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璐 马直勉 王炳玉
宫颈息肉属于常见妇科疾病,目前的研究认为,多种因素均可能会导致宫颈息肉的发生,但多是因长期慢性炎症影响所致[1]。临床宫颈息肉患者在疾病发生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往往会出现白带异常、肿物脱出、出血等表现。其中,宫颈息肉在临床上还是以良性增生为主,但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息肉恶化[2]。因此,宫颈息肉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疾病的持续迁延。当下临床常涉及药物、手术治疗方法,前者虽能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但药物本身并无治愈作用,故而效果并不理想[3]。而手术治疗方法虽然可以有效清除息肉,但术中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且有可能导致清除不彻底的情况,进而造成宫颈息肉的复发[4]。由此,在对宫颈息肉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适时引入微波治疗就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此次研究将围绕着微波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论述,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宫颈息肉患者80 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40 例。参照组患者年龄24~53 岁,平均年龄(35.47±5.95)岁;病程0.3~4.0 年,平均病程(2.53±0.85)年。观察组患者年龄24~54 岁,平均年龄(36.03±6.13)岁;病程0.3~4.0 年,平均病程(2.35±0.7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宫颈息肉;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恶性病变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研究资料不齐全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实施常规宫颈息肉摘除术治疗,详细操作:于患者经期结束3~7 d 进行手术,术前指导患者排空膀胱,选取截石位,并暴露患者的宫颈组织,应用消毒棉球对宫颈分泌物进行清除,而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采用血管钳夹住息肉的根部,而后进行顺时针旋转,旋转后将息肉离断,并进行止血操作。若患者息肉直径过大、吸附过深,可在息肉根部进行电凝切除[5],同时对残端进行缝合处理,处理后进行止血,操作时应防止对黏膜组织造成损伤。术毕服用妇炎康胶囊,3 粒(1.5 g)/次,3 次/d,共服用2 周,术后2 个月禁止性生活、剧烈运动、坐浴,并定期进行复查。
1.2.2 观察组 实施微波治疗,具体操作:采用微波治疗仪,输出功率0~200 W,频率2450 MHz,连接可调。对于瘤蒂<1 cm 者可采用45 W 治疗功率,凝固时间45 s;瘤蒂≥1 cm 者可选择60 W 治疗功率,凝固时间60 s。患者取膀胱位,并采用扩阴器将阴道扩开,以便充分暴露子宫颈,操作者手持组织钳对瘤蒂进行牵拉,另一只手将微波探头置入距阴蒂附着0.3~0.5 cm 处进行插入凝固,时间控制在10~15 s,在蒂组织变白后可以插入凝固,直到瘤蒂断裂,术后2 个月禁止性生活、剧烈运动、坐浴,并定期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性交痛、白带多等多个症状消失,宫颈息肉消失,无触痛,宫颈涂片检查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性交痛、白带多等多个症状显著改善,宫颈息肉消失;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阴道水样液、宫颈粘连。于患者治疗后6 个月、1 年统计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6 个月复发率0、1 年复发率2.50%均低于参照组的10.00%、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n(%)]
宫颈息肉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多见于已婚、已育女性,宫颈息肉发生后患者容易出现白带增多、性交疼痛、出血以及排尿痛等症状[7],进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是导致宫颈息肉生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会使局部黏膜增生,黏膜增生后会逐渐由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8]。当前国内外诸多医学研究显示,宫颈息肉患者多伴有慢性炎症。此外还有报道指出[9],宫颈微腺体增生是宫颈储备细胞,在孕激素作用下活跃增生以及分化的结果。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其他刺激因素也与宫颈息肉的发生存在关联性,包括阴道pH 值变化、药物应用等。
宫颈息肉在临床上以良性为主,恶性几率较小,但即便如此,还是应积极进行治疗,以避免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0]。而在具体治疗中,患者大多倾向于采用药物治疗,但实际上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确切的效果,所以药物治疗多被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而手术治疗临床常采用宫颈息肉摘除术[11]。宫颈息肉摘除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的优势,但其也有很多局限性,这是因为宫颈息肉摘除术有息肉摘除不彻底、止血不彻底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另外在应用宫颈息肉摘除术时多采用扭断息肉的方式,所以创面也相对更大[12]。此外采用宫颈息肉摘除术若有残留还很容易复发。因此,临床治疗宫颈息肉时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用微波治疗,以此提高临床效果[13]。微波治疗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其中微波具体所指的是频率300 MHz~300 GHz 的电磁波,在物理学范畴中微波能与生物体产生相互作用,可分为微波致热效应、非微波致热效应。目前研究认为,微波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极性分子间的磁阻对振荡本身产生阻尼作用,以此促进病变组织产生热,这些热量会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即借助微波的热效应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14]。微波治疗对比临床常见的热敷治疗效果更佳,患者体内的病变组织会直接吸收微波产生的热量,使病变组织迅速加温,并且微波治疗的热效应本身还可以极为均匀分布于病变组织。另外有报道显示,人体病变组织相较于正常组织对微波吸收的能力更强,所以病变组织的升温也相对更快。因此,微波治疗宫颈疾病的主要作用在于使病变组织产生热效应,同时微波治疗本身还可以促进宫颈血液循环,并能加强代谢,这有助于炎性物质的排出。并且微波治疗还可以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的加强,继而提高局部的免疫功能[15]。此外借助波姆光原理,病变组织内的蛋白质可以在短时间内凝固。最后,微波治疗后的创面更容易愈合,所以患者恢复较快。临床实践表明,微波治疗可以在宫颈息肉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创伤更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宫颈息肉摘除术容易导致息肉组织残留,且术中创伤较大,两种因素交织影响会对患者的手术效果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制约。而微波治疗本身则能在清除宫颈息肉的基础上减少创伤,故而效果更为理想。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宫颈息肉摘除术采用扭断处理方法,这会加大手术操作对宫颈部位的损伤,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而微波治疗使病变组织产生不导电的热,并通过热凝效应处理宫颈息肉,所以并发症相对更少。观察组6 个月、1 年复发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宫颈息肉摘除术复发率高可能与手术未能彻底清理宫颈息肉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微波治疗复发率虽然低于宫颈息肉摘除术,但考虑到宫颈息肉的复发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故而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这是由于宫颈息肉本身与慢性炎症有关,通过摘除、微波治疗的方法,虽然可以清除息肉,但对于炎症的影响并不明显,若患者治疗后慢性炎症依旧存在,便很有可能再次诱发息肉。其次,宫颈深处的息肉在切除时操作难度较大,无法有效清除根部,而残余根部很容易再次生长息肉。最后,宫颈息肉常有多发情况,许多较小且藏于宫颈深处的息肉很容易被忽略,所以在治疗后未被清除的息肉很有可能逐渐长大,继而形成新的宫颈息肉,由此可见在对患者治疗时应对进行全面评估,强调对宫颈慢性炎症的治疗,确保对息肉的有效清除,同时注意清除隐匿性较强的息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微波治疗宫颈息肉效果理想,并发症较少,且能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