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婷,张唤明,莫雨村
(湘潭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湖南 湘潭 411100)
在当前社会的加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呈现为提升的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化性质的恶性肿瘤,容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1]。且因肺癌的特异性症状相对不明显,在发病的初期阶段无明显的临床反应,因此为恶性肿瘤的鉴别增加了难度,能谱CT 是目前临床中应用的一种先进的诊断形式,能够对肿瘤组织的定性情况进行确定,对分级情况产生特异性,且能谱CT成像的应用可提升小肿瘤的检出率,且即便应用低剂量,也可以获取分辨率较高的图像。目前恶性肿瘤多以淋巴结转移为主要的表达特征,且病理组织的差异、肿瘤组织的来源差异、淋巴结转移也有区别,但是就目前而言,临床对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实施能谱CT 的研究相对较少[2]。基于此,本文将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能谱CT 的价值。
选取湘潭市中心医院2019 年9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肺癌患者76 例,包括男性48 例,女性28 例,年龄42 ~68 岁,平均(60.51±10.18)岁,病理类型:36 例腺癌、40 例鳞癌。纳入标准:①经手术检查确诊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或经手术检查确诊未发生淋巴结转移;②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签订同意书。排除依据:①行放疗、化疗治疗者;②病灶转移较小无法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能谱CT 检查,采用GE Revolution 256 CT[3],扫描前调整呼吸,在深吸气末屏气阶段完成扫描,扫描区域从胸廓进口到肾上腺位置;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4]300 mg/mL,经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0 mL/s;延迟设定35 s,X 线球管转速为2 r/s,准直器宽度40 mm,层间距5 mm,扫描区间40 cm。进行毫安调节,数据切换(80 ~140)kVp[5];依据K 单体型重建算法,将收集的原始数据,重建为1.25 mm 图像,传送到软件中,处理后成像。将淋巴结最大的短径≥10 毫米判定为淋巴结转移[6]。
记录λhu值、NIC、NWC、Neff-Z 的各项结果。
应用SPSS 21.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6 例患者实施手术清除淋巴结190 个,转移病灶与非转移病灶淋巴结占比分别为31.58%(30/190)、68.42%(130/190)。 淋 巴 结 转 移 病 灶 短 径 为5 ~24 mm,平均(12.18±3.62)mm;非转移病灶短径为5~15 mm,平均(8.33±2.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28,P=0.0001 <0.05)。详情见表1。
表1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情况 单位:个
转移病灶淋巴结、原发病灶λhu/λhu值小于非转移病灶患者,原发病灶λhu大于非转移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淋巴结、原发病灶λhu 值比较(±s)
表2 淋巴结、原发病灶λhu 值比较(±s)
病灶类型 个数 淋巴结λhu 原发病灶λhu(淋巴结+原发病灶)λhu 比值转移 60 1.88±0.60 1.75±0.64 1.07±0.22非转移 130 2.15±0.14 1.51±0.21 1.56±0.49 t 4.8653 3.8587 7.4012 P 0.0001 0.0002 0.0001
转移病灶淋巴结NIC 以及(淋巴结+原发病灶)NIC 均低于非转移病灶,原发病灶NIC 高于非转移病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淋巴结、原发病灶NIC 和NIC 比值比较(±s)
表3 淋巴结、原发病灶NIC 和NIC 比值比较(±s)
病灶类型 个数 淋巴结NIC 原发病灶NIC(淋巴结+原发病灶)NIC 比值转移 60 0.26±0.07 0.22±0.06 1.06±0.27非转移 130 0.77±0.05 0.18±0.05 1.45±0.62 t 57.2909 4.8047 4.6672 P 0.0001 0.0001 0.0001
转移病灶以及非转移病灶淋巴结、原发病灶NWC和NWC 比值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淋巴结、原发病灶NWC、NWC 比值比较(±s)
表4 淋巴结、原发病灶NWC、NWC 比值比较(±s)
病灶类型 个数 淋巴结NWC 原发病灶NWC (淋巴结+原发)NWC 比值转移 60 1.01±0.01 0.99±0.01 1.01±0.07非转移 130 1.00±0.04 1.00±0.05 1.03±0.10 t 1.9066 1.5330 1.3982 P 0.0581 0.1270 0.1637
