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脉络膜厚度分布特征及肥厚型脉络膜诊断界线值

2022-07-26 02:50张新媛邱冰洁王艳红李志清曾依云陈晓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屈光度正常人黄斑

张新媛 邱冰洁 王艳红 李志清 曾依云 陈晓思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2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005;3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achychoroid disease spectrum,PCD)是以脉络膜慢性增厚以及脉络膜血管功能失代偿为基本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是近年来随着眼底成像技术,特别是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OCT)技术的巨大进步提出的新概念。2017年,本研究团队首次将PCD的概念引入国内并规范了其中文命名。作为感光细胞的主要营养来源,脉络膜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在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脉络膜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定量及其与眼病的关系受到普遍关注,对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其中脉络膜厚度参数能更直观地显示脉络膜的形态学变化,可作为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断、干预效果评估及随访监测的重要影像学指标。自1979年以来,已有多种检查方法用于脉络膜厚度的测量,如超声检查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OCT。相较于超声检查法和MRI,OCT测量,特别是扫频源OCT(swept source OCT,SS-OCT)不仅方便、快捷,在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方面也有不可比拟的优点。随着OCT扫描分辨率的提高,脉络膜结构成像,特别是脉络膜-巩膜边界和脉络膜血管的成像更为清晰。目前根据OCT设备性能的不同,脉络膜厚度的测量主要有手动法和自动分割法,肥厚型脉络膜诊断值的确定也有采用均值±标准差等多种方法。由于肥厚型脉络膜的定量诊断尚无统一标准,给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价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进行同类研究的评价和比较,此外相关研究未能考虑屈光状态以及生理因素,如年龄和性别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也未考虑脉络膜厚度测量指标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等,因此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PCD仍是一种新认识的谱系疾病,脉络膜厚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于肥厚型脉络膜诊断值的界定无疑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乃至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对脉络膜厚度参数进行规范获取及准确定量的方法。本研究拟对肥厚型脉络膜进行测量和分析,进而对其诊断临界值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探讨我国限定性人群中正常人脉络膜厚度的分布特点。

表1 进行肥厚型脉络膜诊断界值研究的2个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wo groups forcut-off value study for pachychoroid组别眼数年龄(x±s,岁)a女性构成比[n(%)]b屈光度[M(Q1,Q3),D]cSFCT(x±s,μm)a正常组44656.57±15.53161(42.14)0.00(-1.25,0.00)263.26±98.64PCD组31458.68±14.96110(35.03)0.00(0.00,0.00)327.67±138.16t/χ2/Z值-1.2503.669-1.400-7.160P值0.2100.0550.161<0.001 注:(a:独立样本t检验;b:χ2检验;c:Mann-Whitney U检验) SFC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PCD: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 Note:(a: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b:χ2 test;c:Mann-Whitney U test) SFCT: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PCD:pachychoroid disease spectru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以及正常人研究队列中正常者230人446眼进行脉络膜厚度分布特征分析,其中男95人186眼,女135人260眼,年龄22~88岁,平均(55.52±15.07)岁;并选取其中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与PCD组匹配者199人382眼作为正常组进行肥厚型脉络膜厚度诊断值研究,其中男116例221眼,女83例161眼,年龄25~88岁,平均(56.57±15.53)岁。选取PCD患者274例314眼作为PCD组,其中男176例204眼,女98例110眼,年龄24~94岁,平均(58.68±14.96)岁;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133例149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81例95眼、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60例70眼。CSC患者中男88例102眼,女45例47眼,年龄24~73岁,平均(47.27±10.06)岁;PCV患者中男53例62眼,女28例33眼,年龄49~94岁,平均(67.13±10.55)岁;nAMD患者中男35例40眼,女25例30眼,年龄49~90岁,平均(69.84±10.46)岁(图1)。进行似然比检验的健康眼纳入标准为:(1)与PCD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相匹配;(2)经系统眼科检查无眼部疾病者。健康眼排除标准:(1)存在任何系统性疾病者;(2)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相关检查者。PCD患者纳入标准:(1)眼科临床检查确诊为PCV、nAMD或CSC患者,PCV诊断标准基于2020年亚太眼科影像学会PCV工作组的专家共识、EVEREST study Ⅱ以及modified EVEREST标准;CSC诊断基于典型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脉络膜造影的表现和OCT的典型影像学特征;nAMD的诊断根据Spaide等发表于2019年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专家共识》。PCD患者排除标准:(1)诊断为其他影响脉络膜厚度的眼病,如葡萄膜炎、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血管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2)开角型青光眼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近半年内接受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者;(4)黄斑区曾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或光动力疗法者;(5)接受过其他眼后节手术者;(6)屈光间质混浊,无法获得清晰图像者;(7)患有全身严重器质性病变不能耐受检查者。2个组受检者年龄、女性构成比和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PCD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7.160,

