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圆,任力杰,王洋,章能华,郑妍,吴小红,胡祎
脑血管病是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是我国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因其高致残率和高发病率等特点,给我国造成了高经济负担。目前,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虽已初见成效,但早诊早治仍是医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对神经系统解剖的充分掌握,将为做好早诊早治工作打下基础。传统解剖学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尸体标本、模型及图谱影像等教学工具,这种模式不够具象化且难以掌握,限制了医师的培养,新型解剖学教学模式是众望所归[1-2]。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将多元信息融合而形成的人机互动状态,该状态可调动用户的视听觉等多种感知模拟的虚拟世界,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3-4]。VR技术应用于医学,又称虚拟医学或仿真医学,给医学诊断、治疗和手术等领域带来很大变化,尤其在医学教育方面。医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反复训练,避免真实操作带来的风险和心理压力,增强学习兴趣,缩短学习周期[5]。同时,VR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地点、临床病例等限制,解决了尸体资源紧张的现实问题,使解剖实践课更加简单化[6]。VR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解剖学授课上升了新的台阶[7]。
本研究在神经系统解剖教学过程,将VR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照,通过课后评价对比教学效果差异,并通过调查问卷探索学生对VR教学的兴趣度,以及VR教学是否提高学习效率等。同时,探索VR教学模式的优化方案,为VR技术在解剖学教学的推广奠定基础。
1.1 研究对象 选择深圳大学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未参加过VR教学、未学习神经病学的98名大学三年级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学生共56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37人;第二阶段学生共42人,其中男性16人,女性26人。
1.2 方法
1.2.1 分组 采取分阶段随机对照试验,实施分两阶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医学生分为两阶段,再分为对照组(传统方法组)和试验组(VR技术组)。
1.2.2 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解剖学》《神经病学》教材为基准,第一阶段教学内容为脑的解剖和功能,第二阶段教学内容为脑血管的解剖。第一阶段:由同一带教老师同一天为两组医学生讲授神经系统解剖,试验组采用VR技术学习解剖学知识,每名医学生可实操VR设备5~10 min。对照组采用模型及图文影像形式,借助PPT幻灯片和人体解剖模型进行教学,并对医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时长2 h。课程中全程录像,并观察每名医学生的兴趣度、理解力及不良反应等。第二阶段:由同一老师于1周后为两组医学生授课,除课程内容和难度不同外,其他步骤完全同第一阶段。
1.2.3 调查问卷 课后匿名发放调查问卷。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意见,制订调查问卷,其中第1题总体满意度需学生从1~10分中选取一个整数来打分,第2~11题10个维度分别从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4个角度进行回答。调查问卷题目如下:①您对此教学模式整体满意程度(计量资料);②有助于对神经系统解剖的理解;③增加了对学习的兴趣度;④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手段;⑤可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⑥可提高学习效率;⑦提高您的参与度;⑧使学习变得更有趣;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⑩提高课程的互动性;未来应该被广泛应用;询问试验组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意见(开放性试题)。
1.2.4 考核方法 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命题的闭卷考试,限时10 min,两个阶段的试卷分别由10道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道题1分,总计10分。题目包括神经和血管结构、功能、组成和定位,难度与深圳大学神经病学期末考试相同。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第一阶段的试题难度高于第二阶段课程。
1.2.5 设备 设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生产的3D解剖虚拟训练器,可在虚拟场景中全方位观看人体结构,任意拆解和抓取人体结构等操作。设备软件含有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结构数量≥278个,周围神经系统解剖结构数量≥289个,且与医学院校通用《解剖学》教材一致,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标本资源库和《中国人体质调查》等资料,在四川大学数位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开发,具有权威性。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第一阶段中试验组26人,其中男性6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21.5±0.8岁,《解剖学》笔试成绩为72.00±12.37分。对照组共30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17人,平均年龄21.6±0.7岁,《解剖学》笔试成绩为67.31±10.87分。两组学生性别(χ2=2.55,P=0.11)、年龄(t=-0.49,P=0.63)、基线成绩(t=-1.49,P=0.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阶段试验组共20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20.6±4.4岁,《解剖学》笔试成绩为74.95±11.77分。对照组22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15人,平均年龄21.3±0.7岁,《解剖学》笔试成绩为71.59±9.65分。两组学生性别(χ2=0.77,P=0.38)、年龄(t=-0.76,P=0.46)、基线成绩(t=1.02,P=0.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教学评价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两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理论课成绩比较
2.3 调查问卷结果
2.3.1 整体满意度 经对问卷筛选后,第一阶段对照组收集24份有效问卷,试验组收集25份有效试卷。第二阶段对照组收集16份有效问卷,试验组收集19份有效试卷。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两组整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两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整体满意度评价
2.3.2 各维度教学效果评价 将两个阶段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问卷合并统计,发现试验组学生对VR教学“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提高课程的互动性”的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维度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两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合并统计)各维度教学效果评价
2.3.3 建议和意见 课后12位医学生主动参与反馈,参与测评的医学生表示此教学方法很好,提高了上课时的专注度,希望可广泛用于教师讲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部分学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如建议延长自主练习时间,使VR设备的解剖结构更加精细。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法很有趣,激发了学习热情,减少了对神经病学的恐惧。学生希望将VR教学早日应用于现实教学中。
传统神经系统解剖教学使用标本、模型及视频图画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仍比较抽象。另外,教学模具的局限性、尸体标本的数量及质量也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阻碍解剖学教学的发展[8]。VR技术支持多人同时操作,且可反复操作,打破模具和标本的数量限制,降低了教学用品损耗[9-10]。
本研究通过采取分阶段随机对照的试验方式,减少因课程难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所带来的偏倚。两阶段试验可避免因试卷难易度及试题构成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在教学的两个阶段中,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均高于传统组学生,表明VR技术更有助于医学生掌握解剖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因课后试卷于课后及时发放,故应用VR技术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及时、更直观、更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但对医学生远期的影响仍待进一步研究。
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VR教学使学习变得有趣且提高了课程的互动性。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另外,入组的大部分医学生表示,如果有VR设备可用,他们更愿意使用VR作为学习工具。
综上所述,在神经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VR技术可突破对教学模型及尸体的依赖,将抽象的神经组织以一种的逼真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VR为解剖学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