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雪莹,黄伟刚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类风湿膝关节炎为常见的全身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关节与周围组织组织慢性炎症,膝关节为主要受累关节,发病后患者还会出现合并关节外器官受累、风湿因子阳性,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表现为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障碍[1]。该疾病会造成患者出现生活障碍,对其生理与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威胁其健康安全,所以针对该患者需要及时诊断与治疗,提高预后。临床中常见诊断方式为X线片诊断和MRI诊断,不同诊断方式存在一定差异,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最为科学的诊断方式。基于此,本文就MRI在类风湿膝关节炎患者中的诊断分级其影像特点展开探究。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81例类风湿膝关节炎患者。患者个人资料、家庭信息均记录电子表格。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诊断以及X线片诊断。81例患者中47例男性,34例女性,患者年龄为62~89岁,平均(75.50±12.58)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诊断标准者;②患者均接受关节镜检查;③影像资料完整者;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配合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者;④感染性疾病。
MRI诊断:使用荷兰Phlilps公司生产的Gyroscan 10T-N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检测,其场强为1.0T;检测中,患者保持仰卧体位,经表面线圈E1对膝关节部位进行检查,常规进行矢状面、冠状面T1加权自旋回波序列(T1W/SE)、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TSE)扫描,分别设置T1、T2加权像参数分别为TR/TE=550 ms/16 ms,TR/TE=3 100 ms/95 ms,层厚4 mm,间隔、视野分别设置为0.4 mm、180 mm,设置矩阵大小256×512,至少采集2~3次;并进行矢状面T1加权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将TR/TE扫描参数设置为48 ms/6.9 ms,翻转角度50°,层厚设置为1.5 mm,无间隔,视野设置在180 mm,矩阵设置在256×512,平均采集1次。在对所有患者扫描之后给予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剂量在10~15 mL,注射完成之后进行膝关节矢状面与冠状面T1加权自旋回波序列扫描。
X线片诊断:使用东芝TOSHIBAX线机,参数设置为电压150 kV,电流为5 mA,常规摄膝关节正面与侧面位片,观察关节边缘是否存在骨质增生影、关节间隙狭窄等情况。
关节镜检查:患者取仰卧体位,实施神经阻滞麻醉或腰麻,于膝关节前内侧、前外侧作手术切口,术中应用STORZ关节镜系统(直径5 mm,30°关节镜),记录患膝半月板、交叉韧带、血管翳、软骨、滑膜等结构变化。钳夹取典型滑膜病变送交病理检查,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髓核钳、刨削器等清除增生滑膜、纤维素性坏死物,并采用0.9%氯化钠溶液对关节腔进行冲洗,术后加压对患肢包扎处理。
①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影像特点,包括滑膜增生与血管翳形成、关节软骨病变、骨质异常、关节囊积液、半月板及韧带异常。②观察MRI诊断分级,Ⅰ级:患者功能状态完好,能够自由活动;Ⅱ级:患者能够从事正常活动,但是存在1个或多个关节活动受限;Ⅲ级:患者生活显受阻,只能够完成自理生活中的一部分;Ⅳ级:患者大部分或者完全丧失活动能力,需要长期卧床[2]。③观察MRI诊断与X线片诊断的各个部位发生骨质破坏的膝关节检出率。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结果除滑膜增生与血管翳形成外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种检查方法影像诊断特点[n(%)]
诊断结果对比,关节镜与MRI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与MRI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RI诊断分级[n(%)]
MRI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片诊断(P<0.05),见表3。
表3 各个部位发生骨质破坏的膝关节检出情况比较 单位:例
类风湿膝关节炎属于一种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为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与关节外病变为主要表现自身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小关节滑膜引起的关节肿痛,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滑膜增生、软骨破坏和关节间隙变窄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起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