P

<0.001)(表1)。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经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文号:TRECKY2016-054),受检者均了解本研究目的和方法,进入研究队列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图1 正常者及PCD患者入组流程图 PCD: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C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CSC: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nAMD: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Figure 1 Participant enrollment flow chart PCD:pachychorid disease spectrum;PCV: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CSC: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nAMD: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1.2 方法

1

.

2

.

1

眼科常规检查 受检者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对受检眼进行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采用全自动非接触式眼压计(TX20,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测定受检眼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SL-IE,日本Topcon公司)检查受检眼眼前节,包括外眼、角膜、前房及晶状体情况;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点眼以充分扩瞳,采用12500双目间接检眼镜(美国Keeler公司)行眼底检查;采用CR-1免扩瞳彩色眼底照相机(日本佳能株式会社)行眼底彩色照相。

1

.

2

.

2

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测量 所有受检眼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充分扩瞳,采用SS-OCT(DRI OCT-1 Atlantis扫描仪,日本Topcon公司)对黄斑区进行检查,扫描范围为9 mm×9 mm,获得12个经过黄斑中心凹的脉络膜高分辨B扫描图像。采用拓普康自动分层软件(Topcon Advanced Boundary Segmentation,TABS)对得到的12个B扫描图像自动分析并形成围绕黄斑中心凹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预研究(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环,各环半径分别为1、3和6 mm。检查仪自动测量黄斑中央区脉络膜厚度值。获取图像,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独立手动辅助测量,以校正软件的自动测量误差。ETDRS分区将扫描区分为中央区(C)、上方内环区(S1)、上方外环区(S2)、鼻侧内环区(N1)、鼻侧外环区(N2)、下方内环区(I1)、下方外环区(I2)、颞侧内环区(T1)和颞侧外环区(T2),分别测量ETDRS分区的脉络膜厚度,依据国际通用方法,主要分析SFCT均值,即C区测量值。

1

.

2

.

3

似然比检验法对肥厚型脉络膜的定量诊断 目前尚缺少关于准确“肥厚型脉络膜”或“非肥厚型脉络膜”的精确定义,采用似然比检验建立其诊断标准。将受检者以20岁为间隔分为20~39岁组、40~59岁组、60~79岁组以及≥80岁组,再将所有受检者SFCT从最小值到最大值以100 μm为间隔进行测量值区间分层研究,基于不同测量值区间正常组和疾病组人数计算阳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疾病组目的测量值区间眼数/疾病组总眼数)/(正常组目的测量值区间眼数/正常组总眼数)。阳性似然比接近1的SFCT测量值区间即代表正常组与疾病组SFCT鉴别的临界值,在该范围内进一步以50、25、10 μm为单位对SFCT进行分层,确定不同年龄人群基于SFCT对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标准。

1

.

2

.

4

评价指标 (1)正常眼SFCT随年龄、屈光度和性别的变化情况;(2)正常眼SFCT的影响因素;(3)基于似然比评估PCD的SFCT诊断临界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美国IBM公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hapiro-Wilk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进行描述,组间资料经Levene检验证实方差齐。正常组与PCD组年龄、SFCT及不同性别间SFCT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多个组间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总体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

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采用

M

(

Q

Q

)进行表达,正常组与PCD组屈光度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多个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总体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多重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数进行表达,组间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

χ

检验。正常人年龄与SFCT间相关性评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正常人屈光度与SFCT间相关性评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相关分析结果中

