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金课”建设的内在 逻辑与建设路径研究

2022-08-14 00:56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7期
关键词:金课体育课程

卢 劼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课程的建设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教育部多次发布文件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创新课程改革,建设一流课程。例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求高校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并提出打造“金课”的建设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还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新定位和全面提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求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根据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围绕课程目标和体育项目特点,精选、严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这给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进一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能力,建设现代化一流的公共体育课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 高校公共体育“金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1.1 体育“金课”建设的内涵

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对“金课”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包括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而从体育课程的角度来看,高阶性是体育课程本身所应具备较高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引领。创新性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整合、协同改革实现课程质量和内核的提升。而挑战度对体育课程来说是贯穿课程始终 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体育课程的效度和育人功能。教育部还明确指出,在高校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不要求每所学校都有“金课”,但各学校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都应该按照“金课”建设的标准去完善。因此,准确把握“金课”的内涵,厘清建设逻辑,明确建设方向尤为重要。

1.2 体育“金课”建设3个方面的认知

(1)体育“金课”应该是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的有机融合,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与时俱进,教学形式先进而互动充分,具有指导性和标准化的现代课程。(2)在高校全面建设公共体育“金课”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建设实现课程的整体提升,需要课程建设主体提出实施绩效的要求,对建设质量严格把关,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地建好体育“金课”。(3)“金课”建成后需要发挥好课程的高阶性,对不同学校的同一项目或同一学校的不同项目起到指导和引领性作用,利用好传播平台,形成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1.3 “金课”标准对体育课程的内在驱动

“金课”标准的确立为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是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引擎。从全面实施“金课”建设和课程综合 改革开始,高校的课程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学习路径等方面做了些改变,但总体情况还不容乐观。而对标“金课”建设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可以看出,“金课”的建设是把高校的工作重心从学科的宏观建设转移到课程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通过整合优化学校、教师、学生等要素,进一步强调师生对课程评价的主体地位。这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因课程专项化设置,导致的内容陈旧、创新力不足、学生参与性不高等问题有一定改善作用。

2 浙江省公共体育课程“金课”建设综述

从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阶段,再到目前的“金课”建设,都是在上层引导,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的能动性作用,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最终服务于使用者的一流开放式教学课程。而浙江省在“金课”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属于起步较早的省份,对精品课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尤为重视,但纵观国家级一流课程的立项课程中,浙江省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立项为零。这表明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自2019年打造“金课”计划提出之后,浙江省积极组织高校开展了省级一流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培育和建设工作,有众多的专业和学科项目得到立项:2019年共立项1 313项,2020年共立项1 876项。其中关于体育的“金课”项目2019年立项9项,占0.68%;2020年34项,占1.8%。在立项的体育课程项目中,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课程建设发展不平衡,全省高校的立项数中民办高校的立项数占比不足5%。

通过前期对浙江省参与体育“金课”建设高校的调研以及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学校在传达和布置“金课”建设任务后,很少有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绩效监督,大多由教师本身来把握课程建设的方案设计,而由于课程建设的理念提炼不够,缺少长效的建设目标和创新性。在已经建设成的“金课”中由于项目间存在壁垒,加上教学条件和课程内容的差异,使“金课”即使是同一个体育项目,在不同学校里的建设路径也很难实现复制,导致“金课”无法产生真正的示范作用引领其他课程共同提升。另外,在突破传统体育课教学的模式上还没有很好地将线上线下联动,大多还只停留在理论与实践内容线上线下的组合,没有真正实现互动互联的功能。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全过程的“金课”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和细化,最终形成学校、社会和建设主体可相互联动的评价机制。

3 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金课”建设路径探讨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为了推动新形势下精品课程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从公共体育课的建设主体、建设保障、建设标准、建设对象、建设方向等方面入手,探索真正适用于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金课”建设的实施路径。

3.1 “金课”建设的主体——“三位一体”协同推进

在“金课”建设过程中,教师是贯穿始终最为重要的核心主体,但从全过程来看,“金课”建设不是仅凭教师单一主体能够完成的,还需要有参与建设的其他主体的共同作用,包括学校和学生。三者相互作用,形成“金课”建设主体间的内化促进。省级层面需要确立标杆,树立“金课”建设示范校,学校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课程建设平台,完善“金课”建设所需的顶层设计和硬件配套设施,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实现政策倾斜,为教师投入课程建设提供动力支持。而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政策和各方面资源,从人才培养、学科、社会发展动态变化、学生需求着手,分析学情,优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做好课程管理,使打造的体育课程成为学生真正所期盼的课程。同时,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认知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在学校和教师共同创造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摄取课程的知识,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能主动实践融会贯通,将课程学习与自身素养提升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浙江省高校的“金课”建设需要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3.2 “金课”建设的全过程保障——“五方联动”全面护航

