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燕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11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成为大学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和理念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重新整合立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从教师“改”、教师“教”转变成学生“要”和学生“学”,可以为目前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注入生命力和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也可以使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更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客观规律,提高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工作。立德树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人才培养尤其需要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优势,从理想信念、价值观培育、劳动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层面全方位推进育人工程。从教学的层面来讲,思政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教学活动从教室里走出来,走到校园以外,走到社会中去;从传统的课堂走出来,走到线上,走到各种新媒体的互动平台上去;从每学期、每周的课表中走出来,走到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从育人的角度来看,思政课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行动激励,主张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应该有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就应该有价值引领,因而将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决定了思政课必须从传统的、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走向开放的、科学的教育新模式,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推进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约翰 杜威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发展而来的。“教学是基于认识活动,由师生交互作用而进行的内容和意义建构的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主体关系上的交互式活动,有主体也有客体,有输出也有输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在教育教学的主客体关系中,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作为客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思政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强调意识形态性、重视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往往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刻板的宣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拥有更多获得知识的机会和渠道,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自主性和主观体验性。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入思政课教学,从学生的角度以问题引导式的方式开展教学,将声势浩大与润物细无声有机结合,做到有张有弛、有理有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完全摒弃集体式的、由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强调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活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运动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关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方式逐步让学生成为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具有积极性、智慧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主体,以主动体悟代替被动接受,让学习成为快乐而充实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主体体验性就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导向,以积极的情感教化学生、以向上的兴趣吸引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以新时代的民族复兴鼓舞学生,最终实现思政课知识讲授、情感引导和行动激励的层级目标,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模式。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和体验。立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思政课教学中形成学习者参与其中的、从多维度为学习者提供体验视角和体验机会的学习生态环境,让学习者能够多维立体地充实学习体验,从而实现真学、真懂和真信。
那么,在思政课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出立体化和多维体验性呢?“立体化”主要强调教学过程应该具备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延展性,即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有机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得益彰,让整个教学过程在时间上、空间上呈现出立体多维的教学生态环境。“体验式”主要是从教学设计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角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者实际进入一定的场景,让真实场景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生成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的双向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习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潜能;创建共享和应用的机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走出传统课堂之时用更丰富、更多样的实践教学来为理论教学助力,形成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环境。通过立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教学“活”起来、“动”起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首先就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和延伸思政课教学的时空维度。
推动信息化教学,开展智慧教学。运用“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将教学内容在课前推送给学生,并在课后开展延续性的交流和互动以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实现思政课随时随地随心学,让思政课真正实现“陪伴教育”。
通过主题活动,激发学习动能。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其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趋势。比如,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课程活动的开展,如“党在我心中”的绘画和视频制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完成一个个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党史、领悟思想;“家乡的变化”主题展示,让同学们重新认识自己熟悉的家乡,在家乡的变化中形成爱家、爱国的情感意识;组织学生党史宣讲团,通过集体备课、开展宣讲,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并且可以通过朋辈的力量增强党史学习的效果;通过“法治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学生在酣畅的比赛氛围中学习法治知识、树立法治理念。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让课程从评价体系上“活”起来。课程的教学过程呈现动态化,那么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呈现同样的动态化。过程性考核正是基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延展性而采取的一种动态的课程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不再简单地以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学到了什么,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学生学得好与坏。它更加注重参与性,是对自主学习的肯定,更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果的综合性考查和评价。
红色资源助力红色教育。“行走的思政课”走出校园的最初尝试就是从走进红色场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始的。纸上得来终觉浅,“重走长征路”“追寻奋斗的脚步”等一系列活动就是让情境呈现或再现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走”进历史、“走”进红色岁月,真看、真听、真感受。
志愿者服务是“行走”的教育。思政课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价值的引领和行动的激励。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甚至以一名普通社会服务人员的身份走进社会,做普通的事、帮助身边的普通人。这样进入式的社会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直接地接受并实践真诚、善良和美好,塑造知使命、担责任的优良品质。
专业实习是“行走”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的实习是学生以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身份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和思想成熟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会认知、会判断、会生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习中形成的价值认知和判断、培养起来的实践意识和能力都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打通了线上线下育人的渠道。线上和线下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两个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存在界限。“行走的思政课”要“走”通这段路程,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融合,无论是在课堂互动还是在师生互动的层面,都要营造出立体的、现代的教育环境。
线上教学让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缺位。经历过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底气不足到现在的线上精品开放课程遍地开花、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越来越成为思政课课堂“行走”的另一个趋势和维度。
首先,从思政课改革创新角度来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入思政课教学,打造立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既是改革的成果又是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行走的思政课”有助于从多维度、多层面、多人参与的角度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既生动活泼又效果显著的育人环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其次,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学习规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布局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符合现在大学生知识习得渠道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因素复杂化以及思考和学习习惯自主化的成长特点,以引导代替传教、以陪伴教育代替政治宣教,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综合能力以及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研究让学生成为思政课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活动主体,在尊重和发展的前提下让师生互动成就教学相长,将“大思政”的理念与“开门办思政”的路径和方法有机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生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价值追寻和现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