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涛,刘益翔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传统村落是千百年来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资源,反映着当地的人文风俗。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空心村”现象,为数众多的传统村落发展趋于停滞,甚至受到极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深入实施,传统村落作为“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更新越发凸显出重要性。安徽建筑大学根据新时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在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设置了《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课程,但是以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保护”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即对于“更新”的解读和实践十分欠缺,这些都促使《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引入实践视角的课程内涵挖掘和课程体系建构成为一种必然。
当前,全国很多传统村落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各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趋同,主要是通过租赁和民宿开发来获得收入,而在这一过程中,不规范的修复、改造等问题更令人担忧。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出现只讲求“冻结保护”而不关注如何有机更新的消极现象,导致最终得到的实践结果不尽如人意。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好传统村落这笔文化财富,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校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以及推动传统村落有机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是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程。整个课程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为核心,重点讲述传统村落的概念内涵、价值特征、构成要素、保护历程、保护内容、现状问题、保护更新规划、保护更新政策、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主要内容及保护发展的历程,掌握如何实现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规划手段与路径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珍惜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培养保护传统村落的责任感。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课程体系框架由6部分组成,具体教学内容评述如下:
(1)传统村落内涵与特征。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背景和意义,通过介绍传统村落概念内涵,使学生掌握传统村落的主要特征,重点介绍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历程、概念辨析和主要特征,深入分析传统村落概念内涵与特征辨析等教学难点内容。
(2)传统村落构成与价值。围绕传统村落构成要素开展教学,使学生理解传统村落的“人-地-村-文”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传统村落价值体系与评价方法,重点围绕传统村落构成要素、文化生态系统、价值体系与评价,着重围绕传统村落“人-地-村-文”文化生态系统解析与传统村落价值体系及价值评价等重点内容开展施教。
(3)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思路。详细介绍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历程及模式,引导学生理解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涵及面临的问题,熟悉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建档标准和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核心主题及主要思路,重点介绍传统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村落保护的重点内容、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框架和思路等内容,强化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核心主题以及保护与更新的思路框架等难点内容介绍。
(4)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主体。立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要利益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理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各利益主体的责任和主要任务,掌握传统村落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及其分析方法,重点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主要责任和重点任务、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等内容开展讲解。
(5)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保障体系。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宪章、国家政策与法律体系的课程导入,使学生理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各级政府的职责,以及社会环境与服务体系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作用,掌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管理体系,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与法律保障、地方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职责等重点内容展开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服务体系与社会环境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6)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编制。通过国内外遗产保护与更新规划发展动态介绍,使学生理解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的主要内容,掌握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关键技术,全面掌握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分析内容与方法,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编制内容及其编制技术方法,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方法与程序等重点教学内容。
古村落是集建筑、民俗、文化、环境和生态文明于一体,并具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审美、游憩休闲、科学研究等价值属性的综合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012年后,因古村落更侧重表达其历史性,无法全面表达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故更名为传统村落[1],这样更强调突出其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传统村落的含义可以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两个层面去阐述。在精神层面上,指村落形成较早、传统资源较为丰富,应保护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村庄;在物质层面上,传统村落是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和村落遗址,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虽至今年代久远,但现在仍为人民服务的综合体。传统村落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其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方面。
(1)历史价值。传统村落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原生居民对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重大社会变化的适应。较多传统村落内保存了较为完好的村落风格和设计(图1),或保留了传统的木石结构(图2)、传统民居和历史遗迹等,较为全面地突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地域聚落特色,如黟县西递传统村落的古建筑群设计。
图1 江村村貌图
图2 江村父子坊
(2)艺术价值。传统村落现存住宅建筑结构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空间构成、造型设计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审美水平极高。
(3)社会和经济价值。大多数传统村落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的潜力。将农村的自然生态基础与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能够有效激活地方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2]。
