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高益萍,王海亮,刘传现,张晓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放射科 浙江 嘉兴 314000)
甲状腺癌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占据全身实体肿瘤的1%左右,在我国小于30岁的女性中发生率位居第一[1]。依据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对外公布数据得出,当前国内甲状腺癌总发病率为12.40/10万,其中女性发病率为18.99/10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超声是临床常用的甲状腺检查方法,但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操作者的手法及经验依赖性较强,对甲状腺下极、胸骨后甲状腺病灶等观察受限,而薄层CT增强扫描的应用,使得甲状腺癌术前诊断准确率呈现上升趋势[3]。“靶扫描”概念最早由李惠民等[4]学者提出,其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可提高对微小病灶检出率,整体漏诊、误诊率偏低。相关研究指出[5],CT靶扫描应用于肺癌诊断取得了显著成效,可更清楚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及边缘征象,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但CT靶扫描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相关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本文就CT靶扫描结合增强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作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2019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疑似甲状腺癌患者260例,共260枚病灶。260例患者中男58例,女202例;年龄18~77岁,平均(46.56±7.89)岁;病灶部位:右叶129枚,左叶125枚,峡部6枚;病灶直径0.3~3.5 cm,平均(1.05±0.36)cm。患者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大部分是通过B超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CT检查偶尔发现甲状腺病变。
纳入标准:①经超声等检查疑似甲状腺癌;②患者术前均接受CT常规检查及CT靶扫描检查;③所有病灶均经手术切除病理学证实。排除标准:①存在碘对比剂使用禁忌证,如碘过敏、严重甲亢等;②合并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者;③有甲状腺手术史者。
纳入对象均进行CT常规平扫结合增强检查及CT靶扫描结合增强检查,仪器:GE OPTIMA 16排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尽量仰伸,双肩尽量下沉,扫描时禁吞咽。实施CT常规平扫结合增强扫描时,其范围包括下颌部至颈根部,CT靶扫描结合增强扫描以常规图像为参照,以甲状腺病灶为中心,扫描范围包括甲状腺病灶及其上下3 cm。平扫:先行CT常规平扫,再针对病灶行CT靶扫描。常规平扫参数:管电压120 kVp,自动毫安,扫描层厚及层间距为3.75 mm,螺距1.0,FOV 26 cm。靶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300 mAs,准直宽度16×0.625,螺距0.984:1,扫描层厚及层间距为0.625 mm,矩阵512×512,标准算法。采用小FOV(10~15 cm)。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碘佛醇(350 mgI/mL)70~100 mL,注射速率2.5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动脉期)、50 s(静脉期)时进行CT常规增强扫描,并分别于动脉期及静脉期CT常规增强扫描结束后立即行CT靶扫描增强检查。检查结束后将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并对CT靶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矢状位、冠状位)重建。
由一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和一名资深副主任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前提下独立阅片,对CT常规检查与CT靶扫描检查所得图像进行分析,主要根据病灶形态、有无钙化、强化程度、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与邻近血管关系等影像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如有分歧则讨论决定,直至意见统一。钙化的分类[6]:微钙化指直径≤2 mm的钙化,粗颗粒状钙化指直径>2 mm的钙化,微钙化与粗颗粒状钙化同时存在时被认为是微钙化。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评估CT靶扫描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主要根据病灶形态、有无钙化、强化程度、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与邻近血管关系等影像特征进行观察分析,记录CT常规检查及CT靶扫描检查对260例疑似甲状腺癌病灶影像细节特征检出情况,详见表1。从表1得出:CT靶扫描检查对病灶不规则形态、钙化、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的检出率(分别为67.69%、41.92%、56.54%、8.46%、13.46%)均高于CT常规检查(分别为63.46%、36.92%、48.08%、6.54%、10.77%);在病灶强化程度方面,两种检查的检出结果一致。其中11枚病灶于CT常规检查上呈规则形态,CT靶扫描后呈不规则形态;13枚病灶经CT常规检查未显示微钙化,而CT靶扫描后显示微钙化;22枚病灶于CT常规检查未显示甲状腺边缘中断征,而CT靶扫描后显示甲状腺边缘中断征;5枚病灶于CT常规检查未显示对周围组织的侵犯,而CT靶扫描后显示了对周围组织的侵犯;7枚病灶于CT常规检查显示与邻近血管关系不密切,而CT靶扫描后显示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对260例疑似甲状腺癌病灶影像特征检出情况
