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研究
——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2022-08-17 09:00
科教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涵校园

郭 甜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 镇江 212003)

1 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文化”就是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综合意识形态。由此可知,所谓“高校文化”,就是以高校办学区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为产生主体和作用对象,以高校核心价值观念为导向形成的文化。同时,高校身处现代社会之中,其文化必然以公共文化为框架背景,因此是一种子文化、亚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文化既有着一定的普遍性、一般性,也会基于高校特色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现阶段,高校文化体系、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物质文化方面。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文化环境构建能力与文化内涵表现力,若在建筑设施、设备资源等方面配备不足或运用不当,不仅会导致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还可能形成一定的反作用。所以,高校有必要在文化活动场所搭建、校园环境装饰美化等工作中下足功夫,尽可能地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硬件水平。第二,精神文化方面。高校的教育观、价值观、发展观以及校风、师风、学风,均在精神文化的范畴之中。此外,与高校存在密切关联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通常也会渗透融合于高校文化体系,成为其文化建设的基础资源与重要养料。第三,制度文化方面。校规校纪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核心机制,其以精神文化为来源,又不同于精神文化,对高校的文化建设、内涵发展起着保障性、约束性的作用。在实践中,高校只有统筹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建设,才能打造出满足学校运行、教学管理与学生成长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并形成源源不断地提升办学质量、丰富学校内涵、增强竞争实力、凸显育人特色的内生动力。

2 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各高校陆续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促使教育领域形成了愈加浓厚的竞争氛围。同时,在全球化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国家间的教育竞争表现出了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强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发展,既有助于高校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在品牌打造、生源吸引、资源获取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整体教育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是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而文化育人正是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文化环境、举办文化活动、输出文化信息,高校可为学生提供或显性或隐性、或直接或间接、或全面或具体的文化学习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储备、增强文化自信、健全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再次,良好的校园文化资源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利条件,进而促成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减负、提质、增效。同时,在提倡“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的新形势下,校园文化资源也是德育、美育、创育等教育元素的重要渗透载体。最后,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承载性,高校在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能达到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目的,进而提升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

3 江苏科技大学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现状

江苏科技大学建校于1933年,其在长期的办学建设与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与文化底蕴。在意识形态方面,江苏科技大学以“以人为本、责任为先、公平为上、学术为魂”为办学理念,以“笃学明德,经世致用”为校训,以“诚朴务实,诚信友善”为校风,以“乐学善思,求实求新”为学风,并形成了饱含地域特色与历史气韵的“船魂”校园精神。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高校和谐校园等。在硬件条件方面,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园环境优美宜人,且布置有《时光之星》《扬帆起航》等多个兼具装饰属性与文化属性的雕塑作品。同时,该校在图书馆、体育馆、活动室等设施配置上相对完善,为校内师生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基础。新校区长山校区建设集信息化、人文化、生态化、现代化于一体,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是一座山水校园、科技校园、人文校园、现代校园。

从长远性、全局性的视角来看,虽然江苏科技大学在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4 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主要问题及优化路径

4.1 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生本性有待加强,难以实现文化方面的供需对等。现阶段,包括江苏科技大学在内的绝大部分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但所得成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管理者及教师通常站在教育方且“超龄化”的角度上看待校园文化问题,未对学生群体的兴趣取向、认知习惯、文化观念等进行充分调查,进而导致营造文化环境、实施文化输出的渠道、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或无法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第二,存在孤岛化倾向,并未深度实现优秀文化的融合渗透。部分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会将文化资源配置、文化内涵挖掘等工作限制在学校内部,即完全以办学目标、专业特色为核心和主题进行文化环境的设计与文化活动的规划。这样一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或积极的青年群体亚文化很难进入到校园当中,继而引起校园文化“孤岛化”的封闭现象。既不利于高校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创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文化素养的完善发展。

第三,文化建设单向化,无法保证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文化传承,都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若缺乏有效的交互,文化资源、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改造作用都将大打折扣。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单向化的问题,即只注重文化设施的配置、文化信息的输出、文化活动的举办,但并没有围绕设施使用情况、信息传递质量、活动开展成效形成良好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学生群体回应的规模和质量都处在较低水平,虽不至于“对牛弹琴”,但显然也是不利于学生接受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学习文化的。