(4)文化价值。大部分传统村落都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生态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于传承地方文化有重要意义,同时要立足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盘活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1)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原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讲话精神要求,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注重乡土味,留住乡村本来风貌,守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基于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在不改变传统村落结构及周边环境现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传统村落风貌的干预[3]。
(2)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保护传统村落要充分整合利用其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特色经济,适度发展旅游和特色产业,使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原则。在传统村落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证居民既得利益,以提高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为重点,加强宣传引导,激发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传统村落保护与居民生活相协调。
(1)解决产权困扰,完善发展管理机制。传统村落内部居民对于建筑保护和修缮没有强烈的意愿,无论是修复动力还是修复资金都严重不足,政府也难以投入较多的专项修复资金用于私人住宅及建筑,现实情况亦难以落实开展[4]。鉴于这种境况,妥善解决传统村落的产权归属问题就成为了解决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关键。目前,诸多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是通过买卖古建筑的产权来实现,这也成为该类问题的常见解决手段。
(2)新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统筹发展。在进行新村与传统村落的统筹建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二者的功能定位,有效衔接新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比如,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村落原始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完善新村的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服务[5]。例如民宿、餐馆、商店等,应以新村为主体,避免传统村落过度建设而导致其古朴感流失(图3)。
图3 某传统村落内部照片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片面地将传统村庄的城市化建设理解为拆旧建新,这破坏了许多具有乡土气息和历史价值的建筑元素,而修建大量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使传统村落失去了独有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传统村落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要在保护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达到高标准,以满足游客和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4)维持整体风貌,活化传统建筑。结合股份合作模式,解决产权问题,再联合相关文化部门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传统建筑的权属、损坏程度、需修工作量等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并结合现状设计详细的传统建筑修缮方案[6]。
(5)加强传统村落文化建设。对传统村落进行文化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现代生活逐渐介入传统村落,原始居民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逐渐脱离传统村落进入城市,原本村落的生活方式以及村落文化受到改变和冲击,导致传统村落日益没落,造成仅剩下历史建筑外壳而没有传统文化的尴尬境遇[7]。强化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保留并延续其原有的民风民俗、文化传统、生活气息,而非一味地保存和修缮其建筑实体。应将其与现代城市文明相结合,并且能够充分散发其活力,不断传承下去。
(6)加强自然环境的整治与利用。祖先在传统村落自然地理环境营建中,体现了其在村庄建设上的智慧。因此,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保护与整治[8],整合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对保护传统村落有重要意义。
基于多层次挖掘的课程内涵,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课程体系核心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安排和课程考核方式。
(1)重塑传统村落的主要保护特征。根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有关规定,在对现有传统村落各种资源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优化并重塑重点保护目标对象。这些重点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古街巷、传统建筑风貌、自然生态风貌、文化古迹保护单位、拟申报的文化保护单位、历史环境风貌和非物质文化等[1]。
(2)升级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目标。文化遗产的演绎应强调当地的特点,利用传统村庄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对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的目标,统筹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旅游发展,旨在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既满足村民居住生活又具有旅游观光和文化展示的复合型传统村落。
(3)统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规划措施。传统村落的风貌、格局及独特的风俗文化通过规划措施的实施,使之改造成为宜居、宜游且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村落。传统村落的更新措施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判、统筹与展开:首先,在主干道和重要道路两侧、村口(图4)、房前屋后和村民公共活动区进行景观和水环境改善(图5),如西递传统村落的环境改善措施;其次,街道空间应被正交化,开放多层次的道路,美化建筑风格,在不改变建筑区域特征的前提下,维护良好的公共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并适当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如西递传统村落的街道系统保护措施;再次,收集保留村落内部的历史元素,如古树、古井、古石桥等,通过给予补助,塑造别样特性的人文景观节点;最后,依托当地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以及村落本身的古建筑群,践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考虑从旅游、配套、文化、人居环境和节庆活动等方面确立五大领域规划发展主线。
图4 西递村口 图5 江村水系
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安排,引导学生选取传统村落的基本属性为切入点,有计划地熟悉传统村落的发展历程并尝试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最终唤醒学生的对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意识,并使其在后续社会实践中加以有效转化运用,现针对每章教学目标与教学进行提炼,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教学组织安排
作为课程体系建构实施成效的验证,课程教学考核影响着学生掌握的重点,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是课程内涵挖掘与体系构建的效果检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对于课程教学考核建构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
首先,与各相关高校进行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交流,找出各高校的考核共同点,并进一步优化整合,注重学生对于传统村落设计基础的完善提升;其次,突出考核方法的客观性、标准性、原创性和规范性,传统村落课程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对象开展5G时代的理论学习及课程实践,引导学生以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不同设计方法完成课程作业;最后,多样化考核方式不仅能有效促进各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动,实现网络化出勤考核模式,凭借田野调查和理论汇报的课程作业形式,课前预习、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相结合的笔记方式,阶段性及期末作业考核等不同比例的考查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设计内容和方法的自我提升及优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课题由来已久,但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未发挥出应有的理论作用、多元价值、社会影响。以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的课程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课程框架体系,围绕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对课程内涵进行挖掘,进而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及结论,旨在激发学生研究传统村落与当代文脉艺术价值的热情,发挥社会服务系统和社会环境对传统村落良性发展的保障作用,鼓励高校师生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下,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进行更多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