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栋
(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康复科,北京 102200)
脑卒中也叫脑中风,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促使我国脑卒中患者人数逐渐增多,而下肢伸肌痉挛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功能障碍,也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残疾的重要因素之一[1]。 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下肢伸肌痉挛处理,则容易引发永久性运动障碍,给患者心理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使得患者出现自卑情绪。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缓解患者下肢伸肌痉挛状况为临床关注的重点[2]。近年来,中医疗法逐渐被应用到脑卒中恢复期下肢伸肌痉挛患者的治疗中。 推拿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行气疏络、通调经络的作用,并且可放松肌肉、缓解肢体痉挛状态,从而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本研究选取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恢复期下肢伸肌痉挛患者为对象,探究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恢复期下肢伸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伴有下肢伸肌痉挛症状;(3)有正常交流、沟通能力,且认知状况正常;(4)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因精神疾病、意识不清、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2)合并其他肌张力障碍者;(3)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50 例:男27例,女23 例;年龄42~69 岁,平均(53.92±2.03)岁;下肢伸肌痉挛病程2 周~38 个月,平均(20.66±2.11)个月。 观察组50 例:男29 例,女21 例;年龄41~68 岁,平均(54.22±2.18)岁;下肢伸肌痉挛病程3 周~38 个月,平均(20.83±2.30)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等。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 具体疗法可以分为卧床阶段、下床活动阶段及出院指导阶段三个环节。(1)卧床阶段:卧床阶段应做好对患者患肢刺激及被动运动的重视,可通过用冷毛巾、热毛巾交替敷贴患肢、轻敲患肢、以软毛刷轻刷患肢等方式来刺激患肢。 医护人员还应协助患者做好床上训练,如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肩带外展、前屈、外旋、收腹运动、桥式躯干训练等,并协助患者进行摆腿、膝、踝、髋等屈伸运动以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上述锻炼10 min/次,4 次/d。 (2)下床活动阶段:根据患者情况,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从床上运动逐渐向下床活动过渡,活动时可先指导患者进行站位训练,包括站位平衡及原地踏步训练等, 之后再逐渐向行走训练过渡,行走时应由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双侧搀扶患者进行,之后逐渐向单侧搀扶、扶拐行走、独立行走过渡,训练时应做好对患者膝关节、髋关节屈伸、重心转移情况的关注。 在患者病情好转后,还可鼓励患者自行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如厕等,并且可指导患者进行接抛球、投环、堆积木等活动,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上述锻炼15 min/次,3 次/d。(3)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应叮嘱患者每日坚持进行肢体锻炼,30 min/次,2 次/d,直至完全康复。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推拿治疗。具体方法为:取患者俯卧位,操作者以掌揉法、平推法按摩患者患侧下肢痉挛拮抗肌,直至皮肤发热;操作者以掌擦法、拿捏法按摩患者下肢屈肌,直至皮肤发热;操作者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被动、主动肢体训练;操作者以擦法按摩患者脊柱两侧肌肉,直至皮肤透红;连续治疗12 周。
(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12 周后,采用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 量表评估临床疗效,显效:治疗12 周后患者肌张力下降程度≥2 级;有效:治疗12 周后患者肌张力下降1 级或者半级;无效:治疗12 周后患者肌张力未下降。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治疗前、治疗4、8、12 周后, 采用Fugl-Meyer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功能评分为0~3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3)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情况。 治疗前、 治疗4、8、12 周后,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生活自理能力,量表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3]。
(4)比较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状态。 治疗前,治疗12 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评估痉挛状态,根据患者痉挛状况可分为0 级、1 级、1+级、2 级、3 级、4 级6 个级别,级别越高则痉挛程度越严重。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 周后,两组患者FMA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FMA 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FMA 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 治疗12 周后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14.99±1.98 14.98±1.93 0.026 0.980 22.93±2.05*17.98±1.32*14.355 0.000 28.90±1.98*24.66±2.15*12.677 0.000 31.82±1.44*27.94±2.61*17.574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 周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ADL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ADL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4 周后治疗8 周后 治疗12 周后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29.98±2.11 29.05±2.07 2.225 0.058 39.96±3.29*32.88±3.18*10.941 0.000 48.99±4.30*40.86±3.99*9.800 0.000 63.16±4.87*53.99±5.06*9.233 0.000
治疗前, 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量表分级情况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观察组0 级率及1~1+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 级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2 周后,两组4 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表5。
表4 两组治疗前改良Ashworth 量表分级情况比较[n(%)]
表5 两组治疗12 周后改良Ashworth 量表分级情况比较[n(%)]
脑卒中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该病的发生率呈现明显升高趋势。 临床研究显示, 脑卒中患者在治疗3 周内约有90%会出现肢体痉挛症状,其中以下肢伸肌痉挛最为常见[4]。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具体发生原因,但多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肌张力、牵张反射有关[5]。常规药物治疗缓解下肢伸肌痉挛的效果多不理想,且药物治疗容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现代康复训练为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常用方式,其从指导卧床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运动开始,逐渐向站位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综合能力训练等过渡,可以促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逐步提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帮助。 但单一的现代康复训练效果仍然有所欠缺[6]。为此,临床上逐渐开始探寻合作治疗方式。本研究中以推拿结合现代康复训练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 周后,观察组患者FMA 量表评分、ADL 评分及均Ashworth 量表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推拿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效果更为理想。分析原因为,推拿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按摩下肢可调节患肢神经、肌肉功能,有利于缓解下肢痉挛状况[7];通过按摩下肢还有利于增强大脑皮层感觉区对酸胀的感知度,能够抑制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作用,对降低肌张力同样有积极作用[8]。 此外,配合进行脊柱两侧肌肉按摩、 髋关节屈曲等运动,还可达到行气疏络、通调经络的功效。 将推拿和现代康复训练联合应用可达到协同作用,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下肢伸肌痉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痉挛状态。
综上所述,推拿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伸肌痉挛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痉挛状态,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