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梅
(合肥市奥体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许多人认为数学没有语文的入景入心、画意诗情。好多知识晦涩难懂、不接地气。学生们经常拿到数学试卷会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下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现象越发明显。其实,数学有着丰富的内涵。且不说数学知识具有让“和谐”纵横、“玉兔”登月、“港珠”卧波、“蛟龙”潜海、“小爱”陪读,甚至信息共享的大用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时时刻刻离不开数学,分分秒秒要用到数学。
小学的数学教学,只要善于设计,也同样可以拥有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笔者居于教学一线,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利用数学课的情境导入,引入新的知识环节;根据新的数学知识的特点,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跟着语文知识的意境学数学。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节新课的时候,笔者先给同学们播了一段《贪心鼠偷花生米》的动画,让同学们跟着动画诵读:只见“它搬了1粒来了,放下,又去了。它搬了1粒来了,放下,又去了。它搬了1粒来了,放下,又去了……”当学生看着场景诵读一遍、两遍时,他们很开心,声音高亢,兴味盎然。当读到八遍、九遍时,他们的声音降了下来。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于是笔者借这个机会问同学们:“你们刚才读到的这段话有什么特点?”(学生:重复)“如果你继续阅读,你能完成它吗?”(生:不能)“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示例: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一年一年重复。白天和黑夜交替重复出现,周一至周日一星期一星期重复出现等)“其实,在小数家庭中,也有一类具有这样特征的数,这样的数叫作循环小数。”采用这样的情境导入,符合五年级孩子在认知方面的规律,同时也适应了他们年龄方面的特点,趣味的诵读,既提高了孩子们对循环小数的兴趣,又让他们乐于接受循环小数这一新知。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新课导入时笔者利用了低年级孩子喜欢猜谜语这个特征。在讲解新课之前,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时钟的谜语:“或方形或圆形运动场,选手们在比赛中忙碌,跑的距离很长,但结果是一样的。”小朋友们看到谜题后,马上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立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集中精力,互相讨论起来。好多小朋友为了猜出谜底,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几句话,有的甚至都把它背了下来,记在了脑海中。当有一个小朋友说出了谜底“时钟”时,全班的小朋友顿时恍然大悟,这种感觉就如同发现了新大陆。料想每一个同学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时钟的钟面,那时针、分针、秒针,当然也定会想到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节课的新知中对重点和难点的探究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学数学计算方法或画图的操作步骤时,引进语文中诗歌那种简洁易记的特点,把数学上的一些知识,用诗化的语言,如口诀或顺口溜的形式表述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口诀或顺口溜去理解计算方法,牢记操作步骤。如教学《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时,教材重点讲解了如何列竖式计算,笔者为了让同学们学会用竖式笔算的计算方法,在教同学们如何列竖式进行计算的方法之后,给同学们简略地总结出了“乘数两三位,位位去找倍。谁找尾对谁,相加得结果”的口诀,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口诀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很快就学会了用竖式笔算“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再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内容中如何画圆时,笔者首先设下悬念让学生猜猜老师会用什么学具更好地画圆(不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准备的教具)。在学生回答后小结为什么用圆规画圆会更精确。向学生介绍圆规以后,让学生自主尝试初次使用圆规画一个圆。教师小结后紧接着抛出问题:“用圆规画圆可以分成几步?面圆时要注意什么?”在学生操作和思考后,向同学们介绍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为了让同学们很快记住画圆的方法,笔者给同学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叉开圆规的两脚,固定带针的脚尖,确定脚间距不变,旋转铅笔尖成圆。”同学们借助顺口溜,很快认识了圆,学会了画圆。由此可见,利用语文式的口诀或顺口溜学习数学,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利用数学课堂的尝试训练环节,把一些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定义等,巧用语文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部分知识之后,学生很难厘清这一单元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且由于概念的名称非常相近,特别容易混淆,要想得心应手地应用起来那就更难了。笔者为了让同学们记住合数、质数、质因数、倍数、公倍数等概念,在尝试训练时,笔者引入语文教学方法,给同学们做了一个《玩转盘,造句子》的转盘,以“3”为中心,在转盘的圆边上写上了《因数和倍数》中所学的所有概念。同学们现场旋转,指针停在哪个概念上,就用“3”造句子,在句子中必须包含这个概念及学过的一至两个概念。如3是108的因数,108是3的倍数。12的因数有12、1、6、2、4、3,其中2、3是12的质因数。3的最小倍数是3,3的最大因数也是3……同学们一听说数学课上造句子,顿时感到特别新鲜,又感到非常兴奋,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互相比拼。很快,一个个概念被同学们造在句子之中。造句时,如果有一个学生的“句子”造得不对,立即会招来其他同学的质疑指正,笔者则快乐地倾听着同学们所造的句子,欣赏着他们展示时的风采,笑在脸上,乐在心里。这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仅是课堂的主导,带领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及时指导,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教与学活动的主人。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很快辨清了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厘清了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单位“1”,笔者想了很多办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找了很多图片。例如蛋糕图、一升水、一个长方形、一个一米长的线段、一块月饼等,以《我会创造分数》为主题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作分数,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明白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或者图形等都可以称为单位“1”,“1厘米”“一升水”是一个计量单位。