第四,实践先进性不足,仍需进一步与社会动态相协调。时代性、先进性不足,也是高校在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例如,当前“佛系青年”已成为具备一定受众规模的亚文化现象,其虽然有助于帮助年轻学生缓解焦虑、减轻压力,但也会导致其理想信念、抱负梦想的淡化消解。对此,高校若不加以正向引导,将很容易导致“佛系青年”形成下沉式成长倾向,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再如,在“互联网+”的时代之下,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几乎成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标配,上网也随之成为学生的主要日常行为。此时,若高校未将文化建设充分融入线上领域,势必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乃至社会发展相脱节的负面情况。

4.2 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优化路径

第一,落实以生为本,形成需求导向。在开展文化建设时,高校应将文化主体尤其是学生群体的需求作为依据和导向,并配以有效的需求采集与民主参与渠道,以保证最终的建设成果是真正能够受到学生认可、帮助学生成长的。例如,在以“船魂”为主题进行校园环境的装饰设计时,高校既可以先将几种预选装饰方案公布出来,要求学生进行投票选择,也可以直接面向广大学生征求设计方案。在确定设计方案后,再通过建议采集、意见征求、模拟效果评价等民主性活动,对学生的具体需求、想法进行了解和分析,并有选择、有计划地体现在方案完善过程中。最后,基于方案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装饰改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实现文化建设与学生需求的高度对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高校的尊重,进而强化学生对于学校及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同时,学生在献计献策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船魂”主题,学习船政文化,进而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培养。

第二,做到兼容并包,拓展文化体系。没有本土性、民族性的公共文化作为基底的校园文化,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既无法形成特色,也难以持续发展。在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中,高校应着力做到兼容并包,将积极有益的文化元素与校园文化体系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校园承载文化、以文化丰富校园的理想效果。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可根据江苏地区的区位特点与社会历史,将海洋文化、蚕桑文化、船政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活动之中。这样一来,既能使该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充实丰富,也能发挥出高校在优秀文化传承中的载体与动力源泉作用,并充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劳动意识、爱国情怀、自然意趣等内在文化素养。

第三,注重学生反馈,健全评价机制。在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实践中,高校应注重建立学校与学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回应性、反馈式的文化学习活动。例如,高校在实施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工作时,可举办文艺晚会、辩论赛、演讲比赛、文艺作品展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展示抒发自己对于“德”“才”等概念的理解、感悟与倡议。在此基础上,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回应文化的积极性,还可适当设置多种奖励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文化能够深层次、高质量地渗透到学生群体之中,并获得学生认可、思考、表达、实践等多个角度的反馈,从而达到以文促教、文化育人的理想效果。除此之外,高校在建设文化服务设施、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制订学校规章制度的后期,均可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即在保证民主性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校园采访、邮件征求等途径,了解广大师生对于既有校园文化资源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由此,便能形成“文化建设→评价采集→分析反思→优化建设→再次评价”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高校文化建设质量的持续性提升。

第四,紧跟社会发展,贴近学生生活。高校开展文化建设时,应尽量保证先进性、创新性,在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目标等方面与社会动态相接轨、与学生生活相贴近。一方面,要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的文化生态及具体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积极有益的部分进行支持,如举办校园潮流艺术展、助力组建亚文化社团等。对相对负面的部分进行引导校正或优化改造,如做好“佛系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信息的辩证认知观念等。另一方面,要善于使用新渠道、新工具,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线上云社区等,为高校文化建设打造更多的载体与阵地。

5 结论

综上所述,做好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既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落实文化育人、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必要途径。现阶段,高校在文化建设、内涵发展的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坚持生本性、创新性的工作原则,并积极与公共文化相融合、与社会动态相接轨,以便更快、更好地解决现有矛盾、满足学生需求,实现文化价值的多元化、高水平发挥。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内涵校园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