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良
【摘 要】 纵观近两年高考,试卷命题整体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着重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以近两年高考天津卷中的数列题型为例,提出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课程评价
1 2021年天津卷整体结构分析
试卷秉承“稳中有新,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难度结构上完整统一,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将知识、能力、素养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第1题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第2题充分必要条件,这两道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第3题考查图象辨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函数的基本性质,发现函数的变化趋势.
第4题统计中频率分布直方图,以大家熟悉的网络平台推送影视作品为选材,以实际生活为背景,需要学生能从具体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统计图表中发现关键信息,处理生活中的概率统计问题.第5题比较大小,借助指对函数图像及指对函数性质,题型稳定,变化不大.第6题球的接切问题,注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第7题为一道指对运算的题目.第8题为圆锥曲线的考查,双曲线与抛物线的结合.第9题是以函数零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函数的方法,强调从代数化简推导到几何作图,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化归思想,考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填空第10题和11题仍然是复数与二项式定理的考查,旨在考查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第12题是直线与圆的考查,注重几何与代数结合的考查,难度适中.第13题基本不等式的考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第14题作为概率与统计知识的考查.第15题是平面向量知识的考查,同样是采用了双空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解答题第16题是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考查学生的基础性应用.第17题立体几何知识的考查.第18题圆锥曲线椭圆解答题的考查,本题意在考查学生题目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计算能力,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第19题数列,第一问还是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量运算;第二问为数列求和問题;在第三问加大了难度,尤其是放缩方法的结合,求和时需要先放缩去除根号,才能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提高了数列题型的技巧性.第20题,作为试卷的最后一题,综合了函数与导数知识,既有对函数、导数基本知识方法的考查,又有对导数与不等式综合能力的考查.
2 夯实基础,注重解题规范
例如 2020年、2021年天津卷的数列题,我们要注重解题规范,首先获得基础分值.例如第一问:求an和bn的通项公式,属于对学生基本公式和基础能力的考查.
2020年19题 已知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a1=b1=1,a5=5a4-a3,b5=4b4-b3.
(Ⅰ)求an和bn的通项公式;
(Ⅱ)记an的前n项和为Sn,求证:SnSn+2<S2n+1n∈N*;
(Ⅲ)对任意的正整数n,
设cn=3an-2bnanan+2,n为奇数,an-1bn+1,n为偶数.
求数列cn的前2n项和.
思路分析 (Ⅰ)由题意分别求得数列的公差、公比,然后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到结果;
(Ⅱ)利用(Ⅰ)的结论首先求得数列an前n项和,然后利用作差法证明即可;
(Ⅲ)分类讨论n为奇数和偶数时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分别利用指数型裂项求和和错位相减求和计算∑nk=1c2k-1和∑nk=1c2k的值,据此进一步计算数列cn的前2n项和即可.
详解过程 (Ⅰ)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等比数列bn的公比为q.
由a1=1,a5=5a4-a3,可得d=1.
从而an的通项公式为an=n.
由b1=1,b5=4b4-b3,
又q≠0,可得q2-4q+4=0,解得q=2,
从而bn的通项公式为bn=2n-1.
(Ⅱ)证明:由(Ⅰ)可得Sn=n(n+1)2,
故SnSn+2=14n(n+1)(n+2)(n+3),S2n+1=14n+12n+22,
从而SnSn+2-S2n+1=-12(n+1)(n+2)<0,
所以SnSn+2<S2n+1.
(Ⅲ)当n为奇数时,cn=3an-2bnanan+2=(3n-2)2n-1n(n+2)=2n+1n+2-2n-1n,
当n为偶数时,cn=an-1bn+1=n-12n,
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
∑nk=1c2k-1=∑nk=122k2k+1-22k-22k-1=22n2n+1-1,
和∑nk=1c2k=∑nk=12k-14k=14+342+543+…+2n-34n-1+2n-14n ,①
由①得14∑nk=1c2k=142+343+544+…+2n-34n+2n-14n+1,②
由①②得34∑nk=1c2k=14+242+…+24n-2n-14n+1=241-14n1-14-14-2n-14n+1,
由于241-14n1-14-14-2n-14n+1=23-23×14n-14-2n-14n×14=512-6n+53×4n+1,
从而得:∑nk=1c2k=59-6n+59×4n.
