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杨 力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对本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价值观形成更具有直接作用,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也保持思政要素体现,才能确保价值引领过程在专业课的整体逻辑中保持一致性[2]。调查发现,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着将专业实践教学等同于实践、活动,缺乏课程思政的系统植入,课程思政教学“入脑”“入心”效果甚微,使专业实践教学蜕变为学生自在的实践,从而弱化了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功能[3-4]。
在当前 “大思政”格局下,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实践育人的研究成果还较少[5-6]。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征也决定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要进行开拓创新,发挥示范作用。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对象,尝试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探索适合管理学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以实践教学为依托,以丰富感性认识、检验理性认识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8]。课程思政实践的思路既要注重凝聚知识底蕴,又要强调价值引领,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程思政融通。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思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各环节课程思政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工作运行的机制,探索建立“一体化设计、融合性运行、协同化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主要是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结合本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平台、途径,从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出发,紧贴本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挖掘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资源,构建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资源库和平台,创新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形式。
价值导向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目标归宿,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及实施路径创新,将提高本专业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作为本专业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领导向。根据本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进行科学设计,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探索思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一个大思政格局下的多维融合、螺旋上升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
建立科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首先需要在“大思政”格局下,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在定位中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育人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学活动。在此目标定位引领下,在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嵌入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资源整合工作在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指导下,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在问题及需求驱动模式下紧贴本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发挥全员育人主动性、积极性,从多角度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设计和挖掘,经过系统整合后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如提炼红色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充实课堂实践教学,利用科技馆、校史馆、荣誉馆等建设平台式情景实践教学,联合校外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体验式实践教学,借助学院微信公众号、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等完善线上实践教学[9],形成丰富的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资源库+平台,实现多种实践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有效克服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缺乏整合、内容不足等问题。
过程管理是落实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贯彻实践育人内容的重要环节。过程管理的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教师实践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及课程思政内容“入脑”“入心”效果、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及保障情况、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考核情况,过程管理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研、线上线下访谈、召开座谈会和讨论会、学生代表收集、督导组检查、公布电子邮箱和查阅相关教学档案等多种方式进行。针对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采用相应的过程管理方式,最终形成有效的过程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质量和育人效果。
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成效评估工作是确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目标成效的重要依据和实现持续改进的关键。成效评估包括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方面应根据实践教育的目标定位,以“立德树人”效果为首要标准,将本专业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教学档案材料、学生行为表现等全面评估大学生的实践效果,评估主体应体现全员育人思想,建立包括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实现全方位评估,全面综合呈现实践教学成果。评估是持续改进的依据和前提,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反馈,对目标定位、资源整合、过程管理及评估工作进行修正和改进,使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得到进一步提升,并进入下一轮循环,环环促进,不断改进。全过程渗透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为保障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可持续长效运行,本文进一步建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在“大思政”格局统领下,建立一套与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任务目标定位及运行特征相适应的制度,为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包括建立一套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运行特征的制度方法,具体包括教学环境保障、资金支持保障、奖惩机制保障、考核管理制度保障等,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运行,并提供可持续的长效运行保障。
在全员育人思想指导下,发挥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责任。课程思政的主要育人主体包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高校领导层面、学院、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在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运行中,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提供政策、宣传及实施的监督考核,高校领导层面负责政策的细化、宣传、责任划分、政策制定及推动落实,学院层面负责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任务的具体落实及实施、考核、改进等工作,教师负责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学生考核等工作,学生负责课程思政的学习及践行,用人单位负责课程思政校外资源建设及反馈等工作。各主体都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实践中,由于学科的隔离,专业课实践教学老师的德育能力与意识普遍偏低,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应扩充实践教师师资队伍,把具有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经验的相关职能部门教师、团学政工干部等纳入实践教学团队,同时吸收实践教学基地和党校、行业专家等相关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通过校外培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立项建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等途径,增强实践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更多地依赖校外资源,如何挖掘、开发、建设校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资源,打造与校内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资源的互补整合是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校外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拓展,首先,需要全社会对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共享培养成果形成共识和投入大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其次,校外实践基地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如红色文化、行业典型专家、典型事例等,这些能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加认同加强党对各项事业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对校外课程思政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最后,对校外课程思政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与课程思政建设实践需要进行对应、归类,并通过聘书、建设协议等将校外课程思政资源稳定下来,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建实践教学大学生课程思政课,共享思政建设成果的新局面。
开展“大思政”格局下的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实现实践育人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各高校对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都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实现专业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层次的教育工作者打破常规,突破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桎梏,搭建思政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桥梁,实现实践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助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