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朱天明
合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福祉。”[1]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为了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于2018年提出了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要求;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2020年,教育部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大力推进文科建设创新发展[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以新目标、新内涵、新要求。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我国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还处于加深探索阶段[4],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高校纷纷开设此专业,截至2021年,全国1 258所本科院校中有756所开设了该专业。当前,全球疫情泛滥、逆全球化思潮猖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随着国际贸易方式、企业运营模式、贸易平台的变化,传统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地方经济契合度低、特色不明显等弊端日益显现。为消解弊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亟须进行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新文科建设内涵和特征,剖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方略。
为了推动文科教育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主张融入新技术、文理交叉来重组学科,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知识[5]。此后,“新文科”在全球迅速推广并被我国引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新文科是文科的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优秀的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6]。王铭玉和张涛认为,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并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7]。因此,新文科强调学科交叉[8]。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新文科还没有一致的定义。笔者认为,新文科以现有文科专业为基础,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定位、组织形式等进行重新认识,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加强学科融合与创新,提升高等文科教育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文科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交叉。新文科表现出新的学科交叉和文化功能,通过多学科专业融通或融合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9]。二是新功能。新文科以文化自信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新文科[10]。三是新范式。新文科站在新科技革命和全球新格局的历史新节点上,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现和揭示新的问题[11]。四是新路径。突出文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新文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人才培养上[12]。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能力与素质并重,要求新文科人才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兼容、学习并吸收其他专业知识或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能力、素质到课程体系的映射、教学过程和结果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流程控制。
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之现状主要是因循守旧,没有体现新文科、大文科之世界教育新理念,不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加快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从人才培养理念来看,长期主要实行的是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过专、人文教育缺失等,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宽广、思维方式相对单一、创新能力不强,已经难以全面适应现代社会问题复杂化、知识应用综合化对复合型、创新型和全面发展人才的新需要。而“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要求高校肩负时代使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经贸业务、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新人。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科技手段使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产生对复合型、实践能力强的新文科人才的迫切需求,新时代高校应主动适应和引领新技术与新业态,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相匹配。一些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没有反映地理区位、当地产业结构、企业行业领域差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应用性不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应国际经贸形势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当前,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结构有待优化,课程设置有待更新。面向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新的全球经贸治理规则、跨境电商、贸易摩擦与冲突应对课程开设不足。随着国际贸易的重点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贸易对象由欧美为主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有课程体系设置落后于实践,教学内容仍主要延续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不够,还存在课程知识容量小、没有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等缺陷。随着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发展,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对数字技术的要求提高,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技术层面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需要加强专业课程与新兴技术的融合。
无论是价值引领、专业优化,还是课程提质、模式创新,教师在新文科建设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队伍还存在一些与新文科建设需求不相适应之处,如教师年龄梯度窄、职称结构不合理、入职后培训不足等,一些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外贸实战操作经验薄弱,导致在讲授实务类课程时,往往偏离外贸岗位的实际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队伍中,同时精通传统国际经贸理论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多学科背景教师缺乏,影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教师的观念认识与新文科建设也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教师还不能深刻领会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本质,不能理解新文科建设价值引领和时代需要,不能主动融入新文科建设中,而情愿保持现状。
从教学范式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班级编制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受疫情影响,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是,该模式并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部分功能流于形式,未深度挖掘,师生互动不强,“一言堂”较重。实践教学上,主要采用校内实验室实训和校外单位实践两种方式。学生在校内实验室登录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外贸实务,跨学科、综合性、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验课较少,学生只需按照设定好的流程操作、完成报告,实验顶层设计和实践能力提高不到位。校内外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搭建不够深入,主要项目是实习,学生很少接触外贸核心业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案例开发、教材编写不够,也就无法达到新文科建设对教学的要求。
教学评价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仍然采取期末考试加平时考核的方式,其中,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平时测试主要包括作业、课堂考勤等。这种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聚焦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缺乏关联学科的讲授,没有对思政因素的考核考量,没有对学生素养、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缺乏培养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的相关考核标准,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的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也能通过考试,但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从知晓;还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深入思考,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有悖于新文科建设下课程考核方式创新改革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缺乏深入挖掘,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督促和激励作用,教师进行实验室维护和实验项目创新就缺乏持续动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重新设计。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思想、通识、实践教育重视不够。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成为能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强化通识教育,体现中国特色,形成“思想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立体化应用型、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倡导交叉融合、需求导向和创新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立足于自身办学优势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特色,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探索新商科下“产教研学创”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跨校跨院与校政校企联合培养,不断加强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搭建新商科国际经贸人才基地班、实验班、双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加强国际化水平建设,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应增加思政课程学分的比重,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打造一批思政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机衔接的金课。要不断推进课堂信息化革命,将“互联网+”“教育技术+”等手段融入课堂,通过智慧教室、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程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夯实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新文科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课程以及新文科实践教育项目。持续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批超越知识点传授、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一流课程,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实现大类课程群与微课程群有机融合。注重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实现学习、实践、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交叉互动、具有特色的双创竞赛等。建设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商务教学案例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库,做好中国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材的国际推介。
在教学方式上,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将“线上+线下”“传统讲授+虚拟仿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内课堂+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要求,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法、小组讨论、实验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探索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实训环节建设,校内建设商务英语实验室、外贸业务模拟实验室、跨境电商实验室、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等,把新技术融入实验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挖掘校外资源,开展深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借鉴“双元制”模式,共建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使学生提前接触实际“工作岗位”,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或培训,提升学历学位,加强人才引进,注重师资队伍梯队与跨学科团队建设,实现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新文科”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交叉融通的新文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将专业与产业对接,构建由实践能力强、经营管理经验丰富教师组成的“双师制”教学团队,聘请外贸行业兼职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训,鼓励并选派教师到外贸龙头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考察或实践锻炼,参与速卖通、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跨境电商平台入驻与店铺运营,参加相关教学研讨会议,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
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性和定量考核指标,组建校、院、学科构成的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动态控制、质量反馈和评估体制,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建立电子档案形式的过程评价记录,实施学生学业跟踪分析,科学设置评价标准与体系,将分段培养与整体培养相结合,建立长效常态的教学监测体系。创新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并加强考核。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特点,把以教师“教得好”为主的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学生“学得好”为主评价标准,实现从“评教”向“评学”的转变。
新文科建设响应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诉求,为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结合新发展格局下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分析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方略,为我国国际经贸行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面向“十四五”,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科教育的最新指示要求,聚焦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