因此,∑2nk=1ck=∑nk=1c2k-1+∑nk=1c2k=4n2n+1-6n+59×4n-49.
所以,数列cn的前2n项和为4n2n+1-6n+59×4n-49.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分组求和法,指数型裂项求和,错位相减求和等,属于中等题.
命题方向 这类试题在考查题型上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多为中档题,数列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
方法总结 高考命制综合题时,常将等差、等比数列结合在一起,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破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是首先寻找通项公式,利用性质之间的对偶与变式进行转化.
常见错误解法及教学建议
第1问常见错误解法:
错误解法1 在第一问中,出现计算错误.
错解 a5=5(a4-a3)
a1+4d=5(a1+3d-a1+2d),(此时的符号运算已经出现错误)
21d=1,所以d=121.
错误解法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记忆错误,很多学生把通项公式记成:bn=b1qn
从而,得到bn=2n的错解.
教学建议 注意基本公式的准确性.
第2问常见错误解法:
错误解法1 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错误
例如 错误公式1:Sn=na1+n(n+1)2d
錯误公式2:Sn=n(an-a1)2=n(n-1)2
错误解法2 证明方法随意、不规范,对于作差、作商、分析法,没有规范的书写格式.
错误解法3 把an的前n项和为Sn误当做bn前n项和计算,
即Sn=1-2n1-2=2n-1,
在此时的情况下,Sn+1=2n+1-1;
Sn+2=2n+2-1,
SnSn+2=(2n-1)(2n+2-1)=22n+2-2n+2-2n+1,
S2n+1=(2n+1-1)2=22n+2-2n+2+1.
利用作差等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建议 注意解题方法的规范性.
第3问常见错误解法:
错误解法1 当n为奇数时,裂项形式错误
高频错误方式有:
(1)3n-2·2n-1nn+2=(3n-2)·2n-2·(1n-1n+2);
(2)3n-2·2n-1nn+2=(2n+2n+2-2nn).
错误解法2 不清楚前2n项最后一个奇数项是哪一个.
2021年19题
已知{a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其前8项和为64.{bn}是公比大于0的等比数列,b1=4,b3-b2=48.
(Ⅰ)求an和bn的通项公式;
(Ⅱ)记cn=b2n+1bn,n∈N.
(i)证明cn2-c2n是等比数列;
(ii)证明∑nk=1akak+1ck2-c2k<22(n∈N).
详解过程
(Ⅰ)解:记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前n项和为Sn,由题意知d=2,S8=64,
代入公式Sn=na1+n(n-1)2d,解得a1=1,所以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
设等比数列bn的公比为q,由b1=4,b3-b2=48,可得q2-q=12,又q>0,
解得q=4,所以bn的通项公式为bn=4n.
(Ⅱ)(i)证明:由(Ⅰ)可得cn2=(b2n+1bn)2=(42n+14n)2=44n+142n+2×4n,
cn2-c2n=44n+142n+2×4n-(44n+142n)=2×4n,
因为对任意n∈N,有c2n+1-c2(n+1)cn2-c2n=2×4n+12×4n=4,所以cn2-c2n是等比数列.
(ii)证明:由(Ⅰ)和(Ⅱ)(i),有
akak+1ck2-c2k=(2k-1)(2k+1)2×4k=4k2-12×4k<4k22×4k=2·k2k,
则∑nk=1akak+1ck2-c2k<2∑nk=1k2k.
记Tn=∑nk=1k2k,即
Tn=12+222+323+…+n2n. (1)
由(1)得12Tn=122+223+…+n-12n+n2n+1. (2)
由(1)(2)得12Tn=12+122+123+…+12n-n2n+1=12(1-12n)1-12-n2n+1,从而得
Tn=2-n+22n<2.
所以,∑nk=1akak+1ck2-c2k<2Tn<22(n∈N).
3 拓展数学思维,应对题型变化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高考复习的过程,始终要坚持思维有逻辑,知识常梳理,赋予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体会高考题中的内在联系,促进“高考经验”的形成,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从容面对题型变化,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钱诣文.问题导向下的数学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届江苏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05):99-102.
[2]杜晓霞,王勇.当数学文化与解析几何相遇[J].求学,2021(37):43-44.
[3]谢雪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1(28):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