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面罩唱法”的艺术特点及练习技巧探究

2022-09-21 11:55:12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面罩唱法歌唱

鲍 捷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面罩唱法”是美声歌唱发展至19世纪后半期,由当时已在美声歌唱领域取得众多成就的波兰男高音歌唱家雷斯克,在前人关于美声歌唱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发声方法及所形成的新歌唱方式。该发声方法的提出,受到众多美声学习者、歌唱者的青睐,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融入声乐教学中。国内外声乐学者、艺术家也对“面罩唱法”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其中,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针对“面罩唱法”提出打开喉咙、横膈膜支持和面罩共鸣的发声原则[1],这一原则随其多次来华交流,被广泛运用于国内声乐教学和民族声乐演唱的研究中,声乐教育家杨树声和马秋华[2-3]均对“面罩唱法”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论述。美声歌唱在其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实践出不同的歌唱发声方法,如“关闭唱法”等已在声乐教学与实践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对于“面罩唱法”的声音位置、音色等也产生一些争议。但就“面罩唱法”而言,因其歌唱发声位置靠前,音色辉煌明亮、集中且有穿透力,艺术表现价值较高。因此,深入研究“面罩唱法”艺术特点及练习技巧具有指导性意义和现实性意义。

面罩唱法,即面部唱法。具体来说是唇部以上腔体共鸣形成的音响效果。面罩唱法所传出的声音具有集聚性,声音明亮且灵活。熟练运用这一唱法的演唱者能够统一声区与音色,在腔体协配作用下发出圆润声音,从而获得纯净、富有穿透力的歌唱效果。面罩唱法以面罩共鸣为前提,然而面罩共鸣需要演唱者保持最佳的腔体状态,从高位置形成共鸣,继而发声。本文将对“面罩唱法”的艺术特点以及练习方法等进行探究,使“面罩唱法”更加科学地融入声乐教学中,展现出美声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1 “面罩唱法”的艺术特点

“面罩唱法”的艺术气息浓厚,具有声音清晰、声区统一、声音穿透力强等优点,它能突显美声作品的艺术内涵,为听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随着美声演唱要求的提高,“面罩唱法”艺术价值的挖掘与利用刻不容缓,基于此,应客观、全面归纳其艺术特点,丰富练习内容,优化美声“面罩唱法”表演效果。

1.1 艺术表现的审美性

面罩唱法凭借面罩共鸣以及相关因素共融这一优势为美声唱法增添艺术魅力,并传递艺术美感,使听众沉浸在艺术美境中。同时,面罩唱法以美学原则为指导,具体体现在声音控制、气息控制等方面。意大利美声歌唱要求连贯美、统一美,对此,演唱者须刻苦练习,以严格标准进行自我要求,直至符合审美要求。声音传递的过程中,气息提供有力支持,赋予发声方式美学价值,呈现良好的美声歌唱效果。

1.2 发声方法的科学性

意大利美声唱法自出现至今,发声方法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乐器的不断更新而改进,有着成熟的科学依据:首先对于气息有着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以气息为动力,呼吸控制歌唱状态;其次起音要依靠正确的呼吸、稳定喉头位置、积极闭合声带、思想高度集中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美声音色注重音色的统一,音与音的过度平滑匀净,音量强弱控制自如[4]。面罩唱法在美声唱法中的渗透,头腔共鸣原理与中华民族歌唱方法中运用丹田气发声的原理相同,这说明面罩唱法具有科学性。深层次挖掘面罩唱法运用技巧,定能赋予美声歌唱生命力,并拓展音乐艺术世界,让音乐爱好者在美声唱法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追求。

1.3 实践对象的灵动性

美声演唱技巧式运用面罩唱法,通过气息合理配合来延长演唱时间,不仅能够做到轻松演唱,还能传递真挚情感,从而与听众产生共鸣。面对各类群众,面罩唱法都可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青少年可以使声音位置统一、解决声音发散等问题,使得声音更具穿透性;面对年龄较高的演唱者,只要正确运用面罩唱法,仍然不会显露老化痕迹,永葆声音的青春活力。面对儿童童声,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嗓子的挤压,使得声音更加明亮。所以,“面罩唱法”对于实践的对象也具有灵动性[5]。