在高校公共体育“金课”建设的全过程中,应统筹协调政策支撑、机制促进、组织协作、评价管理和经费落实这5个方面的保障联动工作。(1)在政策支撑方面,高校公共体育“金课”的建设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自身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政策和针对课程建设发展的中长期建设规划,为可持续推进“金课”建设作长效保障。(2)在机制促进方面,充分发挥各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利用学校的自身专业特色,制定校级“金课”建设的效果评价、过程督导和验收整改等方面完善的机制,保障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3)在组织协作方面,在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下,高校应积极召开“金课”建设推进大会,建立体育“金课”专家小组,分析已建成的典型案例,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及改进提供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平台。(4)在评价管理方面,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和职称晋升评价机制,以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为导向,激励教师安心从教,使体育课回归课堂教学的本质。(5)在经费落实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大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保障性投入,并在教改项目资金立项上向“金课”方面倾斜,设立“金课”教改专项基金,同时发挥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建设“金课”的支持力度。

3.3 “金课”评价的标准——“四度三能”标准指引

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导向价值,决定了整个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和实施的方向。因此,高校公共体育“金课”在建设过程中,也必须充分理解“金课”的内涵,制定符合“金课”建设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金课”评价标准。高校在评判所建课程是否达到“金课”的标准时,需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视角,以“四度三能”为评判内容。

“四度”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在思想信念上有高度。高校以强化课程思政,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使学生养成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目标准则,促进课程思政上突破点的形成。(2)在理论内容上有深度。高校应使教学内容高阶而富有挑战,既传授技术技能,又衔接社会潮流,富有时代气息,促进学生及时掌握现代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3)在知识体系上有宽度。高校能够实现公共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注重多学科思维融合、注重知识积累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在课程教学上有温度。教学内容与方式应基于学生的需要,采取因人施教、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全课程育人的效能。

“三能”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技术实践上能 融会贯通。学生在掌握基础技能前提下,能够为专项技能的学习提供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够为其他技术的学习提供有效帮助。(2)在课程考核上严谨规范。体育课程考核过程性评价和项目考核相结合,呈现多样多维的考核形式,考核方式规范严谨,促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目标意识。(3)在目标效果上能长远受益。任课教师在体育课过程中,能结合体育课程与生俱来的课程特质,注重在良好课堂氛围中高效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并能得到长远发展。

3.4 “金课”建设的对象——“八项内容”同抓同建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向着“金课”目标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长远发展的视角和课程本身所需要具备的优质内涵为前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教材、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能力与组织以及课程考核与评价8项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与构建,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有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属性,能够与时俱进,形成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3.5 “金课”建设的方向——“一体化”齐头并进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建立体育课程网络平台,使体育课程内容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需求尤为重要。高校公共体育“金课”应该具备这一属性,通过对校园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体育课程的内容融入互联网,同时利用现代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开发或联合开发适合体育课程教学的系统和应用,更好地开展体育课程多维度的教学实践。高校可以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体育”“智能+体育”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缓解区域教育资源不均,授课地域受限的问题,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激发高校体育的课程活力。

4 结 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高校公共体育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提升质量的挑战和危机。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公共体育“金课”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金课”建设应该着眼于打造一流的课程体系,要有“体育大课程”理念,挖掘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一流体育课程,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建设主体、建设保障、建设标准、建设对象、建设方向等建设路径的完善和提升,通过更新调整具有趣味性与时代性的课程内容设置,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对传统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利用现代健康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开发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公共体育课程。同时,高校体育“金课”的建设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应结合地域特色、办学条件、体育传统等优势,形成“一校一品”的体育“金课”,所以如何利用好建设主体的优势,发挥特色是建好“金课”的关键所在。另外,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引擎,应努力做好高校体育“金课”的设计者、倡导者和践行者,明晰高校体育课程定位,找准课程建设路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点,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推动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公共体育“金课”。

猜你喜欢
金课体育课程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