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巍 周红艳
(1.广德市桃州一小西校区 2.郎溪县建平镇中心小学 安徽宣城 24200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教育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要求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针对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供了战略方向。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颁发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办法》,并明确指出精品视频公开课与课程资源共享实施原则,开启了网络精品课程、课程资源共享先河。
我国学者针对课程共享、“互联网+教育”展开了深入研究。慕课(MOOC)作为网络教育、教育共享新生产物逐渐得到国内研究学者的重视,以慕课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检索可以发现,高校针对慕课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小学相对较少。
赵杰、赵才甫(2014)在《“慕课”与中小学教育改革》中将慕课定性为教学中心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桥梁;是将课程探索与学生探索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从思想上和教学模式上改变着传统教学思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培养、教育资源共享、层次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聂晶(2014)在《慕课“接轨”基础教育的现状与走向》中阐明了慕课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认为慕课是解决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低下的重要手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发现慕课实践中存在理性思考不足、筛选评价标准缺失等问题,结合慕课与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充分发挥慕课作用,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教学策略方面论述了慕课的优势、运用原则和方法,尚未具体到某个课程研究策略。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和迅速蔓延,使得全国范围的各阶段学生无法按时进入校园学习,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多地组织优秀教师录制视频课,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教学,组织学生在家学习。这正是智慧校园背景下慕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的大胆尝试。
建设新时期安全、稳定、节能与环保的智慧校园就是打造网络校园环境,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开展学习活动以及学校开展网络化管理。2018年6月7日,教育部出台《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根据《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具体要求,基础教育学校应该为学生学习提供智能化信息感知系统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此外,学校还应该将常态化和个性信息服务统筹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为了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成果交互共享的目的,智慧校园应该实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功能服务于学校建设、教学发展。
2014年11月,政府年度报告当中首次将“互联网+”确定为我国今后发展战略方针的一部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和现代行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互联网技术与行业融合。具体来讲,智慧校园建设是“互联网+慕课”的载体,利用智慧校园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打造慕课教学是实现慕课小学校园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互联网+慕课”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将智慧校园感知系统、信息系统和教育资源无缝对接,实现教育融合。因此,从辩证的角度来讲,智慧校园与“互联网+慕课”属于统一的关系,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主要以视频交互的方式共享网络资源,能够有效弥补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将慕课融入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有效配置和共享。由于受到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特殊阶段心理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将抽象语文思维转化为直观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老师打造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情境。因此,将慕课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尤为重要。
语文课堂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传授学生一些专业的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以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还必须丰富自身的语文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在整个学生教育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但是传统的学期课时量及教师授课时间通常达不到课堂教学的要求标准。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集体意识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将慕课引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课前学习阶段,不仅方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通过慕课视频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还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完成相应练习题。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时间段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时间段的学习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格斯提出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他们认为学生潜能是靠自己挖掘的,外界的作用并不会产生直接的效果,在环境和教育作用问题层面,人本理念需要一定的文化来孕育,这种文化主要源于教育载体情感世界。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有着固定的教学目标与大纲,现代技术在传统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也局限于现有的教学理念与知识基础。慕课是特殊时代下的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学习灵敏度高、时间灵活,可以满足学生层次性教学和自主选择学习的需求。
小学语文是集人文、历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目。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予以更多的鼓励,激励学生踊跃交流在课前学习阶段遇到的学习问题和困惑,而语文教师在一旁对学生探讨交流内容多加引导,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课后学习阶段需要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断进行巩固和深化,通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实现有效掌握。例如,学生学完“综合性学习”知识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应该在课后继续观看和学习慕课《遨游汉字王国》。通过对我国文字历史的了解和课后作业练习,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
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小学校园全网化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对应的智慧环境,将小学语文慕课引入小学校园具备强力的基础资源保障。智慧校园背景下推进小学语文“互联网+慕课”,不仅能够满足语文情境化模式需求,还能适应小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目前,教学中引入慕课,将慕课与智慧校园建设有机结合,从而设计出切合实际、符合具体教学情况的慕课教学平台。慕课教学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让教师随时找到自身所需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为学生设计课后练习并进行相应的辅导。另外,学生也可通过这一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在慕课平台的使用过程当中,老师必须重视慕课教学资源的品质和慕课应用效果,将小学语文慕课平台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学校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例如,郎溪县建平镇中心小学全校教师将语文知识点做成一个个微课,建立学校资源库,授课教师可以利用该资源,课前通过班级平台将微课推送给学生,学生学习后自我测试并提交结果,平台收到学生提交的测试结果后再进行检测,学生通过平台反馈的情况进行修正。这一做法,不但使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而且杜绝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全校学生语文成绩大幅提升。
在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层面,老师应该重视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运用的效果。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小学语文的教学重难点,明确语文教学方向,客观评估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有效将慕课教学与慕课亮点穿插到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优化完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目的。老师在语文教案设计中,需要注重把握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尽量做到将传统课堂老师讲解与慕课资源视听效应完美融合,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此外,学校应该利用慕课平台打造综合性学习体系,着力围绕语文知识点向学生指引课程预习和学习。此外,学校还应该围绕慕课教学模式全力构建系统化教学模式。慕课平台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课前学习效果,以此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翻转。
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出发,老师课堂教学需要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据学生具体学习水平及能力推荐适合的慕课学习资源。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与慕课课前学习的结合,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并通过知识性回顾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点。从心理记忆曲线角度而言,学生短暂记忆的提取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实现语文老师的教学目的。应将慕课平台的数据纳入教学评估体系当中,分层级设计考试内容,将补充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融合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知识掌握需求。利用慕课教学平台后台运行数据,将慕课知识随堂练习、单元检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阶段考试等纳入后台运行系统来评定最终考核结果,系统性地掌握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此种考核模式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季度考试、学期考试分数论的限制,区分了不同层级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层级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数据”为中心打造适应慕课需求的全方位评价体系是促进语文慕课课程发展的重要标尺。将后台数据中心与慕课课程课前预习、资源运用和知识掌握等效果整合起来,通过量化指标模式统筹到后台数据,将学生使用进程中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以数据导向科学地改进教学目标。慕课辅助学习中,学生或者家长可以针对课程中具备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形成知识需求反馈中心,帮助教师明确课堂教学发展方向,抓住语文教学重点。同时,教师和学生必须科学地利用平台后台评分,结合学生在系统中学习评分结果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总的来讲,大数据结果评价与反馈能够精准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把握语文教学方向,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向性,促进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总的来讲,慕课是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智慧校园建设为学校推进慕课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慕课引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不仅适应小学生场景化语文学习模式需求,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层次化学习需求,打造全方位的语文学习生态系统。智慧校园背景下,学校必须打造适应学校实际需求的慕课平台,坚持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把握小学生语文学习需求,推动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进步,全面深化基础教育人才阵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