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与外语教育:优势、挑战与路径

2022-07-29 06:56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虚拟环境外语教学外语

胡 婷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求,而虚拟现实技术是信息化教学中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教育技术之一,成为近年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对于外语教育来说,虚拟现实能够为学生,特别是无法去往目的语国家的学生提供仿真环境,使其借助系统里的化身与本族语者进行沉浸式的、有意义的社会互动。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真实的意义建构与互动对二语习得至关重要。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虚拟世界里的意义建构者,从而实现二语习得。尽管虚拟现实对于外语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当前教育部推出的1000 项“示范性虚拟现实实验教学项目”中,外语类项目的仅有20项,加强虚拟现实与外语教育进一步融合非常必要。

一、虚拟现实融入外语教育的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为借助数字化传感装置,通过环境、动作、体态的变化模拟身临其境的体验。按照沉浸程度,虚拟现实系统可划分为非沉浸式,半沉浸式,与全沉浸式系统。非沉浸式虚拟现实仅基于传统的计算机3D 图形系统,用户通过键盘、鼠标和电脑显示屏进入虚拟环境。半沉浸式系统包含高性能图形运算系统及大尺寸监视器、大屏幕投影或多元电视投影。全沉浸式系统借助头戴显示器并配合头部朝向追踪,让虚拟现实视野与头部转动方向一致,从而模拟真实视觉的感知方式。全沉浸系统还可通过控制手套或手柄来决定角色在虚拟环境中的手势和行为。目前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的系统以非沉浸式和半沉浸式为主,全沉浸式系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现有文献表明,虚拟现实融入外语教育有两大优势:促进达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公平。

(一)助力达成教育目标

虚拟现实有助于外语教育目标的达成。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意义建构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基于该理论的最近发展区、内化、脚手架、中介理论等重要的外语教学理论,也都达成这一共识。虚拟现实能为语言交际提供真实的情境,沉浸式互动机会,基于角色扮演和虚拟环境的意义建构,从而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Bloom 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目标: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基于布鲁姆的这一分类,现有外语教学文献对虚拟现实优势的论述集中在三个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思维维度。

1.认知维度

现有实证文献结果表明,“第二人生”、谷歌街景、Words in motion等虚拟环境系统对外语听力、目的语词汇习得和文化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譬如,Vázquez 等人(2018)通过考察为高中生设计的基于增强现实的写作任务,发现该增强现实系统在协助汉语学习者确定文章内容,组织文章结构,选择恰当的词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Shih(2015)以“认识伦敦”作为案例,将谷歌街景融入3D 虚拟环境,考察虚拟环境对文化学习的作用。在此环境中,英语学习者能够借助化身角色漫步在虚拟的伦敦街头,并在语音提示下,与虚拟的当地导游进行互动。结果发现,该系统能提供创新、真实、浸入式的文化学习环境,有助于文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指出的是,虚拟现实还被运用到特殊教育学生的语言学习当中。Lan(2018)等人考察了“第二人生”虚拟环境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学生母语学习的效果,借助课堂观察,学习过程录像,后期访谈,发现研究结果证实了虚拟现实平台对特教学生的正面效果。

2.情感维度

情感对于认知活动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情感的主体,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可以划分为两类: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相关目标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前者包括焦虑、动机、抑制、自主性等,后者包括移情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学习动机、学生自主性、交际能力和自我效能。Ho(2011)等人的研究发现,将学生置身于虚拟博物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模态意义创造和表达,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模态意识和符号敏感度都有提升。也有研究发现,在外语教学中融入增强现实(AR)能显著提升儿童的社会情感。VR 在降低外语学生的焦虑方面作用最为显著,学界甚至将虚拟世界称为“低焦虑环境”,因为学生可以“隐藏”在化身角色的背后。Melchor-Couto(2017)的教学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一观点。该实验旨在考察虚拟环境对学生外语焦虑(FLA)的影响,并将学习者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第二人生”进行口语训练,另一组则使用传统的口语训练方法。结果发现,使用虚拟世界组的学习者外语焦虑比另一组低,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焦虑程度也逐步降低。同时,虚拟世界组的部分同学更加自信,紧张程度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这可能与虚拟环境让学习者匿名参与或者说“隐身”息息相关。

3.思维维度

新时代对外语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外语不应该仅仅被当作工具,载体或技巧,外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全球化视角体察和认识世界的能力。Mroz(2015)的研究发现,当要求学生在互动式的虚拟环境中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升。同时,亦培养了创造力。Vogel(2006)等人通过回顾涵盖各个年龄层和性别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外语教学方法,使用交互性模拟情境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

(二)加快实现教育公平

虚拟现实有助促进外语教育公平。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区人口、文化与经济情况的不同,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不均,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有助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丰富偏远地区外语教学内容,信息化成为改善教育差异的关键手段,虚拟现实技术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当前,我国已基本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上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偏远地区网络基建也在快速推进,为发达与相对落后地区外语教育资源对接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就能让偏远地区学生获得一流的外语学习内容和仿真的外语交流情境,如餐厅点菜、酒店入住、打车等情境。实际上,已有学校进行了此类尝试。2019 年,广州市教育局、广州移动与贵州毕节市教育局在两地五所中小学开展同步教学,借助5G 和混合现实技术,广州教师同时面向两地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借助MR眼镜,生动的卡通形象得以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可见,虚拟现实能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将健全的人机交互教学体系、全面的教学素材、完善的教学设计带到教育落后地区,为外语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提供技术基础。