1.4 声区音色的统一性

声乐演唱中,任何一种声部类型的歌唱者,其声区都由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三个部分构成。中声区歌唱发声时声带发声的振动频率最接近平时说话时的声带振动状态,相对容易掌握,而要在较低的低声区和较高的高声区让声带发挥其机能,发出相应声区自然的声音,就需要经过专业的技巧训练,使歌唱中不同声区的声音获得统一,这也充分说明了不同声部有不同的换声区或过度声区的道理。在美声歌唱和演唱实践中,因头腔共鸣通道的特殊构造,其形状类似标点符号中的“?”,鼻腔通道正是问号的上面部分,声音从喉部发出,有时如果调整不好软腭状态导致通道关闭,声音经过咽腔后从口腔直接发出,进入不了鼻腔通道,就形成不了头腔共鸣。运用面罩技法进行歌唱训练,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让三个声区衔接、连贯,实现歌唱音色的统一性。

2 “面罩唱法”的技法优势

面罩唱法在歌唱实践中,歌唱者的声音共鸣位置始终集中并保持在鼻咽腔和眉骨的区间,唱出的声音集中、明亮、有光泽度,具有金属般的色彩和很强的穿透力。在面罩唱法不断实践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此唱法独特的技法优势。

2.1 稳定良好的共鸣位置,使歌唱的音色纯净明亮

面罩唱法因声音共鸣位置的调整,实现了歌唱共鸣腔体中胸腔、咽腔和头腔共鸣的贯通融合,音色饱满纯净,头腔共鸣的充分运用使整个歌唱的声音高亢明亮。与美声歌唱中运用“关闭”技法的声音形态相比较,因声音位置靠前,整个歌唱的声音线条有很大的扩展,使音色更辉煌、声音线条清晰和歌声悦耳动听,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2.2 发声位置前移,有效规避“喉音”的不良发声

美声歌唱强调立体且带有充分共鸣的音色,在歌唱实践中,为实现这一对于美声歌唱的审美标准,“关闭”唱法在实践中应运而生。但对于“关闭”技法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在歌唱实践中常出现声音集中于喉部,导致声音紧、喉音重、音色不清晰等现象,与声乐演唱“声在身外”的要求不相符。面罩唱法通过将发声位置集中至面罩处,使声音扩散开来,有效规避了喉音,减轻了喉部肌肉负担,使声音流畅、圆润,歌唱变得更从容。

2.3 面罩部位的生理构造,使歌唱声音更具穿透力

面罩部位的面颊骨,相比较咽腔的咽壁肌肉而言,质地更坚硬,声音集中到面罩部位反射后所形成的声音集中、明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一现象类似于用手去拍打柔软的棉布和坚硬的木板所发出不同声音的区别。正因为面罩部位对声音的反射现象,也造成很多演唱者关于运用头腔共鸣后声音位置在听觉上仿佛置于脑后的直观感受。

3 “面罩唱法”的技法练习

“面罩唱法”的练习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接触美声唱法较短的演唱者,更要花费一定时间了解面罩唱法,从内涵、传播、理念,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充分准备后,逐渐熟悉面罩唱法,并结合自身情况,探索练习技巧。下面从练习内容、练习方法两方面,重点探究真正优化美声面罩唱法的应用效果。

3.1 共鸣练习

共鸣练习是面罩唱法练习的重要内容。对于练习者来说,练习环节应注重巩固基础知识,不要操之过急。如果忽略练习过程,为了追求结果而一味推送声音,或者逼迫式、高强度训练,最终的练习效果将适得其反。尤其是哼鸣练习环节,更要掌握面罩共鸣训练技巧,用心感受发声变化,直到成功通过气息传递声音到鼻腔体,经振动形成腔体共鸣。练习过程中要克服遇到的难点,即长时间、稳定性保持“高位置”,否则会影响面罩唱法中元素搭配的合理性,并且练习压力倍增。如果忽略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将导致声音带有拼凑感,声线不够流畅、圆润,使练习工作失去原有意义。面罩唱法的共鸣练习,重点就是侧重头腔共鸣的调整与运用,练习过程中,可以从哼鸣练习中的闭口和开口两种共鸣方式展开。

