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霞
(宿松县实验小学 安徽安庆 246500)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问答是连接师生的有效桥梁,也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立足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际,结合数学的教学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氛围,注重课堂提问的思维价值,并及时予以应答和反馈,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案例]某教师在《图形的旋转》公开课上,短短45分钟里,提问约70次,一分钟将近2次,地毯式轰炸般的提问,学生基本上来不及思考,就要应对教师的提问,“此起彼伏”的应答声让课堂气氛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答问”效果较差,甚至“答非所问”,学生们很难从教学中得到启发,更谈不上“学以致用”,潜移默化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某教师在上课时担心学生兴致不高,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是不是啊?”“对不对呀?”这样的假性问题,学生也就简单地回答“是”“对”,这种单一、简单的问答方式一方面难以有效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能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不仅影响问答的实效,更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针对一些有趣的课程,往往学生兴致很高,对教师提问的回应度很高,但由于课堂时间局限以及教师主观倾向,“提问”往往指向性较强,如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上,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程难以有效衔接,影响课程的进度,对提出的问题多以叫答少数“尖子生”而结束,虽然能够得到较好的回应,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激励泛化。认为夸奖和赞扬越多越好,无论正确与否,一概以“好”“很好”等赞赏性的语言评价,为了激励而激励。二是浅尝辄止。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只基于答案做简单式的处理,不做任何归纳和提升,使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某一点上,使学生的回答收效甚微。
在智慧课堂条件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音频等形式,将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全面、直观地展示出来,相对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到课堂,教师在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节奏,选择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这样,一方面,通过针对性地提问,突出了教学重点;另一方面,精减了提问数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分析,实现了从课本到实际应用的回归,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在智慧课堂上,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如“加减乘除”“单位换算”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引入课堂,将枯燥、抽象的教学情境具象化、生动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和理解程度,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解答。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新媒体提出问题,学生则可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等“文具”即时与教师互动,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不仅有对具体问题的判断,还有更加延伸的思考,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智慧课堂下,教师可以通过手中的多媒体工具,及时接收学生的回答结果,第一时间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既能对整体的认知做出准确的评价,从而合理优化课程的编排和节奏,也能逐一了解个体的认知程度,根据“答案”因人施策,给予不同的评价,帮助个体成长。此外,通过这种即时性的交流,也能让教师从中受到启发,拓宽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智慧课堂下的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诸多特点,就“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而言,制作好课件、把握好节奏、统筹好全局尤为关键,必须掌握好“问”的艺术。
当前,信息化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甚至要超过教师。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必须要适应时代需要,学会并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从教学实际出发,统筹运用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因材(教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特别要指出的是,智慧课堂只是优化了教学环境,教师还应继续在普通话、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上下功夫,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问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在学会新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因此,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科学性、针对性,既要针对教学实际,更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要在认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和重难点科学、合理设置问题。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和时间节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因此,课堂问答也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要学会系统思维,注重统筹推进,既要树立榜样,倡导其他学生积极向其学习,营造良好学风,也要关注后进,帮助其消除紧张和顾虑、打开心扉、大胆作答,并予以充分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提问中主动思考,在应答中有所收获,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针对提问的回答,总体上要本着“以生为本、鼓励提高”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提出更富有针对性的意见,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对于准确的回答,要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对于不完善的回答,要宽容对待,包容、理解学生的独特见解,赞许积极因素,注意引导纠偏,帮助他们树立和增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