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吕莎莎(通信作者)
(广饶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泰安 25730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致病原因为腰椎退行性病变和慢性劳损等问题,当神经根受压迫刺激,髓核突出时,患者会产生腰部和下肢的放射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合并大小便功能障碍,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相较于传统椎管造影检查,CT能够直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物和相关压迫征象[2]。然而,虽然CT平扫弥补了传统X线检查的缺陷,降低了辐射量,但有可能存在成像模糊和真空征等问题[3-4]。MRI检查能够反映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直接、间接征象和压迫征象,在某些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价值更明显,有利于临床工作者了解病变阶段蜕变程度和椎间盘突出部位等。本研究旨在比较CT检查和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广饶县人民医院广饶县人民医院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全部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手术前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腰椎间盘的突出程度方向的保持符合;③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外伤骨折患者;②肿瘤患者;③呼吸系统或其他传染疾病患者;④曾经有过腰椎间盘手术史。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5.0±7.1)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时间(3.4±1.0)年。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CT检查:(1)使用西门子SOMATOM Drive双源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平静呼吸,背部贴紧扫描床,膝关节保持屈曲状态,上肢置于头顶部进行侧位定位片扫描。(2)扫描结束后进行腰椎螺旋扫描(上缘T12椎体之上,下缘S3~S5椎体水平以下)[5]。(3)对椎间隙进行重建,层厚与层间距为3 mm,使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进行观察后,展开矢状位重建,层厚和层间距保持3 mm。MRI检查:(1)使用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磁共振仪进行MRI检查。(2)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平静呼吸背部与线圈贴紧之后,上肢置于身体双侧。(3)扫描三平面定位像后进行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其中矢状面扫描时,定位线和脊柱保持平衡,使椎管和脊髓为同一层面;横轴未扫描时,定位线与椎间隙保持平行,扫描线位于椎间盘层面[6]。阅片:(1)由2名10年以上高年级影像科专业医生进行阅片,所有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椎间盘状态信息会做好观察和记录。(2)2名医生意见不一致时,则根据诊断标准进行协商解决或邀请第三名医生参与其中,取其中两名有相同意见医生的诊断结果[7]。(3)具体地观察项目包括椎间盘的突出位置、游走方向、椎间盘突出物密度,神经根受压程度,周围组织结构信息等[8]。
对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状态进行观察。①腰椎间盘膨出:表现为椎间盘朝四周出现膨隆性改变且程度均匀,CT图像和MRI图像上可观察双侧椎间孔是否有弧形均匀受压状态,从而判定对应部位的脂肪成分和脊髓移位现象。②腰椎间盘突出:表现为椎间盘组织向一侧呈现出局限性外凸改变,CT图像和MRI图像上表示为硬膜囊突兀性受压,突出物和母体椎间盘密度保持一致。部分可出现钙化。③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物在椎管中央线被称之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CT图像和MRI图像可显示硬膜囊前缘是否有局限性受压状态。④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位于椎管中央线和侧隐窝支线时,称为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CT图像或MRI图像上可见侧隐窝内侧异常组织和神经根受压状态。⑤椎间孔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物最高点位于椎间孔之外,椎间孔外侧出现异常密度影。⑥椎间盘脱出:突出髓核部分位于纤维环之外或和母体椎间盘相连,椎体周表现为骨质增生。CT矢状位重建图像和MRI矢状位图像上呈现舌状改变,其中MRI图像还能看到脱出组织。⑦椎间盘游离:突出的髓核组织和母体椎间盘无任何联系。CT图像要结合矢状位图像进行判断,MRI图像显示为脱水变性,呈低信号。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病理认定椎间盘突出66个,其中中央型椎间盘突出22个,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25个,椎间孔型椎间盘突出19个。另外有椎间盘脱出6个,椎间盘游离5个。
CT共检出腰椎间盘突出59个,检出准确率为89.4%,见表1。
表1 CT检查结果数据
MRI共检出腰椎间盘突出53个,检出准确率为80.3%,具体检出数据见下表2所示。
表2 MRI检查结果数据
在整体病变诊断方面,CT检查的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89.4%)高于MRI(80.3%);在椎间盘游离数据方面,MRI的诊断准确率(100.0%)高于CT检查(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盘脱出方面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CT与MRI检出情况整体对比 单位:个
腰椎间盘突出是退行性病变的椎间盘在外力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向周围膨出的现象。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脊神经受压,一侧或双侧下肢会出现放射性疼痛现象。通常情况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前期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腰腿疼痛现象,引起腰腿痛的原因除去腰椎间盘突出之外还包括其他病变类型[9]。而椎间盘退变是产生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导致周围组织损伤和髓核组织突出的主要原因[10]。腰椎间盘突出会对腰底部脊神经产生明显损害,出现神经体征,因此需要快速明确腰底部神经根受损患者的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11]。通过临床影像学检查能够直观显示出神经分支的状态以及病灶特征,明确椎间盘的突出位置等有关信息,然而人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在准确度和分辨信息方面存在劣势,需配合其他方法进行辅助检查[12]。
CT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够直接显示出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位置、突出程度、神经根受压,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变化趋势,在某些腰椎间盘突出伴有钙化患者的诊断过程当中效果良好[13]。不过需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椎间隙较窄,那么CT的整体诊断敏感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综合来看,CT扫描在骨质结构方面的敏感性较高,对于骨化韧带显示对比度良好。MRI在软组织分辨率的诊断准确度较高,能够有效展现出脊髓、脊柱的解剖结构,以及可能出现的病理改变,避免骨伪影干扰实现多方位成像。提示如果患者神经根在椎间孔或孔外受压产生病变时,使用MRI检查,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弥补CT检查的不足之处[14]。然而患者腰椎存在一定的畸形状态时MRI的准确率也会受到干扰。MRI的软组织分辨率优势配合CT检查能够多方位和多参数成像,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和韧带的关系可以在T1WI进行分析,从而判定椎间孔区域神经根受压的丰富信息。
本研究结果显示,CT共检出腰椎间盘突出59个,检出准确率为89.4%;MRI共检出腰椎间盘突出53个,检出准确率为80.3%,两种检查方法结果接近;在整体病变诊断方面,MRI检查在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游离的诊断准确率上均达到较高水平[15]。然而两种检查都各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不同。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横轴位上对椎间盘状态的显示比较直观,能够对椎间盘组织进行区分,判定患者是椎间盘膨出还是椎间盘突出[16]。MRI检查通过信号强度来对椎间盘进行分辨;增生的骨质结构表现为低信号会影响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被误诊为椎间盘膨出等。即如果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出现差异,则就需要综合应用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做出准确判断,以得到全面而客观的结论。CT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选择,其不仅能够对髓核突出的部位、方向等作出准确判断,且在韧带骨化和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而MRI上很难完全显示部分间接征向。当患者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弹性降低之后,椎间盘形态和骨皮质低信号区分可以通过CT横轴位直观看出;MRI则能够多角度显示出矢状位上的椎管形态和神经根受压状态,防止出现节段性检查限制或重建失真问题。
综上所述,CT和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CT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正确率更高;MRI检查能够有效判断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游离。两者综合应用可以明显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诊断工作当中的实际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