临床诊断该疾病的方式包括X线片、MRI,其中X线片具有简便和无创等特点,也是较为常用的方式,以往因X线检验成本低,同时也可灵敏显示关节内部基本情况,为比较经典传统的检查方法,其应用中存在辐射性,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来说,X线检查不能准确显示早期病变与损伤情况,存在部位伪影态度的情况,无法有效偶像是周围软组织结构,且容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出现漏诊等情况[4-5]。关节镜检查为一种通过观察关节内部情况,清晰显示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指导临床手术选择,多作为关节疾病诊断金标准,但因其为创伤性检查,同时会诱发多种并发症,而且应用价格高,多数患者拒绝配合检查。
MRI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关节内部全部的解剖结构,充分反映滑膜炎正、关节软损伤等情况[6-7]。在实际诊断过程中,类风湿膝关节炎病变对关节软骨的病变以及范围较为广泛,病变程度较高,而且在胫骨内外侧平台、囊性坏死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应发病期间会对侵袭人体免疫系统有着一定关系,容易造成患者周围软组织结构出现异常,同时累及周围组织,所以病变范围相对较为广泛[8]。在对患者检查过程中,MRI检查方式具有分辨率高、检查痛苦少等特点,可通过图像分析探查关节腔内部解剖结构,并进一步分析明确患者患病情况。实际检查过程中,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广泛波及关节软骨病变,而且还会出现胫骨内外侧平台、股骨外踝病变骨髓水肿等情况,也可能会在疾病发病期间进一步波及机体免疫机制,诱发周围软骨结构异常,导致周围组织异常病变[9]。针对MRI图像显示而言,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内外侧的半月板损伤,而且检查半月板损伤多发生于内侧,疾病晚期半月板结构残留情况轻微,或检查基本消失。MRI诊断软组织病变会出现较高分辨率,可经MRI图像进行多方位、多序列、多层面的扫查,T1WI模式能够清晰观察骨质破坏和软骨等信号变化的情况,T2WI模式能够用于观察关节积液,对于早期发病的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能够检出周围软组织水肿和肌腱肿胀等,而且MRI可以检查出疾病中晚期时的骨质破坏或关节半脱位[10]。
该疾病发病早期,急性滑膜炎会出现关节腔渗出积液、滑膜增生,关节腔中出现关节囊、髌上囊膨大,检查显示有长T1长T2积液信号。一旦关节腔内可见滑膜显示,则表明形成滑膜增生或血管翳。血管翳多为团块状、结节状或长条状,根据疾病不同期分炎性、纤维性与混合性这三种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MRI信号显示也不相同。其中炎性血管翳T1W呈现稍低至等信号,T2WI呈现不均匀等高信号,注入造影剂显示T1WI增强。纤维性血管翳在检查时T1WI、T2WI显示为偏低信号,注入造影剂之后T1WI无明显变化;混合性血管翳则介于炎性血管翳与纤维性血管翳之间,T1WI呈现稍低至等信号,T2W呈现不均匀低至高信号,注入造影剂之后T1WI呈现不均匀中等程度增强。因血管翳自关节边缘部位向软骨表面蔓延,因此缺乏软骨覆盖保护边缘部滑膜反折部位骨质会最早出现血管翳侵蚀[11-12]。MRI在检查过程中能够通过信号差异以及有无强化改变分辨入侵血管翳和骨质囊变,在入侵血管翳的周围由于长期受到刺激可形成骨质硬化带,在MRI图像中能够清晰显示出来。所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MRI能够为临床提供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病变比较全面的影像学资料,且其成像序列方法较多,能够从任意角度进行扫描,从而提高诊断的科学性。
该疾病在早期出现急性滑膜炎的情况下,会导致关节腔渗出、积液以及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表现主要为关节囊及髌上囊明显膨大,期内出现均匀长T1长T2积液信号,在注入造影剂后并无强化反应。通常情况下,MRI并无法分辨出滑膜,若关节腔内可见滑膜显示的情况下大多提示有滑膜增生或血管翳形成。MRI在诊断过程中可显示软骨的四层结构,由浅入深分辨呈低和高信号交替,也能够获得一组多角度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重建图像,能够更加直观显示软骨组织损害的情况[13]。此外,在诊断过程中,MRI诊断方式能够更好地发现边缘部分和软骨下骨质侵蚀灶,所以对该疾病的骨质破坏诊断更加敏感,也能够显示骨髓水肿状况[14]。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显示,三种检查影像学特点对比无明显差异,但MRI诊断疾病分级的结果、各个部位发生骨质破坏的膝关节检出率与X线片结果差异显著。表明MRI与常规CT一样,可清晰显示患者具体病情,疾病检出率较高,但其在分级诊断中优势高于CT。分析原因:MRI诊断中,其分辨率、图像清晰度高于X线片,能更加全面观察患者膝关节情况,并对患者实施多方位扫描,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扫描方式、参数,深入观察患者的病变情况,探测到异常信号,提高图像诊断准确度,为疾病分级诊断提供指导依据。而且MRI还可反映患者生理信息,提高其对软骨等结缔组织对比度,清晰反映病变情况,用于损伤程度病情评估。
综上所述,MRI在该疾病患者中有着显著诊断价值,可充分显示影像特点、明确诊断分级,适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