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FAZ特征指标和脉络膜血流量及黄斑厚度的变化特征*

2022-08-16 07:03孙璐岳钟宋森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脉络膜血流量黄斑

孙璐,岳钟,宋森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眼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糖尿病是较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据报道截至201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高达4.51亿[1]。虽然糖尿病可通过药物进行控制,但随着病程延长,患者仍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则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较常见[2]。DR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出现漏液和漏血现象,并引起棉絮斑点、微小动脉瘤等病理改变,DR病情越重,上述变化越明显[3-4]。目前,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 gulation,PRP)广泛应用于DR治疗,有一定优势,能促使新生血管消退,缓解黄斑水肿症状,阻止DR进展,降低失明率等[5]。然而,有研究指出PRP也存在一定缺陷,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视网膜功能与结构,致术后视网膜与黄斑厚度发生变化[6];也有研究发现,DR患者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与脉络膜流量对术后眼部功能恢复有较大影响,一旦两者发生异常,可能促使局部出现微循环障碍,致视力急剧下降[7],但目前PRP对DR患者FAZ面积、脉络膜血流量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其对黄斑厚度的具体影响也有待探讨。因此,本研究以72例(124眼)DR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PRP后FAZ、脉络膜血流量及黄斑厚度的变化,以便进一步明确PRP的可靠性,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2月收治的DR患者72例(124眼)为研究对象,均行PRP治疗,要求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8]中DR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经散瞳后能获得清晰眼底图像、血糖控制稳定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2)恶性肿瘤者;(3)有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动脉阻塞及葡萄膜炎等病史者;(4)患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5)高度近视者;(6)屈光介质混浊者;(7)因固视力差无法配合检查者。在72例(124眼)患者中,男37例(63眼)、女35例(61眼),年龄42~64岁、平均(53.62±9.32)岁,糖尿病病程3~9年,平均(5.36±1.85)年。根据DR分级标准[9],将所有患者分为增生型组(出现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中的任一种体征或者多种体征,n=30)和非增生型组(无前述体征病变者,n=42)。增生型组(45患眼)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4岁、平均(54.58±7.19)岁,糖尿病病程3~9年、平均(5.48±1.63)年;非增生型组(79患眼)男20例、女22例,年龄42~62岁、平均(52.94±6.90)岁,糖尿病病程3~8年、平均(5.29±1.07)年。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DR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眼底检查,利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546)散瞳,经德国蔡司VISULAS 532s眼底激光仪进行治疗,光斑直径、激光能量、曝光时间分别为100~300 μm、200~400 mW、200~300 ms,行点表面麻醉;根据后极部、下方以及上方象限,分别行激光光凝,相邻的2个光斑之间间隔1个光斑直径;光凝范围以距离视盘1~1.5 PD(1 PD=1.5 mm)外、黄斑区颞侧2 PD外为止点,治疗1次/周,分3~4期完成,每次光斑数为300~500点;术后予羟苯磺酸钙(江苏万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88)0.5 g/次、2次/d、口服6个月,予马栗种子提取物片(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批准文号Z20130002)0.8 g/次、2次/d、口服2周,予普拉洛芬滴眼液(山东海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27)滴眼30 d。

1.3 观察指标

1.3.1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分别于2组DR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评价BCVA,用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表示。

1.3.2脉络膜血流量 分别于2组DR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采用球后血管血流状态彩色多普勒(KAI-X10型,武汉凯进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检测,于球后约3~5 cm的视神经暗区双侧进行探查,确定睫状后动脉位置,探测睫状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

1.3.3FAZ特征指标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值 分别于2组DR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均行美国Bayspec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横向、轴向分辨率分别为15 μm、5 μm,扫描深度为2 mm,扫描速度则为68 000次A-Scan/s;DR患者选择端坐位,在扫描过程中,双眼注视前方绿光点,直至扫描完毕,OCTA自带软件能自动识别FAZ(即黄色部分),并且能自动测定FAZ的面积、形态指数及周长。此外,采用OCTA检查确定CMT值,体位、扫描参数等同前。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总BCVA和FAZ特征指标

结果提示,术后6个月DR患者BCVA、FAZ形态指数分别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患者不同时间点FAZ面积、FAZ周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DR患者术前及术后1、6个月的BCVA和FAZ特征指标

2.2 总脉络膜血流量指标和CMT

DR患者不同时点的PSV、RI、EDV、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6个月的PSV、EDV高于术前与术后1个月,RI、CMT低于术前与术后1个月,且术后1个月的CMT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DR患者术前及术后1、6个月的脉络膜血流量和CMT