首先是闭口哼鸣。该哼鸣练习也是声乐歌唱发声练习中为调节整体共鸣腔体的连贯性、统一性,在中低声区常用的一种练习方法。因口腔闭合,声音从鼻腔通道唱出,练习中,首先要调整好呼吸,做好以气带声的发声准备,鼻腔在声音唱出前可微带呼气的动作,让声音顺着呼出的气流从鼻腔唱出。练习中,呼吸是发声的基础,要避免喉部肌肉参与,软腭部位自然、适度打开,保持鼻腔声音通道的通畅。

其次是开口哼鸣。就歌唱的共鸣练习而言,尤其是面罩唱法的共鸣练习,因其声音位置靠前,运用开口哼鸣,对于面罩位置的共鸣将会起到很好的调节与支持作用。练习中,上颚的颧骨部位充分抬起,在良好的气息支撑下,和闭口哼鸣一样,以鼻腔微带呼气的动作将声音从鼻腔面罩部位唱出,在高声区,要注意音量的强弱控制,做好真声中适度融入假声成分,让声音的过渡自然、流畅。

从上述中得知,运用好开口、闭口两种哼鸣方式,实现共鸣标准化练习,既能保证声音稳定和圆润,充分调节共鸣腔,又使发出的声音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让听众获得良好体验。由此可知,共鸣练习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练习时,要高度重视中低声区训练,通过训练实现声区间的自如转换,将面罩唱法优势和艺术特色全面显现。为了传递高质量真声,务必通过训练奠定基础,使优美的真声顺畅、圆润发出。首先,遵循以点带面原则。练习者以声音的高位置集中为出发点,在这过程中气息给予支持,发出柔和、悦耳、动人心弦的美声。其次,调整训练节奏。为了避免出现胸部憋闷、发紧等现象,应及时、合理调整训练方案,避免高强度训练或一味错误训练,否则,难以显现面罩唱法训练优势。最后,在各个音高中,需要维持住共鸣的位置以及气息的支撑,不能随着音高的变低而拉低头腔的位置,也不能随着音高变高而导致气息支撑的减少[6]。须注意的是,练习者要掌握胸腔吸开、放松规律,通过基音共鸣得到高泛音共鸣的头声,顺利实现高频泛音。总结面罩共鸣练习经验,练习者除了起音,还要通过微笑表情获得面罩共鸣,即面带微笑,下巴不要往下拉,通过上沿下勾画面罩轮廓,找到面罩共鸣感。通过咬字练习寻找面罩共鸣,字母u音练习较关键,其次是e、i音的练习,例如,母音“i”训练能够快速集中声音,为声音向面罩腔体输送争取时间,并保证腔体共鸣效果。考虑到“i”音属于窄口音,练习不到位容易发出扁平刺耳音,所以训练环节要保证腔体饱满度。又如,弱音练习时,在保护声带的基础上,尽可能不要用高音练习,并稳住声音“高位置”。切记不要吸长气、吸深气。除此之外,练习者也可以通过模仿寻找面罩共鸣,既可以自我模仿,又可以向优秀的美声面罩唱法演唱者模仿。

3.2 打开练习

声乐是通过人声的“乐器”——嗓子来表现的,歌唱发声首先要打开喉咙。而“打开喉咙”只是歌唱中所有打开动作的总称,在做好歌唱吸气动作的同时,喉咙、口腔、胸腔和腹腔都随着胸腹式联合呼吸动作而充分打开。

首先,喉咙打开练习。意大利人擅长元音后置语,这解释了意大利人将面罩唱法发扬光大的原因。要想使喉咙完全打开,应通过练习掌握不同音高情况下喉咙张开度,即张开度随音高变化而调整。一般来说,音量越高,喉咙张开度越大。基于此,练习者敏锐感知音区,保证高音区演唱的喉咙张开度大于低音区喉咙张开度,这既能保护喉咙,又能减少闷音现象。须注意的是,无论喉咙张开度是大是小,都要保持松弛状态,为声音共鸣传送提供条件。除此之外,练习喉咙打开方式,即横开、竖开方式的练唱,目的是全面打开喉咙,为声音集中及面罩共鸣做准备。练习中可结合“o、u”两个元音,协调好气、声、字的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其次,咽腔打开练习,尤其是鼻咽腔打开。鼻咽腔打开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共鸣腔体整体共鸣效果。由于鼻咽腔在面罩腔体内,所以要格外注意声音传送,使面罩共鸣状态最佳化。练习中明显感知鼻咽腔发声后,意味着眉心焦点声音共鸣近在咫尺。练习中从字与声结合的角度,可选择窄元音“e、i”,要注意硬腭的充分打开,并结合开口哼鸣的发声方法。