P

<0.05的指标并参考临床经验筛选自变量,以SFCT作为因变量,屈光度、年龄和性别作为自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估正常人SFCT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性别为二分类变量,将女性赋值为1,男性赋值为0,并对回归方程进行假设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法筛选不同年龄的正常对照组与疾病组之间SFCT的诊断阈值。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人年龄与SFCT的相关性及不同性别SFCT比较

正常人随年龄增加SFCT逐渐降低,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

r

=-0.34,

P

<0.001)。男性和女性正常人SFCT与年龄均呈负相关(

r

=-0.43,

P

<0.001;

r

=-0.38,

P

<0.001)(图2)。正常男性SFCT为(257.04±86.23)μm,小于正常女性的(259.93±82.06)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359,

P

>0.05)。

图2 正常人SFCT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n=382) A: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P<0.001) B:男性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43,P<0.001) C:女性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38,P<0.001) SFC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Figure 2 Correlation between SFCT and age in normal subjects (Pearson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n=382) A:SFC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r=-0.34,P<0.001) B:SFCT of mal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r=-0.43,P<0.001) C:SFCT of femal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r=-0.38,P<0.001) SFCT: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2.2 正常人屈光度与SFCT的相关性

正常人受检眼SFCT与屈光度呈弱正相关,随近视度数增加,SFCT逐渐增加(

r

=0.19,

P

<0.001)(图3)。

图3 正常人SFCT与屈光度的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n=382) SFCT与屈光度呈弱正相关(rs=0.19,P<0.001) SFC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Figure 3 Correlation between SFCT and diopter in normal subjects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n=382) SFCT was weak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opter (rs=0.19,P<0.001) SFCT: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表2 正常人SFCT的影响因素Table 2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FCT in normal subjects因素βSE标准化βt值P值95%CI下限上限常量452.8019.5323.19<0.001414.42491.17性别-11.766.99-0.07-1.680.093-25.491.98年龄-2.900.24-0.52-12.01<0.001-3.37-2.42屈光度13.731.680.358.19<0.00110.4317.02 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SFC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E:标准误;CI:置信区间 Note:(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FCT: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E:standard error;CI:confidence interval

2.3 SFCT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SFCT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和屈光度为自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年龄(

t

=-12.01,

P

<0.001;95%

CI

:-3.37~-2.42)和屈光度(

t

=8.19,

P

<0.001;95%

CI

:10.43~17.02)为SFCT的独立影响因素。控制年龄和屈光度因素后,性别不是SFCT的独立影响因素(

β

=-11.76,95%

CI

:-25.49~1.98,

P

=0.093)(表2)。

2.4 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界值

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SFCT诊断测量值逐渐下降,不同年龄组SFCT诊断似然比见表3。根据本研究所确定的诊断值,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似然比检验以及目前研究中主流的研究方法平均值±标准差的曲线下面积,似然比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后者,特别是在PCD与正常人群、CSC与正常人群以及PCV与正常人群中(

P

<0.001,

P

<0.001,

P

=0.044)(表4)。

表3 正常人不同年龄组SFCT的诊断界值Table 3 Cut-off values for SFCT in various age groups innormal subjects组别SFCT诊断值(μm)LR20-39岁组320-3301.16740-59岁组330-3401.06560-79岁组250-2741.067≥80岁组200-2251.000 注:(似然比检验) SFC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LR:似然比值 Note:(Likelihood ratio test) SFCT: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LR:likelihood ratio

2.5 各年龄段正常人肥厚型脉络膜与非肥厚型脉络膜分布比较

正常眼中肥厚型脉络膜的发生比例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20~39岁、40~59岁和≥60岁肥厚型脉络膜的眼占比分别为14.29%(10/70)、24.48%(47/192)和29.89%(55/184),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6.170,

P

=0.046;LR=6.579,

P

=0.037),其中≥60岁组肥厚型脉络膜占比明显高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5.982,