转移病灶和非转移病灶患者的淋巴结、原发病灶Neff-Z 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转移病灶患者(淋巴结+原发病灶)Neff-Z 比值显著小于非转移病灶(P<0.05),见表5。
表5 淋巴结、原发病灶Neff-Z 及比值(±s)
表5 淋巴结、原发病灶Neff-Z 及比值(±s)
病灶类型 个数 淋巴结Neff-Z原发病灶Neff-Z(淋巴结+原发病灶)Neff-Z 比值转移 60 0.79±0.02 0.80±0.02 1.02±0.00非转移 130 0.78±0.04 0.79±0.07 1.08±0.02 t 1.8318 1.0849 23.2046 P 0.0686 0.2793 0.0001
肺癌是目前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7],临床将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小细胞肺癌,发病原因多与目前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绝对关系,在男性群体中肺癌的发病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实施早期诊断和干预,可达到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8]。淋巴结的转移会影响肺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质量。对于肺癌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患者预后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在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应用的诊断方式较多,但是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特异性较差,所以无法及早地确诊病情[9]。当前临床多应用多层螺旋CT 对淋巴结短径≥10 mm 的情况,判定良性/恶性,但是对不同病例类型的研究中,依然存在缺陷,且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待于提升,在目前医学技术不断创新的形式下,能谱CT 成像得到了显著的应用[10]。
能谱CT 成像的应用,以高峰、低峰电压瞬间切换以及影像链的升级,产生40 ~140keV 单能量图像,目前多大量应用于对肿瘤的鉴别和诊断。相关数据分析:能谱CT 成像的鉴别恶性、良性价值相对较高。且能谱CT 所存在的技术特征相对独特,包含了宝石探测器,发射器等,将常规的CT 影像从以往混合能量的成像,转变为单能量能谱成像[11]。和常规的CT 相比较,能谱CT 成像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更精准的定性指标以及应用方式,通过对能谱CT成像所提供的数据以及参数开展分析,将患者的能谱特征性参数反映出来,根据此来分析肿瘤的浸润性程度、病理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12]。因目前能谱CT 成像采用的高低能切换成像形式,是应用X 线球管来完成的,因此在0.5 ms 内进行80 ~140 kVp高速切换,并获得特定图像,和常规CT 结果比较,能够防止硬化效应,确保每一个单能量水平,可以和准确的CT 值相对应[13]。且CT 数值随着单能量水平的改变而产生变化。通过本文数据证实:转移病灶淋巴结、原发病灶λhu/λhu值小于非转移病灶患者,原发病灶λhu大于非转移病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淋巴结以及原发病灶的λhu比值对患者淋巴结的转移有参考价值。
作为能谱CT 成像应用对比剂的关键成分,碘密度可记录肿瘤和淋巴结的供血情况。本文结果显示:转移病灶淋巴结NIC、(淋巴结+原发病灶)NIC 比低于非转移病灶,原发病灶NIC 高于非转移病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淋巴结以及原发病灶的NIC 比值可反映转移淋巴结以及原发病灶所具有的同源性特征。
同时为了减少受检人员体质量和血管对能谱CT 参数的影响,本文结果显示:转移病灶和非转移病灶患者的淋巴结、原发病灶Neff-Z 比较,组间协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病灶患者淋巴结及原发病灶Neff-Z 比值显著小于非转移病灶(P<0.05),说明本研究中因仅仅发现转移病灶淋巴结患者和原发病灶的比值相对较低,但是并没有发现转移病灶以及非转移病灶淋巴结、原发病灶NWC 和NWC 比值的差异,分析主要因素在于,本研究选取病例的年限、例数具有一定局限性。
综合以上结论,对肺癌患者行能谱CT 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相对较高,同时能谱CT 参数淋巴结以及原发病灶的λhu值、NIC 比值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且能谱CT 成像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组织的来源,病理类型肿瘤等提供不同的参数,为肺癌肿瘤组织的诊断提供良好依据,因此有助于临床提升判断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对于临床具有研究价值和深入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