 g、大黄4 g、寒水石5 g、碱花6 g组成,形成五药剂量依次增大的趋势.在名称上六味能消丸主要发生了三次变化,早期此方被命名为“西切周巴”,中期被称为“西切嘎布周觉”,后期又被命名为“西切周巴”,但是两种方名大同小异,“西切嘎布周觉”中加入了“嘎布”一词,是“白色丸剂”之意,并不影响整体方名之意.
在药物功效上,六味能消丸主要通过药味与化味、性能三者来起效.而此方的主要药味是甘味,可以克制隆病和赤巴病.根据藏医理论,隆、赤巴、培根分布于全身,当胃部的隆紊乱时,会出现胃胀、烧心、打嗝等症状,同理,当胃部的赤巴紊乱时,会引起胃热、烧心、下泻、呕吐、消化不良等疾病[10].因此,六味能消丸在药味上主要通过均衡胃部的隆与赤巴来治疗胃胀、烧心、打嗝等各种胃病.
化味的分类依据主要有两种,一是味,二是性能.从味的角度,此方的主要化味是甘味,主要抑制隆病和赤巴病,与此方的味功效形成一致,可以医治上述胃胀、胃热、消化不良等各种胃病.从性能角度,此方的主要化味是温性,可以医治隆病和培根病,因为隆和培根属寒症,其温性可以対治培隆寒症.因此化味温性既可以克制隆紊乱引起的上述胃病,也可以治疗培根紊乱引起的胃痛、胃酸、消化不良等病症.所以,从化味上六味能消丸可以治疗隆、赤巴、培根三者紊乱引起的胃病.
胃是培根寒症的所在部位,容易引发消化不良等寒性胃病,因此在藏医临床上胃病的根本治疗原则是清培根与生胃火,并且所有内脏疾病的治疗,都需要遵守生胃火这一根本原则.恰巧六味能消丸的配伍原理完全符合胃病的根本治疗原则.从药物性能上,方中主药寒水石与碱花清除培根,干姜与藏木香生胃火,大黄排泄胃肠中的培根培乃与毒素,诃子调和三因,因此六味能消丸主要用于胃火减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物中毒、胃胀、胃痛、高血脂、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也因大黄和碱花可以通肠祛胀、调节下解隆,因此此方用于下解隆紊乱引起的难产、便秘、腹胀、肠胃绞痛、胎盘滞留等病症.基于藏医理论,下解隆主要位于肛门,运行在大肠、膀胱、私处等部位,具有排精和排经血、大小便、催产等功效,当因极力阻止大小便、精液、矢气等原因导致下解隆紊乱时,其生理功能也随之受阻,出现便秘、难产、腹部胀痛等症状[10].因此,调节下解隆,可缓解难产、便秘、腹胀、胎盘滞留等症状.
可见,六味能消丸在药味、化味、药物性能上均发挥相似功效,皆抑制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各种胃病,但是此方的功效主要源于药物性能,药味与化味起辅助作用,这证实了藏药复方以药味、化味、性能配伍法作为三大配伍原则,却以性能配伍法为主的配伍体系.虽然此方的作用机制目前未被研究和知晓,但是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容易成方,是藏区最常用的胃药之一,有很好的开发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