P

=0.014;LR=6.479,

P

=0.011)(表5,图4)。

表4 肥厚型脉络膜诊断界值方法对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cut-off values for pachychoriod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bydifferent methods项目AUCSEP值95%CI下限95%CI上限ΔAUCP值PCD与正常人 似然比获得的脉络膜厚度0.6070.022<0.0010.5640.6490.000 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值上限0.5070.0220.7350.4640.5510.1000.001 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值下限0.4930.0220.7660.4500.5370.114<0.001PCV与正常人 似然比获得的脉络膜厚度0.5670.0330.0440.5010.6320.000 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值上限0.4530.0310.1560.3910.5150.1140.012 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值下限0.4310.0340.0380.3640.4980.1360.004nAMD与正常人 似然比获得的脉络膜厚度0.4380.0360.1010.3690.5080.000 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值上限0.4290.0340.0570.3620.4950.0090.856 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值下限0.3820.0390.0020.3050.4580.0560.291CSC与正常人 似然比获得的脉络膜厚度0.7110.025<0.0010.6620.7600.000 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值上限0.5790.0290.0050.5230.6350.132<0.001 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值下限0.5860.0260.0020.5350.6360.125<0.001 注:PCD: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C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nAMD: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CSC: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AUC:受试者曲线下面积;SE:标准误;CI:置信区间 Note:PCD:pachychorid disease spectrum;PCV: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nAMD: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CSC: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AUC:area under curve;SE:standard de-viation;CI:confidence interval

表5 正常人不同年龄组间肥厚型脉络膜构成比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proportion of pachychoroid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innormal subjects比较对象构成比(%) LRPLRχ2值P值20-39岁组vs.40-59岁组14.29 vs.24.482.9830.0842.8020.09420-39岁组vs.≥60岁组14.29 vs.29.896.4790.0115.9820.01440-59岁组vs.≥60岁组24.48 vs.29.891.3930.2381.3920.23820-39岁组vs.40-59岁组vs.≥60岁组14.29 vs.24.48 vs.29.896.5790.0376.1700.046 注:(似然比检验,卡方检验) LR:似然比值 Note:(Likelihood ratio test,χ2 test) LR:likelihood ratio

图4 肥厚型脉络膜在正常人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pachychoroid in different ages in normal subjects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似然比检验,在考虑了屈光度、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首次界定了中国正常人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值,同时发现年龄及屈光度与

SFCT

均呈负相关,在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本研究中性别并非为

SFCT

的影响因素。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组正常人在校正年龄以及屈光度后均存在不同比例的肥厚型脉络膜眼,也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即在正常人中的肥厚型脉络膜是否与

PCD

的发病密切相关,是否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脉络膜厚度作为客观评价脉络膜的指标之一,依赖于机体生理和病理因素,并随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或昼夜节律变化而变化,且个体差异较大。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脱离,脉络膜厚度定义为

Bruch

膜高反射线至巩膜内层高反射线的垂直距离或

RPE

高反射线至巩膜内层反射线的垂直距离。此外,不同测量仪器测得的正常脉络膜厚度也有差别。

Manjunath

等采用

SS

-

OCT

(

DRI

-

OCT

Triton

plus

Topcon

)测得的脉络膜厚度略高于谱域

OCT

(

spectral

-

domain

OCT

SD

-

OCT

)测得的脉络膜厚度,与

Kim

等和

Ikuno

等研究结果一致,认为

SS

-

OCT

SD

-

OCT

能更好地显示脉络膜-巩膜交界面情况。与

SD

-

OCT

相比,

SS

-

OCT

用波长更长的光源(中心波长为1 050

/

1 060

nm

)及双平衡光探测器的检测方法,穿透力较强,受

RPE

层光散射和晶状体混浊的影响较小,信号衰减更少,可更好地检测来自深层的信号。

SS

-

OCT

扫描深度可达到2

.

6

mm

,最高每秒可获得40万次

A

扫描,轴向分辨率可达6

.

3

μm

,因此对脉络膜及巩膜的分辨能力更强,是目前获得脉络膜厚度数据的理想方法。本研究对正常人年龄以及屈光度进行了校正,今后还需要对其他更多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探讨更为客观的方法和结果。本研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提示正常人

SFCT

受年龄、性别以及屈光度的影响,与下列其他研究得到的结果相一致。

Manjunath

等对平均年龄51

.