最后,口腔打开练习。美声歌唱自如的基本要求,即口腔自然舒展,而不是简单的嘴型控制。要想让声音明亮、集中,应在口腔打开训练环节下功夫。口腔打开在具体歌唱实践中,常见的现象是歌唱者仅拉动下巴,上颚没有抬起,导致口腔没有充分打开,声音不能充分从口腔发声,形成声音不清晰、字音含糊,字正腔圆的效果体现不出来,甚至严重者会产生严重的喉音,限制歌唱能力的提高和水平的发挥。解决口腔打开的问题,在加强开口音“a”元音练习的基础上,可借鉴意大利早期的歌唱家卡鲁索的实践经验,用双手托住下巴,做张大口练习,使口腔能够自然、充分打开。

3.3 呼吸练习

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呼吸练习十分重要。训练内容即吸长气、吸足气,如果气息不足,后续发声歌唱费力,并且影响歌唱自信心。换言之,呼吸练习是基础,当气息充足,则声音顺畅连贯,进而演唱效果良好。呼吸练习与共鸣练习相辅相成,因此得不到呼吸支持的面罩共鸣是失败的。基于此,应自然呼气、用气,并掌握腹呼吸技巧,不要胸腹同时运用。腹呼吸运用练习时,横膈膜支持演唱,达到自如、轻松的演唱效果。胸腔、颈肩、面部放轻松,并且心态平和,只有不拘谨,才能轻松发出声音。声音以气息为载体,通过气息输送声音,而不是急促用嗓子发声。气息衔接时,借助横膈膜之力发声,保证呼吸连贯自如。吸气后稳态保持,避免声音抖动,进而美声演唱环节能够稳定发挥。因为呼吸是面罩唱法中腔体形成共鸣的动力,对此要掌握气息控制技巧,练习者尝试美声歌唱时腰围向四周膨胀,腹部往下用力、往外用力,进而感知横膈膜的对抗点和支持点,达到运用气息歌唱的目的。此外,歌唱时提臀收腹,同样是为了寻找对抗点和支持点,演唱者在练习中视情况使用适合的运气法,取得美声面罩唱法运用的最佳效果。实际上,呼吸练习是为了奠定声区和混声训练的基础,当呼吸训练中游刃有余,那么后面的中低声区训练才能取得更快的进步。

3.4 语言练习

声乐作品的构成,可以用“诗情乐语”来概括其艺术特征。“诗情”顾名思义是指歌曲的文学部分,即歌词,“乐语”是歌曲的曲调部分,即歌曲的旋律。从歌曲词曲结合方面分析,为了在歌唱中让歌唱者处理好字与声的关系,作曲家在一些旋律高音位置的歌词安排上有时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处理的。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语歌曲,作品的高音区,尤其是歌曲咏叹调的高音部分,歌词的安排通常是音节中含e、i元音居多,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今夜无人入睡》的结束乐句(谱例1)。

