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的逻辑证成及实践路径

2022-08-11 02:52王春伟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体育教师

姜 勇,王春伟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近日,教育部在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加快推进师范院校‘再师范化’的建议”回复中指出,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师范院校选择走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得在提升实力的同时,也陷入了“去师范化”困境。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也因此面临着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去师范化”严重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件中指出:教师教育体系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教育体系。也是第一次在政策文件表达中“教师教育”代替“师范教育”。从此,教师教育登上历史舞台,综合院校伴随政策导向正式进入师范教育体系,师范院校也逐步走上了综合化转型的发展道路,开始逐步增加非师范专业。但是目前“师范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弱化。随着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体育师范专业不再是师范院校唯一的体育专业。像社会体育与指导、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逐步加入到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中来,虽然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办学层次,但是“体育师范专业”在体育专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被稀释,重视程度远不如以前,去师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当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中去师范化现象越发严重的情况下,该将何去何从?基于此,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不二选择。

1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的现实基础

1.1 政策背景

在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初次转型中,师范院校走上了综合化发展的道路,综合实力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却失去了传统师范教育专业的优势,师范院校的去师范化现象为师资培养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2017年,教育部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师范院校一律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2018年,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同年2月份教育部联合5个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计划(2018-2022)》。在此背景下,师范院校纷纷响应并调整发展战略。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也亟待实施。初次转型中带来的体育师范专业地位被弱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师资的发展与提高。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开篇就提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初步配齐体育教师,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等。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改善学校体育学科所面临的困境,促进体教融合做出顶层设计。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综上所述,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一直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工作密不可分。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自然肩负着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任。强国必先强师,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体育教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刻不容缓。

1.2 现实条件

1.2.1 浓厚的师范文化底蕴

我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自成立以来发展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文化。其中,师范性是最基本的属性。师范人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价值观代代传承,“为人师表”成为代代师范人育人之时的坚定信念。历经百年师范文化洗礼的师范院校,形成了特有的育人模式,在培养学生坚定的教育信念、塑造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过程中,与非师范院校相比,更具有优势。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学为人师”“为人师表”等词语成为了师范院校独有的专属校训。正如金耀基先生曾经对剑桥大学的物质文化环境描述的那样:“一个基督学院的新生看到弥尔顿手植的桑树,能否无动于衷?一个三一学院的学生住在牛顿的房间里,焉能没有一丝见贤思齐的激奋?而一个圣约翰学院的学生听到伍尔华滋描写他母院礼拜堂的‘一声是男的,一声是女的’钟声,又怎能不生一丁点儿诗人的遐思”。漫步在经过百年师范传统文化洗礼下的校园中,学生怎能感受不到为师者之光荣、教育之伟大。

1.2.2 专业的体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师作为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师资更是需要专业的素质。回顾体育师范专业的诞生,第一次是以体育专修科的身份出现在南高师、北高师。自诞生以来,它的归属与师范院校紧密相连。与综合性院校相比,师范院校的师资针对教师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培养经验。针对将来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学生,在基本功教学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可以说是权威。高校教师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与学术能力,而且大多数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师早年都有专业运动员的经历,因此,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的教师可以说的上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这些都成为师范院校体育师资团队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1.2.3 系统的培养制度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百年发展史,在我国培养优秀体育师资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培养体系,从学校到体育学院或者体育系,在行政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方面形成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形成与培养合格体育教师这一目标紧密相连的培养方案。同样,科学的体育师范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都是多年以来的摸索与尝试。学校与当地中小学进行的在校生教育实习合作也是在合作中不断地探索、积累经验,为如今学生的教育实习创造了条件。从学校到学生,自上而下一盘棋,紧紧围绕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为目标而努力。因此,关于如何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这一问题,师范院校在制度的设置中最具有话语权、解释权。直到今日,我国的体育师资力量仍然处于不足的状态。因此,蕴含“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院校中,系统的培养制度,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再师范化转型提供了保障。

2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2.1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是初心所归

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的初心就是培养体育教师。清末洋务运动时期,1903年体育科在京师大学堂创立,成为我国近代体育师范教育的开端。到1906年,清王朝学部通令各省的师范学堂“设五个月毕业之体操专修科授以体操、游戏、教育、生理、教法等以养成小学体操教习”,以此来解决体育师资奇缺的状况。虽然当时在办学思想上受到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军国民思想、国粹主义思想的影响,但都未脱离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的这条主线。

