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细胞因子与儿童脓毒症相关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性

2022-07-26 10:04徐梅先曹利静白新凤刘兰平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炎性脓毒症细胞因子

徐梅先,刘 刚,曹利静,白新凤,康 磊,刘兰平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脓毒症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病死率可高达50%[1-2]。凝血功能紊乱是儿童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且与疾病危重程度有关[3]。早期精确识别DIC,对降低病死率有益。目前,临床上往往使用中国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inese Integral system for diagnosis of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CDSS)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预警和诊断DIC。炎症因子瀑布式级联释放是脓毒症脏器损伤的机制之一[4],且其通过活化凝血酶可促进DIC形成[5]。但脓毒症儿童患者体内细胞因子与凝血紊乱的关系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利用CDSS系统和TEG对儿童DIC进行判别,并探讨其与炎症因子之间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明确细胞因子预测DIC发生的作用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7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20年版儿童国际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1]提出的儿童脓毒症诊断标准。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30 d~16岁;感染灶分布:呼吸道感染4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4例,腹腔感染10例,骨关节感染6例,皮肤软组织感染例4例,泌尿系感染3例,血流感染3例。其中脓毒性休克组36例。

本研究通过河北省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第125号)。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者<29 d;②合并血液肿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存在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及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严重肝病等。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扩容补液纠正休克、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维持酸碱平衡及内环境稳态、营养支持等。所有患儿临床诊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后即刻采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指标和炎性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

TEG检测采用meiguo Haemoscope公司的TEG-5000型血栓弹力图仪进行检测。标本为静脉血2 mL,检测前常规进行质控检查。检测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值)、血块生成率(α,Angle角)、最大宽度值(maximum amplitude,MA值)、凝血综合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值)。参考值范围,R值:5~10 min,Angle角:53~72 deg,MA值:50~70 mm,CI值:-3~3。入院后对每例患儿进行CDSS评分,记录各自CDSS评分数值。依据CDSS系统诊断DIC,≥7分为存在DIC,<7分为不存在DIC[6]。具体评分细则参照表1。根据有无DIC分为DIC组39例,非DIC组41例。

表1 CDSS系统Table 1 CDSS system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DIC组与非DIC组基本资料比较 DIC组血白细胞明显低于非DIC组;CRP、IL-6高于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淋巴细胞绝对值、PCT、IL-2、IL-4、IL-10、TNF-α、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DIC与非DIC组基本资料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children in DIC group and non-DIC group

2.2DIC组与非DIC组凝血指标和TEG主要参数比较 DIC组PT、APTT、INR、TT、D-二聚体、R值均高于非DIC组,FIB、Angle角、MA值、CI值低于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DIC组与非DIC组凝血指标和TEG主要参数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index and main indexes of TEG in DIC group and non-DIC group

2.3相关性分析 CDSS评分与IL-6、CRP、PCT、R值、PT、INR、APTT、D-二聚体呈正相关,与MA值、CI值Fib呈负相关(P<0.05),见表4。PCT与APTT呈正相关,CRP与R值呈正相关(P<0.05),见表5。

表4 炎性因子、凝血主要参数与CDSS评分的相关性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main coagulation indexes and CDSS score

表5 PCT、CRP、IL-6、IL-10与TEG、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PCT, CRP,IL-6, IL-10,and TEG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3 讨 论

在脓毒症的整个病理过程中常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各器官血管内皮损伤,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DIC。DIC是微血管体系受损,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加重了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血缺氧,被认为是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7]。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比例较高,达到70%,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8]。为规范DIC的诊断国际上存在3个主流的凝血评分系统,分别由ISTH、JAAM和JMWH颁布。2017年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发布了CDSS系统。CDSS在与其他几大凝血评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9],且更有助于儿童脓毒症相关DIC的早期识别[10]。

