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康复护理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2-09-27 08:52安小莲梁欣奉玉婷
关键词:胃肠道直肠癌护理人员

安小莲, 梁欣, 奉玉婷

(贺州市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广西 贺州,542899)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产生直接影响[1]。手术切除病灶是结直肠癌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对缓解病症具有确切效果,但中老年患者的机体生理能力较差,在手术创伤、自身合并基础性疾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康复效果不够理想[2]。超早期康复护理即在患病24~48 h内进行药物和手术干预,同时应用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为理念,对于缩短患者的医疗进程及提升疗效具有积极意义,在改善重症患者躯体及认知功能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3-4]。本研究就纳入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5]中关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② 采取病理学检查措施确诊为结直肠癌;③ 年龄选取范围为45~82岁;④ 无沟通障碍及手术禁忌证;⑤ 研究遵循知情原则。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② 合并其他癌症及精神类疾病;③ 经检查存在脏器功能障碍;④ 认知、视听或精神状态异常。将所选患者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划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和肿瘤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康复护理,至患者出院。① 基础生活护理:明确告知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明确告知其病灶周围皮肤的清洁和护理措施,严格执行医嘱。②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观察患者于手术以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③ 健康宣传教育:在患者入院以后,由专科护理人员向其详细介绍医院情况,明确告知其手术实施的流程和配合要点,以及术后护理的具体措施。④ 术后护理:术后,分析评估患者的疼痛性质和程度,遵医嘱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在患者排气后嘱其饮水,以其实际情况为参照依据,逐步恢复饮食,在术后2~7 d拔除尿管。

观察组基于常规康复护理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至患者出院。① 组建超早期康复护理团队: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及入岗时间在3年以上的专科护理人员组建护理团队,所选护理人员于入职前均接受专科护理能力培训,护理人员于考核合格以后方可入职。② 术前准备:在患者手术前常规禁饮2 h、禁食6 h,于患者术前2~4 h给予其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在患者手术前不采取肠道准备措施,手术治疗前30 min留置尿管及胃管。③ 健康宣传教育: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营养状态,以其接受能力及记忆能力为基础,向其详细讲解超早期康复护理理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促使患者及其家属于护理工作期间积极配合。④ 术中护理:对于患者手术中所输注的液体和冲洗液进行加温处理,避免出现低体温等不良反应,将患者体温维持于37 ℃左右,将补液量控制于1 500 mL。⑤ 术后进食护理:在患者术后清醒6~12 h时,给予温水10 mL,分5次饮用。患者术后1 d给予流质饮食,进食量为50 mL,依照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过渡为半流质饮食,促使其于1周内恢复至肠内营养正常状态。⑥ 术后拔管:在患者意识状态清醒以后拔除胃管,术后1~2 d将尿管拔除,依照其尿量控制补液量,以2 000 mL为宜,在其胃肠道功能恢复以后无须输液。⑦ 术后活动:以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肌力水平为依据,与患者家属共同商讨活动计划,在患者麻醉清醒且血压水平稳定以后,协助其每隔2 h更换1次体位,以左侧卧位、半坐卧位和右侧卧位为宜。术后1 d,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和四肢活动;术后2 d,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化,或者于床边进行简单活动;术后 3 d,可展开短距离活动,由护理人员搀扶患者于病房中走动,走动距离不可少于10 m。

1.3 观察指标

1.3.1 并发症发生率 记录并统计2组患者于术后发生胃乏力症、吻合口瘘、尿路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并发症情况。

1.3.2 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护理人员详细记录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和胃管放置时间。

1.3.3 应激水平 于术前及术后1周,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液样本,检测其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1.3.4 生活质量 于术前及术后2周,应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6]从生理、社会、心理以及环境各维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评估,单项指标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胃肠道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首次进食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腹腔引流时间和胃管放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3 应激水平比较

术前,对照组与观察组间应激水平各项指标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1周,2组患者的应激水平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术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应激水平比较

2.4 生活质量对比

术前,对照组与观察组间QOL各维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2周,2组的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5。

表5 2组QO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手术是现阶段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式,虽然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因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且患者的免疫机制也会因手术治疗受到影响[7]。为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减轻其机体应激反应,促进其术后尽早恢复,还需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8]。

超早期康复护理中提出了新的禁食及禁饮理念,对于缓解患者术前口渴和饥饿感的情况均具有理想效果,还能增加机体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减少蛋白质分解。早期进食则能够降低患者机体分解代谢,对于胃黏膜屏障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可促进其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9]。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术后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得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和胃管放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更优(P均<0.05),提示超早期康复护理对于缩短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具有积极意义。患者在手术后长时间卧床治疗会导致肌张力水平下降,血液循环减慢,而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提倡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不仅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效果,还能够排除毒素,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对于静脉血栓、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也具有理想的预防效果[10]。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超早期康复护理采取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优化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模式,减轻其在围手术期存在的病理性应激反应,可实现快速康复[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应激水平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机体应激水平。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于患者手术前不采取肠道准备措施,这在减轻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的同时还能避免其发生胃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进而预防感染的发生[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2周,观察组的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这可能是超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24~48 h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减轻患者病情加重的持续性感觉及运动刺激,对于促进其身体机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具有心理支撑作用,能够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和了解疾病,提升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13]。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患者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充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对于促进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还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胃肠道直肠癌护理人员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