根据(表1)建国后17年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建国后,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体育学院,都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要目的。如今,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材的需求,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师范院校开始了综合化发展,体育专业开始增加非体育师范专业。师范院校中的体育学院或系,开始从单一的师资培养目标转向师资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化培养目标。在师范院校选择综合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其体育专业也增加非师范教育,陷入了“去师范化”的困境。进入新时代以来,教师教育振兴已经被纳入国家重点治理范畴,因此,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应该以体育师范专业发展为中心,回归初心。

表1 建国后17年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表[6]

2.2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是现实需要

2.2.1 体育专业“师范性”亟待提高

“师范性”是指师范院校的教学专业性和教育特征,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优质师资;(2)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等特色课程;(3)校园文化以培养奉献教育事业精神为重要的内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师范性”则体现在为初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为目标,开设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的教学教法等特色课程和创造奉献体育教育事业的专业文化。师范院校非体育教师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师范院校的初衷有所违背,虽然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变得越来越全面,服务对象不仅只是中小学体育教育行业,高水平生源增加为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争得荣誉越来越多,但是越来越不像是一所师范院校中的体育专业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伴随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师范性元素越来越被弱化,体育师范专业文化越来越不明显。相关专家研究表明,在国家召开的全国性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断被提出与重申。因此,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理应再次重视其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本身就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职责”,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也应秉承学校的使命与初心,聚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的回归。

2.2.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

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还要通过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当下学校体育最根本的任务。目前,尽管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然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近20年来持续下降、中学生近视率与肥胖率不断上升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一直以来受到国家与相关学者的关注,都一直在探索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来扭转此局面。根据调查,我国在校的学生数量从幼儿园到大学约有2.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因此,学校体育活动成为青少年在学生时代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学生时代恰恰是一个人身体健康成长、身心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段,学校体育的优化与改革就成为了解决此问题的必要途径。学校体育相关工作的开展,除了相关负责领导,其主体就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基本由课堂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组成。如果说学校体育承担着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任务,那么体育教师就是此任务的第一执行者。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成为了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关键。换个角度看,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输送的体育教师是否合格直接影响到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从中央七号文件的颁布到中考体育加试,再到探索高考体育方案,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打造一支有能力、能够肩负起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使命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就变得尤为重要,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是输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门院校、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加强对师范专业的重视,是当下所需。

2.2.3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是环境应对

自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以来,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处于较大的变化之中,宏观经济社会从“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型,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恰逢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收官之际,我国正经历着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的历史性时刻。高等教育也从规模追求向内涵式发展迁跃,主要体现在从“985”工程、“211”工程到现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战略政策转向上。无论是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学科的建设,最终的优势都是落到优势学科的竞争之上。体育师范专业是师范院校中体育专业的优势专业,强化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优势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政策做出的正确反应。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来看,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的成效与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清晰。不管矛盾有多复杂,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不会改变,都是以改善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为第一要务。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意见等政策的提出都是为之而努力。因此,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体育师资力量刻不容缓,应对环境的变化,通过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以此来加强巩固师范专业优势,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优质体育师资,是最正确的战略选择。

3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3.1 体育教育专业主体地位需“加强”

3.1.1 落实相关国家政策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自古至今都是处于重要的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先发展优势。今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进入新时代以来,体育教师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师地位”,“优先振兴教师教育”成为了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的政策背景,师范院校要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才能够真正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功能,才能使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顺利的开展。因此,师范院校保障落实国家政策成为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的外在动力。

3.1.2 加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的主体地位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教育部高度重视加强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因此,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理应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因此要以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师为目标,提升办学水平。以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完善体育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挥师范院校的“师范”优势,强化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主体地位。

3.1.3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以师范院校为主导

根据2015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不同类型院校分布得知,317个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分布在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分别是145个、117个,分别占45.74%、36.91%,其中体育类院校为16个,占5.05%,少数分布在农林类、政法类、艺术类学院。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师范院校中的体育教育专业数量不及综合类大学。“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在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后,综合类大学教育专业逐步增多,部分学生选择了综合大学的教育专业,师范院校优势被削弱。但是,综合大学教育专业虽然从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实际参与教师培养任务的学校却很少,综合类大学的教师教育质量,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从数量上失去了优势,而综合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却在培养质量上得不到保障,造成了尴尬的处境。为了改变此局面,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点就是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既对师范院校形成了竞争局面,又使教师教育质量问题得到保障。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加快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其强师兴国的使命。

3.1.4 加强体育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

师范院校支持体育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建设,重点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优先发展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提升学科水平。将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予以优先的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合理安排经费投入,优先支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发展,重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待遇,提高其专业素质能力,学校专项资金优先向体育教育专业倾斜,加大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其体育专业教师实训中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遵循国家政策导向,落实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相关政策,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保障教师教育的质量。