2.3 BCVA和FAZ特征指标

在72例(124眼)DR患者中,非增生型42例(79眼),增生型30例(45眼)。非增生型组、增生型组DR患者不同时点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增生型组不同时点FAZ形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组术后6个月的BCVA高于术前,非增生型组术后6个月的BCVA、FAZ形态指数高于术前、术后1个月以及增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增生型组和非增生型组DR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BCVA、FAZ特征指标

2.4 脉络膜血流量和CMT

2组DR患者不同时点的PSV、RI、EDV、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组术后6个月的PSV、EDV高于术前,且增生型组术后6个月的PSV高于术后1个月,2组术后6个月的EDV均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的CMT均低于术前与术后1个月,且非增生型组术后6个月的RI低于术前与术后1个月,增生型组术后6个月的RI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增生型组术后6个月的PSV、EDV高于增生型组,RI、CMT低于增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增生型组和非增生型组DR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脉络膜血流量、CMT

3 讨论

眼部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较常见,以DR所造成的的视力损害最重,早期可见视网膜出血、微血管瘤及视网膜水肿等症状[10]。DR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例如高脂血症、高血糖、糖尿病病程及年龄等[11]。若未能及时治疗,则会致患者视网膜血管闭塞,或局部伴有新生血管形成,出现病理性增殖,导致视力进一步受损[12]。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DR发生率为20.5%~46.9%,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失明[13]。近年来,PRP在DR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手术能对DR进展进行控制,减轻视力损害,对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有抑制作用,可利用凝固效应致脉络膜视网膜出现瘢痕样改变,减少局部的氧需求量,有利于后极部供氧[14]。但PRP可能致术后出现不适反应,临床需对此引起重视,着重观察患者术后眼部微环境的变化,为日后的PRP治疗提供依据[15]。

既往研究提示,PRP是治疗DR的一种有效方式,能使视力损伤减轻,改善视力水平[16]。本研究结果表明,DR患者术后6个月的视力较术前提升,其作用机制可能如下:(1)PRP能封闭出现渗漏的微血管瘤和毛细血管,下调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视网膜水肿[17];(2)PRP可造成视网膜缺氧,破坏缺血区域,减轻局部耗氧量[18];(3)PRP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促进视网膜血液循环的改善[19];(4)PRP能促进视网膜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毛细血管灌注,减少渗漏,有利于减轻局部水肿[20]。上述作用机制能有效改善DR患者的不适症状,提升视力。本研究结果提示,DR患者手术前后的FAZ面积、周长未见改变,表明PRP可能对两者的影响不明显。形态指数能反映FAZ的规则程度,该值越小表明形态越不规则,否则提示形态越规则[21],本研究结果表明DR患者术后FAZ形态指数增加,提示黄斑区拱环破坏程度减轻,这可能与PRP治疗缓解患者的黄斑水肿,改善局部缺氧和缺血状态有关,从而纠正眼部不良状态。

脉络膜血流量改变是促进DR进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因DR患者脉络膜微循环障碍所致,导致患者的液体供应和氧供应减少,促使脉络膜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引起血循环障碍[22]。本研究结果提示,DR患者术后6个月RI下降,PSV、EDV增高,表明PRP能改善脉络膜血流量。其机制可能为在PRP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视网膜、黄斑水肿已经基本缓解,局部缺氧缺血状态改善,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1、6个月的CMT均降低,提示该时段患者的黄斑水肿消退。张聪等[23]研究表明,患者术后1个月的CMT较术前明显下降,与本研究结果吻合。通过进一步比较非增生型、增生型DR患者的眼部状态,提示非增生型患者术后6个月的BCVA、FAZ形态指数以及脉络膜血流量改善更明显。这主要与患者病情严重度有关,增生型患者的病情更重,可能出现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形成等表现,对PRP疗效有一定影响,导致术后眼部微循环障碍恢复以及局部水肿缓解较慢。既往虽然有关于PRP治疗DR的报道,但大多分析术后视网膜厚度、黄斑厚度的变化[24-25]。本研究不仅分析了黄斑厚度变化,且侧重观察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及脉络膜血流量的变化情况,进一步阐述了PRP对眼部状态的影响,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PRP可导致DR患者的BCVA、FAZ形态指数增高,改善脉络膜血流量,降低CMT,但对FAZ面积、周长未见明显影响,其中非增生型患者术后的视力水平更高,FAZ形态指数、脉络膜血流量、CMT改善效果更好。本研究局限性为纳入的样本较少,且观察时间仅为6个月,未来还需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行更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脉络膜血流量黄斑
近视发生发展中脉络膜变化的研究进展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正常人脉络膜厚度分布特征及肥厚型脉络膜诊断界线值
高度近视患者妊娠晚期脉络膜厚度的初步研究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玩手机会导致黄斑变性和失明?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从计算肺循环的血流量联想到定积分的思想
抖腿是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