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萍萍, 孙毅
(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 急诊科,江苏 南京,210000)
胸痛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大多情况下由纵隔肿瘤、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所引起,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病死率高[1]。因患者病情较为危重,若在其发生胸痛后应快速、准确地分析致病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则可以保证其生命安全,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但是,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对于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所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随着护理措施及流程的不断完善,急诊科对于急诊护理流程不断优化,这不仅能提高抢救成功率,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3]。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急诊胸痛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所取得的效果,具体内容汇总如下。
对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收治的83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纳入标准:① 经影像学、心电图检查措施确诊为急性胸痛;② 临床资料完整;③ 可积极配合研究和随访。排除标准:① 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② 表现为精神、认知障碍或视听障碍;③ 合并脏器功能异常;④ 合并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应用方便抽样法,将2019年6~12月接受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的42例患者分入对照组,将2020年1~12月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41例患者分入观察组。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基线资料,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1 常规急诊护理流程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内容包含常规接诊、抢救,在患者入院后询问其临床症状及疾病史,监测其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并做好详细记录。指导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完善抽血、化验等各项操作,明确其发病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1.2.2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观察组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内容如下。① 组建优化急诊护理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及4名护士成立优化急诊护理小组,护士长落实岗位职责,与组员一起制定急诊护理流程,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邀请科室专家对急诊护士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此外,创建胸痛中心微信群,包括浦口区多个站点医护人员、本院120医护人员、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心内科医师等。当120或者急救中心接到胸痛患者或疑似心肌梗死患者可提前在群里通知,使心内科医师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患者的心电图并加以分析,若患者需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则立即启动导管室。② 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分析胸痛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以评估结果作为参考,在其住院治疗期间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分析不同风险事件的具体发生原因,评估对其预后产生的影响。与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集中讨论,整合既往患者的资料,在共同研究后针对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③ 现场救护:若急救人员未到达现场,护理人员则需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指导家属进行简单、正确的早期救治;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初步观察患者的病情,监测其呼吸、脉搏及血压等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吸氧治疗和静脉注射治疗,同时与医院急诊科保持联系,向其汇报患者的实际情况。④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在接到急救人员的电话后,立即开辟绿色通道,提前准备抢救器材,并配备医护人员,等待患者的到来。⑤ 入院后护理:当医院分诊台接到胸痛患者,医护人员按照胸痛中心的救治流程,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并做心电图排除心肌梗死。抢救室护士完成心电图检查后上传至心电图室,经心电图室医师审核后,抢救室护士可以看到报告并直接在抢救室打印,然后再确定患者在抢救室还是诊室内就诊,且对于此类患者均为先做心电图后再挂号交费。如果患者在入院后存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相关情况,采取补液、氧疗、扩冠、抗凝、降压和心电监护等相关处理措施。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对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及其家属加以安抚,并配合医师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加强巡视和探访,观察患者的病程发展及体征变化情况。
① 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2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心律失常、脑梗死、休克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② 抢救效果:记录2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体征稳定时间和整体治疗时间。③ 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估工具为科室自拟调查问卷,涉及4项评估内容(沟通技巧、服务态度、护理目标清晰和检查流程),单项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满意度越高。④ 胸痛积分:评估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胸痛积分,评分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则胸痛越剧烈[4]。
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57%)相比,观察组的总发生率(7.32%)更低(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观察组的开始治疗时间、体征稳定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急诊抢救时间、整体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抢救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各项(沟通技巧、护理目标清晰、检查流程及服务态度)评分均更高(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观察组在护理前的胸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护理前,2组在护理后的胸痛积分均降低(P均<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胸痛积分更低(P<0.05),见表5。
表5 2组胸痛积分比较分)
临床上急性胸痛比较常见,主要是指胸部、躯体其他部位放射至胸部组织所引起的疼痛症状,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5]。由于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较繁重,患者的病情较危重,护理服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常规护理流程的效率较低,容易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严重影响抢救效果[6]。目前,临床提倡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使患者及时转入急救室,且相互配合开展救治工作,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以常规急诊护理为基础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从护理人员专职、专岗配置出发,落实全面、专业的岗前培训,完善抢救护理流程,制定应急预案,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抢救成功率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7]。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急诊抢救时间、整体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开始治疗时间、体征稳定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这表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升抢救效果。原因在于,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诊断和治疗均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落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以后,急救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相关急救护理知识,随时做好急救准备,于抢救治疗期间积极配合专科医师,对于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具有积极作用[8]。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心律失常、脑梗死、休克、心力衰竭)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急性胸痛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属于完整的抢救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后再将其送至急救室,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抢救时间,缩短了分诊评估及急诊停留时间,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9]。本研究中,护理后,2组患者的胸痛积分均较护理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与常规护理流程比较,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促使急性胸痛患者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并落实合理且科学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升急诊护理水平及急救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胸痛程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各项(沟通技巧、护理目标清晰、检查流程及服务态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分析其原因,与常规护理流程相比,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在接到患者后及时予以相应的护理,并详细评估其病情,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抢救的同时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开通危重症绿色通道,不仅能提高急诊护理效果,还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故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10]。
综上,在急性胸痛患者护理期间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减轻胸痛程度,提升抢救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且提高护理满意度,可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