3.2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元素需“巩固”

3.2.1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

聚焦教师培养主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师范生是师范院校发挥强师兴国主导作用的基本前提。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在《教育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教育》一文中提到“ 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又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石”,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来说,学校体育又是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从个人角度而言,体育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础。学校体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顶梁之柱、建筑之基,体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多面手,更需要加强其专业能力,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监督评价等机制,从外界环境中保障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以师范专业为主业,使社会对师范院校培养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度得到认可。就师范院校自身而言,要明确办学的动机、办学定位、加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师范性”,再师范化中的“再”强调的就是“加强”的意思,并非有意取缔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在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综合化”也要“专业化”,既要“增”也要“留”。要巩固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的地位,学校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体育学科教师以及增加体育师范专业教师队伍水平的方式,来提高体育师范专业的地位,还可以通过加大对体育师范专业的经费投入来完善体育师范专业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硬件设施。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增加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的宣传吸引优质的学生,提高体育师范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把体育师范专业在师范院校众多体育专业当中打造成“一流专业”。

3.2.2 加强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元素”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所用的基础设施,比如各种球类场馆、田径场、实验室等随着国家对师范院校建设的大力支持,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校园环境的师范元素逐渐消失,不仅是运动场所,教学楼、教室等场所也都存在象征师范性的师范元素逐渐消失。除了校园环境中的师范元素建设之外,针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也应该多举办体现其师范性的活动,比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师技能基本功大赛等,也是凸显其师范元素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从师的热情。因此,针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应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体育教育专业所处环境进行“师范元素”建设,确保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神”回归。

3.3 质量管理与监督机制需“保障”

3.3.1 加强“入口关”

有关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的教育动机与他的教育岗位天赋能力有关,相关指数越高,教育的兴趣就越浓厚,每个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人力资源价值取决于先天原有的价值和后天接受教育学习掌握的增加值,所以候选教师的从教潜质对其未来专业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教学方式具有特殊性。为了能够把想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有志学生遴选出来,师范院校可以在同学院不同专业转换方面开辟更为科学的途径,如放宽转专业的条件、增大转专业的人数等可在开学后进行二次技能考试,探索试行非高考项目的技能测试,以最大程度确保学生具备体育教学工作的潜质,还可以从提高体育师范专业的优惠政策措施方面进行探索,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热衷于体育教育事业的优质人才。

3.3.2 加强“培养关”

造就新时代高质量体育教师的重要因素是大学期间的学习培养过程,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师范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并提出了新的培训目标。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体育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的能力与专家的期望值具有明显的差距,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与在校期间的培养过程密切相关。培养过程不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与适应,这样僵化的培养过程将会导致能力培养与现实的需求脱节。新时代教育应该以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体育教师为目的。当今,更应该发挥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的传统师范优势、探索新的培养方案、借鉴国外成熟的培养机制,比如,当地师范院校可根据本地区对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融入到本专业的培养过程,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区的师资,满足当地的需要,加快当地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3.3 加强“出口关”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自2005-2015年,我国体育师范专业点数目逐年增加,由250个增加到317个,增长率为26.8%。体育师范专业招生数目也随之扩大,2007年全国体育师范专业招生数约为2.9万人,持续到2010年增加到3.3万人,到2014年增加到接近3.5万人,扩招趋势一直持续至今。体育师范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传统专业,同样也跟随扩招大趋势不断地扩招,非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的急剧扩张必定占据师范院校对体育教育学生潜在的资源。在全国范围看,扩大招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生源质量,无形中就对高质量的师资培养目标增加了挑战。因此,师范院校在本身具有的传统教育优势中,更应该严格把控体育教育学生的毕业关口,杜绝严进宽出的现象。从师技能是否合格是评价体育师范专业学生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师范专业应该建立体育专业技能、体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在本科培养期间建立动态退出机制、教师资格认定与毕业标准挂钩机制,在培养过程中把不合格、不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筛选出来。根据国与社会的需要,师范院校体育师范专业需完善过程性评价机制,重点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师德情怀和操作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结 语

兴国必先强师,体育师范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体育教育人才。“师范”二字就表明了师范院校是办学方针清晰、办学方向明确并区别于综合院校的专属特色高校,是以师范教育为重点建设的高校。通过政策的改革引导,非体育师范专业进入师范院校教育体制,其目的更多是为体育师范专业造成竞争压力,并非有代替之意,甚至不能成为师范教育之主流。然而,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综合化发展过程中,体育师范专业去师范化现象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远远超过了非体育师范专业进入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初衷与期盼。进入新时代以来,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再师范化转型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的进步、学校体育的需要。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小小书画廊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