260例疑似甲状腺癌患者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甲状腺癌220例[其中女168例,男52例;平均年龄(42.67±4.78)岁;右叶106枚,左叶108枚,峡部6枚],包括乳头状癌214例,滤泡状癌1例,髓样癌3例,未分化癌2例;良性病变40例,包括腺瘤2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对照见表2、表3。
表2 CT常规检查对260例疑似甲状腺癌患者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3 CT靶扫描检查对260例疑似甲状腺癌患者诊断结果 单位:例
CT常规检查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00%、67.50%、73.85%,低于CT靶扫描检查的85.91%、87.50%、8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CT常规检查及CT靶扫描检查诊断甲状腺癌的效能比较[%(n/m)]
甲状腺癌为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且越来越年轻化,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多无明显临床表现,一般为健康体检或偶尔发现,少部分较大肿块可出现颈部增粗、颈前无痛性肿块[6]。本组甲状腺癌患者中女性远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3),平均年龄(43.67±5.78)岁,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大部分为B超体检发现或因其他疾病行CT检查偶尔发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甲状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类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最常见;不同病理类型预后差别很大,乳头状癌预后最好,未分化癌预后最差[7]。本组患者中乳头状癌占比最大,与文献报道相符。
采取有效检查手段对甲状腺癌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当前超声、CT等均是临床常见的无创检查手段,超声是目前首选的诊断甲状腺癌方法,具有经济、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但其亦有不足之处,如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较大,对早期癌和不典型癌极易误诊,对癌灶浸润评估受限等[3]。多层螺旋CT是目前对甲状腺病变诊断最常用检查方法之一,可对超声检查的短板进行一定程度弥补,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7]。CT平扫正常甲状腺密度较高,一旦出现病灶则破坏贮碘功能,故容易发现乏碘的低密度病灶;但CT平扫难以辨别良恶性,近年来随着薄层CT增强扫描普及,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有所提高[8]。对甲状腺癌(尤其早期微小乳头状癌)定性诊断及判定其对周围组织结构侵犯状况,最关键的依据是影像细节特征,这就要求所选影像学检查需具备足够的对比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而靶扫描技术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是使用小视野(FOV),在矩阵相同的情况下,达到缩小视野内像素、获得精细高质量图像的目的,因其可更好地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形态、周边细微特征、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等,故有助于对病灶(尤其是较小病灶)定性诊断及评估浸润状况[5]。另外,对CT靶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后,可以从多方位观察,结合薄层图像可更好的反映肿瘤形状、边缘、内部结构及对周围组织器官侵犯等情况[9]。
为此,笔者通过CT靶扫描结合增强检查和CT常规平扫结合增强检查的比较,探讨前者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260例疑似甲状腺癌患者均进行甲状腺CT常规检查及CT靶扫描检查,从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影像特征检出情况得出:CT靶扫描检查对病灶不规则形态、钙化、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的检出率(分别为67.69%、41.92%、56.54%、8.46%、13.46%)均高于CT常规检查(分别为63.46%、36.92%、48.08%、6.54%、10.77%)。260例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其中甲状腺癌220例,良性病变为40例;CT常规检查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00%、67.50%、73.85%,低于CT靶扫描检查的85.91%、87.50%、8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比得出,CT靶扫描检查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CT常规检查。笔者分析这可能与CT靶扫描检查对病灶细微结构显示较好,在此基础上的多平面重建对病灶整体形态及细节显示较佳有关。有研究表明[9],CT靶扫描在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当前CT靶扫描在甲状腺癌中的相关研究偏少,本研究是回顾性的,存在难以避免的选择偏差;再者,样本量有限,所得结论可能高估了靶扫描的诊断价值,具体诊断效能仍需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CT靶扫描检查相比较CT常规检查,可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诊断效能更高,尤其是可更准确地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与邻近血管关系是否密切,可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手术切除不全或过度手术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对于通过CT常规检查诊断信心不足的甲状腺结节,建议采用CT靶扫描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