1岁的34例正常受试者进行研究,发现平均

SFCT

与年龄呈中等负相关。韩国及日本的相关研究也证实,年龄是脉络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屈光度。因此,在对

SFCT

分析时应考虑到受检者年龄、性别以及屈光度或眼轴长度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对于

OCT

测量脉络膜厚度的方法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主要分为手动单点或多点测量和自动分割法。由于测量方法不同,各种研究对肥厚型脉络膜的定义也不相同。为减少测量误差,本研究采用较为客观的自动分割法,即利用

Topcon

SS

-

OCT

内置软件依据

ETDRS

标准对脉络膜层自动进行分区。

ETDRS

分区以距黄斑中心凹半径1、3、6

mm

为界将黄斑分为中央区、内环和外环,并进一步将内外环分为4个象限(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通过手动矫正,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单点测量引起的误差。本研究主要分析该分区方法下国际上常用的中央区

SFCT

均值。关于肥厚型脉络膜如何界定尚无高灵敏度及高特异度的评价指标或金标准。

Dansingani

等观察了33例66眼的

PCD

,将肥厚型脉络膜的阈值界定为

SFCT

≥300

μm

或脉络膜最厚处厚度大于

SFCT

至少50

μm

。此外,厚脉络膜定量标准阈值的其他主要方法包括以

PCV

患眼的中位数为界定脉络膜厚和不厚的分型标准、以脉络膜厚度平均值加1个标准差或通过建立

ROC

曲线对

PCV

脉络膜厚度的临界值进行确定。然而,这些研究缺乏与正常人脉络膜厚度的对比,另外目前仍缺少厚脉络膜诊断的金标准,因此对肥厚型脉络膜进行客观定量性定义面临挑战。最近,

Spaide

等对正常人、

PCD

患者、无疾病肥厚型脉络膜组的

SS

-

OCT

血管成像中脉络膜毛细血管参数进行观察,正常眼肥厚型脉络膜定义为脉络膜厚度≥其年龄的上5个百分位数受试者的脉络膜厚度,简单以公式表示为:肥厚型脉络膜5≥525-3

.

25(

age

)。然而,上述方法均未考虑年龄、性别以及屈光度等因素的影响,也未考虑到临界诊断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由于年龄是脉络膜厚度改变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似然比检验,对正常人年龄分层后的

SFCT

PCD

眼进行对比分析,控制了屈光度的影响,对不同年龄层肥厚型脉络膜进行定量诊断,通过在人群中的验证,发现采用似然比评估法较平均值±标准差评估法对脉络膜厚度的比较差异更为显著。灵敏度和特异度是临床诊断效能的2个重要评价指标。似然比检验通过对

PCD

患眼和正常眼进行诊断,调整了年龄和屈光度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此外似然比的计算过程中结合了灵敏度和特异度2个指标,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中虽然考虑了屈光度和性别对

SFCT

的影响,但由于样本量不足,无法进行更细致的多种因素分层研究,本研究结果仍需在更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中进一步验证。总之,本研究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选择了目前最先进的

SS

-

OCT

获取脉络膜

B

扫描图像,使用

OCT

自带软件进行自动分割、手动矫正以减少测量误差,并首次基于矫正年龄及屈光度后正常人

SFCT

的临界值,在国际上提出一种更为客观的肥厚型脉络膜的定量诊断标准。肥厚型脉络膜定量的规范定义不仅有助于

PCD

的诊断以及分型,对未来进一步阐述

PCD

的发病机制以及指导治疗也至关重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新媛:参与选题、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及分析、论文撰写、文章智力性内容修改及最终定稿;邱冰洁:参与受试者招募、眼部参数测量、数据收集及论文修改;王艳红:参与研究设计、研究数据整理和分析、论文修改;李志清:参与受试者招募、研究数据分析、论文智力性内容修改;曾依云、陈晓思:参与眼部参数测量、研究数据收集和整理、论文修改

猜你喜欢
屈光度正常人黄斑
Nü Perspectives
调整切削屈光度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的影响研究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玩手机会导致黄斑变性和失明?
阿托品与复方托吡卡胺在儿童验光的差异比较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做人要做“正常人”
不同仪器测量角膜曲率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的对比分析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