根据指南,CDSS评分≥7分可以诊断DIC,反之不存在DIC。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蛋白,预示着机体内存在更强烈的炎症反应,可以通过上调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促进血栓形成[11]。CRP与TEG的R值呈正相关,可能是反映早期血凝块形成速度的指标,这个观点在既往研究中也有提到[12]。PCT是反映细菌感染严重程度的指标,具有促进促炎因子释放的炎性介质的作用[13]。PCT相比其他炎性因子相比在识别DIC上敏感性更好,且与DIC严重程度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CDSS评分与PCT、APTT呈正相关,再一次证实了PCT与凝血紊乱程度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DIC组IL-6高于非DIC组。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之一是患者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失调,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其中以IL-6升高最为显著[14]。IL-6作为一种功能广泛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在机体受到刺激后由单核巨噬细胞、B 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泌。炎性因子与凝血功能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脓毒症病程的2个重要的病理特征[15]。一方面重症感染时组织因子、活化X因子、FIB等可促进内皮细胞及粒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从而诱导 IL-6等产生,并激活体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另一方面,IL-6能够刺激形成新的血小板,增加血小板对凝血酶的活性以及加强血小板促凝血活性[16];能够激活凝血途径和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凝血因子产生,从而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紊乱[17]。为了从临床角度推导炎性因子确实参与凝血紊乱的发生,本研究将炎性因子与CDSS评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SS评分与IL-6、CRP、PCT呈正相关,且IL-6的相关性最强。但是在既往研究中,炎性因子与DIC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报道并不一致。Patel等[16]纳入10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DIC 26例。DIC组和非DIC组IL-6、IL-8、IL-10和TNF-α 4个因子中只有IL-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这四项指标与DIC评分存在相关性,其中以IL-6相关性最显著。Hoppensteadt等[17]报道一项涵盖17个国家的关于成人脓毒症凝血功能的多中心研究发现,相比无DIC患者,DIC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IL-6、IL-10。通过降低细胞因子水平能够下调内皮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从而减少与凝血酶的结合,最终降低对蛋白酶C的激活,抑制凝血过程的发生[18]。Walborn等[19]纳入50例患儿脓毒症患者,其中合并DIC 6例,DIC组与非DIC组细胞因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未发现细胞因子水平与DIC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DIC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IL-10是一种保护性因子,能够拮抗包括IL-6在内的促炎性因子作用[20],维持炎性反应和抗炎反应的平衡。IL-10能够抑制组织因子的生成,从而抑制血栓形成[21],因此IL-10的升高有利于延缓DIC的产生。研究发现,TNF-α同样能够提高组织因子的表达并促进凝血的发生[17]。但是本研究中DIC和非DIC组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际上,脓毒症患者TNF-α显著升高,但是持续时间短,很快降到正常,但IL-6升高持续较长时间。这也正是TNF-α在凝血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难以捕捉高TNF-α血症的原因[22]。

TEG反映的是凝血过程的动态变化,其主要参数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危重症评分越高,Angle角越小,MA值越小,CI值越小,纤溶亢进越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DIC组R值高于非DIC组,Angle角、MA值、CI值低于非DIC组,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INR、APTT与CDSS评分呈正相关,这说明儿童脓毒症的凝血功能紊乱与CDSS评分系统存在良好的相关性。TEG主要参数中R值与CDSS评分呈正相关,MA值与CDSS评分呈负相关。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加重,FIB消耗减少,骨髓抑制和消耗增加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相应MA值也显著减小,这点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24]。

综上所述,脓毒症患儿TEG、IL-6、PCT、CRP与DIC严重程度有关。但是临床上对凝血的评估是动态的,如果能在同一个体动态比较CDSS评分与各种指标的变化并进行严谨的统计学分析,则CDSS评分与各个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炎性脓毒症细胞因子
综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间的关系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清热解毒法干预脓毒症的临床观察*
肝癌患者细胞因子和Treg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清miR-206及miR-45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NT-proBNP 联合hs-cTnT 评估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价值分析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miRNA-155、miRNA-21和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