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华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1)
新课改以来,许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学生亲身体验和积累经验的重要性,并尝试在小学数学探究课堂中融入动手操作的环节。但由于小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条件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往往轻过程而重结论、重应用。学生没有积累足够的感悟和经验,当面对新问题时,会本能地出现防御性反应,削弱了学习热情。本文认为,在小学数学探究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实验思维,运用实验思维,发展实验思维,可以提升面对数学问题时的思维韧性,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容,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分类后对角的度数规律进行的深入探索。下面以这一课的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探究课堂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
课前,学生根据实验单,做了初步的实验探索,见图1。
图1 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实验单
在实验单中先设计“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内角”的钝角三角形、“个子大的”锐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之间的辩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自发地、内在地提出和思考问题:这些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会是多少?和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有关吗?
教师出示实验单的辩论内容,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知识,指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说法?
生:我觉得钝角三角形说得有道理。因为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很大的角。
生:我觉得他们3个角加起来都是180°。
生追问:你怎么知道都是180°?
生:我课前做实验发现,不管是哪种三角形,3个角加起来大约是180°。
生:可是我测出来的和180°差很多。
师:同学们能根据自己课前做的实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非常好!但同学们测得的内角和度数相差比较大,接下来,我们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据整理一下,再仔细分析吧!
【反思】学生自主完成课前实验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技能、经验等存在差异,对实验的感悟不同,认知也有一定偏差。因此,教师先让学生依据问题情境发表自己的看法,将潜在的困惑、错误的认知一一暴露,让学生带着疑问与思考去整理实验数据。
活动:各小组汇总数据,并投影到多媒体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度数都是180°左右。
生:可是有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68°,和180°差得远。
师:我们来看看他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发现吗?
生:三角形的边没画直,有一个角偏小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个数据是错误操作得到的,不可靠的,把它剔除掉。从剩下的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180°。
师:其他同学有疑问吗?
生:可是很多三角形量得的内角和度数不是180°,怎么能确定呢?
生:我觉得测量的度数可能和实际的度数会不太一样。
师:这位同学的感觉非常准确。测量的度数会和实际的度数相差一点,这在数学上叫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他问得也有道理,为什么是180°,而不是其他的度数?
生:我想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3个角分别是90°、45°、45°,加起来是180°。
生:对,还有等边三角形,它的3个内角都是60°,3个角加起来刚好也是180°!
师:这两位同学非常善于联系旧知识。这样我们确定了猜想: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怎么验证猜想呢?(停顿)想一想,180°的角是什么角?
生:平角。
师:如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说明这3个角拼起来应该是一个平角。对吗?(停顿)现在小组讨论一下,怎样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我们认为可以把三角形的3个角撕下来拼一拼,看看是不是能拼成一个平角,如果能拼成一个平角,就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我们觉得可以试着把三角形的3个角折起来,看能不能折成一个平角。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请每个小组选定一种验证方法进行验证。
【反思】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要感知到两点: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②定值是180°。学生先整理、观察、讨论课前实验的数据,发现错误数据,理解测量的误差,对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定值有了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下来,要怎么验证呢?这里提示学生从猜想中的数学信息“180°”出发,思考“180°的角是什么角”,启发学生“3个角拼起来应该是一个平角”。学生以此为出发点讨论,勾勒出动手验证的具体做法。
活动:拿出一条边为15cm的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学生动手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
生:我先把三角形的3个角标上∠1、∠2、∠3,然后撕下来,像这样拼,能拼成平角,这说明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给内角标上序号,真是非常细心!把撕下来的3个角的顶点放在一起,边挨着边,真拼成平角了吗?怎么验证?
生:拿直尺比一比。
师:好,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我把三角形的3个角往一处折,顶点叠在一起,刚好能拼成一个平角。
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生:我发现折的时候要调整,不是一次就能折成功的。把上面的顶点向下折的时候,要让折痕和对边平行,顶点折到对边上。
师: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把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重新折一折。(学生重新折),经过撕下来拼一拼或折一折,我们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回到这节课开始的辩论,你们同意谁的说法?
生:钝角三角形说得不对,虽然它有一个角很大,但另外两个角却很小,3个角加起来还是180°。
生:锐角三角形说得也不对,个子大不影响角的度数,所以它的内角和还是180°。
师:总结得真好!也就是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
【反思】在撕下3个角后,可能出现了新的角,没有做标记的学生可能会弄不清楚哪些是原来三角形的角,无法顺利拼成一个平角。教师要注意适当指导,选取典型做法进行汇报展示,提示学生标记好∠1、∠2、∠3;而对于选择折一折的学生,可能出现无法将3个角紧密地折成一个平角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分享经验,再重新折一折。学生在反复尝试、试错改错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韧性,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
生:把三角形的3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或者把3个角折成一个平角。
师:是怎么想到撕下3个角来拼的?
生:我们课前量了很多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左右,而且我们还发现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刚好是180°,就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通过180°是一个平角想到了验证方法,最后动手撕一撕、折一折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说得真完整!其实我们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也是数学家们常用的。先尝试做实验得到数据,初步猜想,再想办法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反思】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是一次积累研究经验和方法的宝贵机会。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找出思维断点和思维盲点:180°是怎么得来的?是怎么想到这些验证方法的?引导学生进行梳理,促使经验变得有序,在头脑中形成结构,可以提升学生在面对新数学问题时的联结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说,“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发现的,证明只是补充的手段”。可见,实验是科学家做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实的科学问题研究中,实验从来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总是伴随着不断尝试与失败,思路的产生和调整。因此,培养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的直觉和思维韧性尤为重要,也是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应当不遗余力实现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探究课堂中,重视培养实验思维,把“学数学”变成“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成“实验的数学”,让学生经历反复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可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韧性。下面结合本课聊一聊在小学数学探究课堂中如何培养实验思维。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喜欢摆事实讲道理。因此,应创设简洁、有争议点的适切实验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探索兴趣,同时避免过度渲染致使学生思维过于发散。本课实验单的设计运用了辩论的形式,从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角”出发制造冲突点,激起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另外,学生用量角器依次测量并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重复、耗时的过程。因此要求在课前完成,一方面,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或带着自信,或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可以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引发师生、生生互动,锻炼学生的数学化语言,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实验得到的数据,能给学生以真实感。通过分析数据做出的判断,并为后续的猜想和验证提供有力的依据。本节课“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数学结论中,180°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发现。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具体度数,一开始是没有头绪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全班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并用特殊数据佐证自己的想法,导出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80°是平角,又引发对验证手段的思考与实践。这一关键的发现,正是来源于实验数据。因此,在测量实验、观察和分析数据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实验数据中蕴含的重要信息,体会数据为我们的结论提供了怎样的支撑,如何为进一步的验证提供思路,突破关键思维断点,将整个探究课堂的逻辑连贯起来。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苦恼于孩子不能灵活地理解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实际上,当孩子独立面临数学问题时,需要先理解其中的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检索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在之前积累的解题方法和经验中寻找解题思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学生找不到解题思路,打击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课堂的最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他们为解决问题做了些什么,找出思路断点、思维盲点并分析,可以提升学生对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利用的敏感性,将感性的“做”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帮助他们外显地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减少“思维短路”。因此,除了得出重要的结论,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和研究链条,及时进行思维梳理,经验内化,形成结构,感知“提出问题—实验尝试—大胆猜想—反复探索求证—归纳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我是如何思考并验证得出结论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可以怎样做”,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破知识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