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两个条件;再把给出的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逐一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信息。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在孩子们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种方法,不固化他们的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就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试想,如果不引进语文“造句子”“我会创造分数”等教学方法,仅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些不接地气的深奥概念,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
如果说探究新知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训练是学以致用、拓展提升,那么,课堂总结就属于达成目标、画龙点睛了。而如何“点睛”才能让学生学好记牢呢?笔者觉得课堂总结也可以借助语文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因别具一格而铭记。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在讲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前,简略地出了一组整数大小的比较题,让同学们在整数大小的比较过程中,回忆进行整数大小比较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看着新授课的例题分组讨论,如何对小数的大小进行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补充,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这种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讨、分析,从而总结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当同学们初步学会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后可以让教室里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再次总结,加深印象。尤其要突出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和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该怎么比较大小。之后笔者适时提出:“整数和小数的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哪些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难点简单化更容易理解。教师相机加以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这其实是在教学难点上下功夫,再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探究,让学生明白小数大小的比较不能按照小数的位数的多少来进行,而是先比较整数部分谁大谁小,整数部分无法确定大小的时候再看小数部分。使学生明白小数位数多,不一定大;位数少,不一定小。通过举例,使学生更明晰如何对小数的大小进行比较!但如何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呢?笔者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新知,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诗意的总结: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最高位比,如果相同下位移,直到最后分高低。如此总结,简洁明了,既方便学生记忆,又方便学生理解,很容易就掌握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又如,在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时,在课后总结时笔者向学生发问:我们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2月是特殊的月份,但是你知道这个365天和366天是一个精确的数字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天数呢?希望同学们在课后查阅资料,勇于探索,把所得到的信息记录下来,我们在下一节课开展分享会,把你的劳动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的总结不但把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还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延伸,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习更贴近生活!
老师们不要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教学同样兼具品德教育的功能,且责无旁贷。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所特有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在完成了课本新知后,让同学们阅读课后的《你知道吗》,并上网寻找详细的有关圆周率的发展历程。由于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孩子们不仅知晓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方面的贡献,我国数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六位小数,而且这个伟大贡献要比国外数学家早一千多年,我们的华夏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又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借助课后的《你知道吗》让学生明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不论把它平放在什么地方,指针总是一端指向南,另一端指向北方(强调指南针一定要平放,否则可能会影响判断结果)。数学不仅仅是需要学生们去掌握计算、图形、解决问题等新知,还有很多有关数学的课外知识也非常有趣,充满着神奇,就像万花筒一样,需要同学们去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样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类似的课堂教学设计,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加了学生认知的知识面。
现代社会中,教育事业社会关注度极高,新一轮的挑战摆在教师面前,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牢固,更具有前沿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实现学科整合,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让数学课堂蕴含“文”意,改变了数学教学的乏味枯燥,使数学课堂更具文化底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愿学、乐学、主动学。这样的课堂更符合“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的现代教育理念,更与时俱进,更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