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宁 王玉才通讯作者, 王 凤 卢婧波
(1.济南大学 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2;2.山东高速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98)
在2016年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的全过程。这意味着高校在完成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要保证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体现了推进课程思政,既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落地实施的要求,也是拉动专业课融入职业素养类课程思政的必然需求。
(1)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这种课程模式从系统和连续的角度出发,不局限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而是将思政课程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构建一套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得每一门课程都能参与到立德树人的过程当中。该课程体系在思政知识学习、培育良好职业素养、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图1)。
图1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2)提升思政知识融入教育过程的效果
在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下,思政知识教育的内容僵化,讲授的方式单一,思政知识讲授效果不佳。而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可以构建出一种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作用,如图2所示。这一举措是一种拓宽思政教育传播路径的全新尝试,打破以往单一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系统、连续地接受渗透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提升学生对与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以达到增强思政教育效果的目的。
(3)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虽然目前国内全部高校都开设有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等思政课程,但这一套课程模式过于“僵硬”,思政教育效果一般。而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将思政元素与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加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
(4)创新与提升专业知识传授的方法与素养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融合点。例如,在物流专业类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大国工匠精神、绿色物流等案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此外,还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思政元素的教授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只关注专业知识,却忽视立德树人的局面,让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具温度[1-2]。
(1)行业发展的需求
在新时代经济发展格局中,物流行业作为连接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商品销售的桥梁受到企业的重点关注,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大规模发展,加快物流产业发展更是推动现代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必要保证。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物流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为了培育出既具备物流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素养的物流人才,高校需要将课程思政与物流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2)人才需求新特点的要求
物流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同时,吸引了社会各界和各个行业的关注,形成了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新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需要相应的物流+电商、物流+制造、物流+商贸、物流+金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逐步成为拉动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产业,同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品德、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政治意识等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物流专业其育人目标是培养掌握物流、管理、金融、计算机等知识的多领域复合型人才,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学生既要学习管理类课程,又要学习理学、工学类课程,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寻找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难度较大。自2016年正式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以来,课程思政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高校在制度层面未能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对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规划、教学目标、效果评估环节的设计大多靠专业课任课教师自主完成,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生搬硬套现象仍很突出,课程思政效果不佳。所以造成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难度大的局面。
物流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横跨物流、管理、计算机、金融等多领域的专业。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共发展尤为迅速。因此,高校需要根据行业需要不断地选择取新的教材。以济南大学开设的《物流学》为例,该课程主要依据国内外最新的物流发展现状以及国家最新的政策文件为基础展开讲解相关物流知识,课程内容的不断变化,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思政知识的讲解方式。除此之外,甚至需要根据新的课程需求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计。这会使实际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间接导致思政内容也需要不断寻求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失去连续性,提高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难度。
目前,对于教师思政课程的培训组织频次较低,缺乏连续性,导致很多物流专业类课程任课教师没有连续且系统的学习思政课程,容易出现以下五种问题:一是不了解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理解得过于狭窄;三是难以发现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四是难以准确凝练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五是不善于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讲解有效融合。由于缺少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专业课教师无法从根本上矫正思政知识是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等错误思想。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够重视,思政知识储备相对缺乏,不知道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导致难以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使专业课与课程思政融合难度加大。
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未能根据课程思政的加入而适时地进行调整。例如,大部分院校物流专业类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由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考核构成。对于课程思政的成绩考核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的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没有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有机融合。由于缺乏真正融入课程思政考核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最终的成绩评判影响不大,使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不重视,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效果不佳。
课程思政对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要求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从这些要求来看,物流专业类课程能够挖掘许多思政素材与国家发展战略、职业素养相匹配。例如,在讲授智慧物流类课程中,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的案例,挖掘国家工程幕后的工匠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透过教材内容的表面,从物流专业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等方面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积极寻找物流专业课与思政元素融合点。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物流专业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但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是稳定不变的。因此,应大力推进与物流专业类课程相结合的思政案例库建设。比如,工程伦理中绿色物流专题自始至终都是全社会认可和倡导的,可以构建与之相关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节能减耗的重要性,体会到降低成本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节约成本意识。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需要任课教师通过创造性的视角去挖掘。教师应把握课程规律,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形成不断发展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学习思政教学的相关内容。例如,可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思政教学培训提高学习频次。但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线下的思政培训可能不便参加,教师既可以通过参加线上思政教学讲座,或通过各种学习平台,如慕课、学堂云、职教云等App学习思政知识,也可以与校内外负责讲授思政课程的教师交流学习以及到企业观摩学习等,提高自己的思政知识储备和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
高校可以成立针对物流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研小组,组内需要包括专业课任课教师、思政课程任课教师等角色,针对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研读与分析,挖掘思政素材,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另外,要优化整合现有专业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出有具体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让专业教师有机会走向社会、走进行业,更贴近地了解本专业的课程思政的信息,能够让学生亲身实践,身临其境地感受教育的力量。
专业课教师在第一堂课开课时,就要向学生强调思政考核在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评价中所占比重,使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重视起来。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思政问题课堂回答情况、学生阶段性课程思政心得撰写情况、思政类课程慕课观看情况、课程思政相关PPT制作讲解情况等作为期末学生思政考核打分的依据。在课程考核期末成绩评分时,可以选择学生互评或是全体专业课老师评分的方式,保证评价的准确、客观和公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拓宽思政教育传播路径的全新尝试,实施过程中虽有成效,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使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物流专业类课程的教学,以达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行业要求,且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高素质综合型物流技能人才这一目的。本文分析“教师—学生—评价”全过程中课程思政与物流类专业课程相融合的阻碍因素,并从以上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希望能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