二、虚拟现实融入外语教育的挑战

尽管虚拟现实为外语教学带来广阔前景,但目前也需应对仿真程度和教学资源两方面的挑战,其中教学资源又以软硬设备所提供的物力资源与教育主体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两个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挑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仿真程度的不足、物力资源的局限、人力资源的挑战。

(一)仿真程度的不足

目前的虚拟现实尚不能理想地实现外语语用能力培养和副语言、非语言信息识别。语用能力是指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恰当、约定俗成、合乎时宜的言语产出或理解。语言教学有其特殊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词汇或者语法,还需掌握语用能力。而要能够理解语言的隐含意义、习惯用语和地道用法,感知文化的微妙之处,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此外,语言不仅涵盖字句的表达,副语言信息(譬如音高、声调、语调、停顿、节奏等)与其他非语言信息(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肢体语言、身体距离等)均可传递信息,而目前的虚拟现实在这方面尚不具备理想的传递与识别效果。

图1 教育技术公司Mondly开发的VR系统,用户可选择情境开始交际练习

(二)物力资源的局限

在软硬设备方面,虚拟现实软件尚未完全契合外语教学需求,并且存在运行不稳定等问题,硬件方面则需要较大的前期经济投入。目前流行的三大类虚拟现实系统中(开放社交虚拟系统、大型多人在线游戏系统、合成沉浸环境系统),前两类的设计初衷均是满足商业用途,只有合成沉浸环境系统强调教育目的和属性。因此很多源于商业目的的虚拟现实系统(如常见的“第二人生”)并不是为外语教育量身定制的,且由于业界和学界的相对割裂,导致部分用户体验不佳,新手用户往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系统,系统的教育潜势也未能充分释放。

(三)人力资源的挑战

最后,虚拟现实对外语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不断更新迭代的虚拟现实教育新技术和平台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设计出适合虚拟现实外语教学的课程大纲、教学方法、评估体系、课后的监测反馈均需要教师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学管理部门如何提高教师使用虚拟现实外语教学手段的积极性,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虚拟现实融入外语教育的路径

虚拟现实如何融入外语教育,其路径可从内部与外部两大方面进行探寻:内部因素指教学主体,教学主体始终是虚拟现实融入的核心基础,可以采用混合模式、推进课程思政进行提升;外部环境是虚拟现实融入的必要支撑,可以通过加强产学合作、推动网络基建和完善教师支持加以改善。

(一)融合虚拟现实,推进课程思政

目前,常用的虚拟现实系统,如“第二人生”“谷歌街景”等为国外公司开发,虚拟场景也以国外环境为主,缺乏中国本土特色。未来外语教学虚拟现实系统应以我国为背景和情境,着重展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西方文化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应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熟悉度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思想觉悟和文化认同感。应提升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改变“单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向世界分享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采用混合模式,培养语用能力

当前,虚拟现实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不足可以通过面授外语教学进行弥补。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现实外语教学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面授教学。因此,应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目前,已有不少公司(如2U,Middlebury Interactive 和goFluent 等)尝试面授与虚拟现实混合式外语教学,力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只有给科技赋予人的温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教育的作用。

(三)加强教师支持,完善平台搭建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育变革中,需要得到技术和平台上的支持。教学管理机构应当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协助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减少技术障碍。机构的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虚拟现实外语教学的效果。教学管理机构还需探讨以下方面的议题:在教师支持方面,如何对外语教师进行融合虚拟现实教学的培训,在教师职前培训中加入相关课程,让教师更好地分享成功的虚拟现实教学实践、心得,什么样的评估体系和激励体系才能激发教师和虚拟现实教学的潜势等;在平台搭建方面,虚拟现实外语教学需要哪些硬件设施,又该如何建设与开发相关软件平台、资源库。

(四)促进产学合作,推动网络基建

当前技术现状下,加强教育界与虚拟现实产业之间的沟通协作是实现高质量虚拟现实教学的必然要求。技术开发者并不了解具体、复杂的教学过程,因此,外语教育者应与开发者深度交流,使得开发者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来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和内容。在硬件的瓶颈方面,应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网络基建。倘若虚拟现实技术因为硬件设施的原因只能惠及部分地区,这将与它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背道而驰。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技术的革新,尤其是5G 技术的发展,未来虚拟现实外语教学在经济成本上会更加亲民,应用人群会更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四、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外语教育已展现出巨大潜力。实证文献表明,它能促进认知、情感、思维等维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加快实现教育公平。然而,仿真程度的不足、物力资源的局限、人力资源的挑战不容忽视,只有基于科技进步,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方能缓解上述困境。鉴于此,本文提出了融合虚拟现实、推进课程思政、采用混合模式、培养语用能力、加强教师支持、完善平台搭建、促进产学合作、推动网络基建等内部与外部发展路径。如此,虚拟现实才能真正释放出强大潜能,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虚拟环境外语教学外语
前庭刺激对虚拟环境三维空间定向的影响及与空间能力的相关关系
如何通过虚拟环境有效管理Python第三方库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动画广告设计中虚拟环境的构建方法与运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