谱例1中的结束句高音处对应的歌词是“ce”,元音是e。诸如此类的词曲结合在很多意大利声乐作品中都十分常见,如《冰冷的小手》《军中女郎》《柴堆上火焰燃烧》等高音处,歌词音节中都包含e、i元音。作曲家之所以作这样的词曲结合处理,是基于声乐演唱中字与声结合的角度,既利于歌唱者发挥高音技能,又能处理好歌唱中的语言问题[7]。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歌唱时既然要“说话”,就要运用和解决好歌唱中表字器官的功能。在运用面罩唱法演唱作品时,要解决好气与声、声与字的关系,做到歌唱发声状态的统一,体现面罩唱法的艺术表现力,加强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练习也是一项重要的练习内容。歌唱的语言,也就是咬字和吐字问题,是两个口腔基本动作,具体操作中要做到“轻”和“清”。咬,即咬清字头的同时迅速收音至咽腔部位,动作要轻、快,不能字带声,形成白声;吐,即收音到位后以气带出,字音要清。练习中要结合呼吸及打开练习的内容,结合面罩发声位置的特殊性,多采用窄元音,吐字位置多往硬腭位置传送,在音区转换中,同时要注意口腔动作,高音区开口要小,按“小开口、起高音”的要求,多横向咬字口型、牙根收紧,字声结合后唱出的歌声,音色集中明亮,语音清晰,充分体现面罩唱法的艺术特征。以上所列举歌曲的歌词特点也充分说明语言训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练习内容外,还应掌握面部肌肉提起来、歌唱位置提起来等技巧。笑肌练习能够使声音明亮,还能快速实现面罩共鸣,使歌唱者真切感受面罩感。据经验可知,提鼻子两侧的上唇肌更有助于寻找和感受面罩感,既要打开口盖,又要适当提拉软腭,呈现良好的腔体状态,为美声面罩唱法灵活运用起到铺垫作用。歌唱位置提起训练的过程中,放松与发声无关的肌肉,并适当控制面部内外兴奋度,更好地服务于声音发送。美声演唱者演唱过程中,一旦遇到高音,并面临换声需求,可以通过提高歌唱位置来保证前后音色的一致性,使鼻腔、额窦和蝶窦等腔体达到共鸣,进而发出明亮的音色。除了高音区音色统一中使用歌唱位置提起来技巧外,低音区同样可以运用这一技巧,基于“高位置”保持训练,利用面罩之力顺利演唱。仍须注意的是,协调发声肌肉群,通过科学有效的联系形成面罩共鸣,将美声歌唱中遇到的问题高效解决,推动美声歌唱事业规范化发展。简言之,无论是微笑,还是将歌唱位置提起来,基本目的即把基础的发声状态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演唱效果。

4 关于“面罩唱法”与我国声乐艺术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在民族歌唱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和吸收西洋美声歌唱的理论及技法体系,结合中国的音乐文化元素,逐渐发展并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美声歌唱、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是当今声乐艺术舞台常见的演唱风格和形式。舶来品“面罩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在教学理念、表演方式、歌唱技巧等诸多方面,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拓宽思路,作多维度思考,探究中国声乐更好的发展途径。

源自意大利的美声歌唱,基于生理学、解剖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科学的声乐理论和技术体系,充分体现美声歌唱“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特征。美声歌唱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几代声乐艺术家的“言传身教”,至今已在全国形成了庞大的美声歌唱群体,也对中国的民族歌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知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就将美声歌唱体系运用到民族歌唱的艺术实践中,推出现代民族歌唱的新范式。作为美声歌唱体系中的面罩唱法,国人对待它的态度和审美取向,也应像对待传统美声歌唱一样,正确认识其声乐艺术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吸取其精华,努力打造歌唱能力和艺术表现的新高度[8]。

对于声乐演唱,无论何种风格,所基于的声乐理论和技法体系应该是相通的,不应因风格迥异而人为的划定“唱法”。中国的现代民族歌唱,融入了美声的歌唱元素,人们仍称之为民族歌唱,是因为歌唱语言及艺术表现风格中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我国知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声乐艺术舞台展示的美声及民族两种风格,一段时间引起国人对声乐艺术“中西合璧”的思考与争论[9]。但无论如何,一种歌唱体系及方法能有广泛受众,充分说明其存在的艺术实践价值,人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并接受它。

5 结 语

综上所述,意大利美声歌唱中“面罩唱法”具有审美性、科学性、灵动性和技法上的优越性,可呈现最佳的艺术特征,也为新时代歌唱艺术注入动力。在“面罩唱法”练习中将共鸣练习、打开练习、呼吸技巧及语言训练熟记于心,并在面部肌肉、歌唱位置提起来等要求中保持正确状态,以达到最佳表演效果。就面罩唱法的歌唱方式而言,在具体歌唱实践中,要理顺歌唱发声方法体系与相互关系,合理解决好歌唱实践中关于“关闭”与“面罩”两种技法中音色位置的“矛盾”,使二者充分“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为美声歌唱注入新的技能元素,更好展现美声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猜你喜欢
面罩唱法歌唱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理想面罩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为你而歌唱
歌海(2020年4期)2020-08-25 01:57:49
为你歌唱
小读者之友(2020年6期)2020-07-06 13:29:30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38
歌唱十月
时代风采(2016年19期)2017-05-05 12:12:41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7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7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