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的疗效、出血量及并发症影响分析

2022-07-23 03:34赵锦华刘耀刚
黑龙江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瘤体例数出血量

赵锦华,刘耀刚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病诊疗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上消化道间质瘤属于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之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会出现出血、腹痛、贫血等不良临床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随着超声技术的应用,多数患者疾病在早期即可被诊断,及时采取措施将患者间质瘤进行切除,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愈病情[1-2]。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病情发展,但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治疗时间较长。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方式已逐渐被推广于临床,且均可取得理想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ESD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28例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ESD治疗。16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4.50±4.00)岁;病程1.45~2.55年,平均病程(2.00±0.50)年。

纳入标准:对患者进行CT、胃镜、超声胃镜检查后,诊断结果符合上消化道间质瘤疾病标准[3-4];患者仅有1个病灶且间质瘤瘤体面积小于3.0 cm;与院方达成一致,已经签署知晓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肺部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有精神类疾病或者病史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ESD治疗: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CT、心电图等,提前告知患者手术风险,术前6 h,叮嘱患者禁食禁水。明确患者病灶位置之后,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超声内镜协助下,确定病灶具体位置,观察患者病变范围,采取ESD。手术过程中使用圈套器进行辅助,将圈套器放置在距离患者病灶边缘0.5 cm处后,使用电凝标记边缘位置,借助于胃镜对病变位置进行染色,将病灶边缘切开,在黏膜下基于靛胭脂进行注射,根据患者具体状况,给予适当的肾上腺素,以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逐层将患者周围的黏膜切开,使切口为环形形状,充分抬起患者病灶处,借助于圈套器,在黏膜下进行剥离操作,完全切除瘤体,以改善损害固有肌层情况,避免出现出血、穿孔等不良事件。术后,将切下的包括黏膜层的病变平展,放置在泡沫上,并进行固定,对其病变大小进行测量,使用甲醛液进行固定,之后送病理检查。对患者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给予止血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常规补液,对于术中穿孔患者,应给予适量抗生素。对患者出血、腹痛等症状进行观察,若术后24 h之内并未出现此类症状,则将胃肠减压管拔除,出院后,给予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连续8周。

1.3 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后总有效率,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围术期生理应激指标。临床指标: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吞咽困难发生率。免疫功能判定标准: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CD3+、CD4+、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计算CD4+/CD8+值。生理应激指标检测方法: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5 d,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转速持续离心处理10 min,选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血清中皮质醇(Cor)水平等生理应激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治愈,患者瘤体完全被切除,出血、腹痛、贫血等不良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出血、腹痛、贫血等不良临床症状显著得到改善。有效,出血、腹痛、贫血等不良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但仍存在。无效,出血、腹痛、贫血等不良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6]。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中情况

手术过程中,28例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其中8例位于胃窦、6例位于胃底、8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食管、2例位于贲门。患者病变大小处于0.9~3.0 cm之间,平均病变大小(1.95±0.05)cm。沿外包膜对瘤体进行完整切除,对切除的组织进行观察,并未见明显的瘤体破裂。28例患者中,16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手术过程中,患者创面出血量在100 mL以下,手术时间在30~100 min以内,所有手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00%。见表1。

表1 患者术中情况(±s)

表1 患者术中情况(±s)

病灶位置 例数(例)胃窦胃底胃体食管贲门合计868422 8病变大小(cm)1.95±0.15 1.00±0.22 1.20±0.16 1.35±0.45 1.99±0.45 1.95±0.05平均出血量(mL)90.56±5.26 88.24±5.30 89.50±5.16 90.00±1.12 90.55±1.06 92.18±1.00平均手术时间(min)56.50±12.13 54.28±15.20 58.00±13.30 57.57±13.00 58.05±15.56 56.50±13.00

2.2 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与住院时间

28例患者中,手术后治愈1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患者住院时间最短6 d、最长12 d,平均住院时间(9.00±3.00)d。手术后5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未见有疾病复发患者。

2.3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8例患者中,发生出血并发症患者3例、穿孔患者2例、吞吐困难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经针对性干预后,患者并发症均消失。

2.4 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围术期生理应激指标情况

术前,患者CD3+水平为(60.31±6.42)%、CD4+水平为(40.56±5.12)%、CD8+水平为(30.44±3.40)%、CD4+/CD8+为(1.35±0.31),Cor为(181.21±11.56)ng/L、NE为(316.21±30.12) g/L。术 后 第5 d,患 者CD3+水 平 为(57.28±6.38)%、CD4+水平为(37.96±6.15)%、CD8+水平为(31.44±3.55)%、CD4+/CD8+为(1.27±0.28),Cor为(185.22±7.55)ng/L、NE为(323.20±24.16)g/L。术前、术后患者的各指标对比t值分别为1.771、1.719、1.076、1.013、1.537、0.958,P值分别为0.082、0.091、0.286、0.315、0.130、0.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间质瘤主要发生于患者黏膜层下组织,主要起源于黏膜肌层、固有基层、黏膜下层等,是消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疾病特征为上消化道表面被黏膜上皮所覆盖,导致出现隆起型病变,大部分患者均为良性,但此种疾病具有恶性病变的潜在可能,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7]。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内镜技术被临床推广应用,通过内镜的有效诊断,大部分患者间质瘤病灶在较小时便可被发现,从而可及时采取手术进行切除,消除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的隐患[8]。临床常用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传统开腹手术等,但传统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并且间质瘤瘤体常无特异性,位置较深,无法较为准确地对病灶具体位置、病变进行定位[9]。ESD使用超声内镜进行辅助,可对病变起源层次、病灶大小、基本组织学性质进行确定,有助于手术顺利、高效进行[10-11]。

郑斯杰等[12]报道指出,25例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ESD手术时间为30~98 min,创面出血量均<100 mL,手术成功率100%。本文研究数据与郑斯杰等学者研究具有一致性。数据提示,ESD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效果显著,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ESD安全、有效。分析其原因在于:手术过程中将圈套器放置在距离患者病灶边缘0.5 cm处,之后使用电凝标记边缘位置,借助于胃镜,对病变位置进行染色,可进一步明确患者病变位置。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手术视野较清晰,操作安全,可更准确地将患者瘤体病灶完全切除,效果更佳。逐层将患者周围的黏膜切开,使切口为环形形状,充分抬起患者病灶处,借助于圈套器,于黏膜下进行剥离操作,完全切除瘤体,以改善损害固有肌层情况,避免出现出血、穿孔等不良事件,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数据表明,经针对性干预后,患者并发症均消失。ESD安全、有效,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恢复较快,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此外,研究还发现,与术前比较,术后第5 d,患者的CD3+、CD4+、CD8+、CD4+/CD8+、Cor、NE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CD3+、CD4+、CD8+、CD4+/CD8+为评估患者免疫功能的有效指标,数据提示ESD手术方式可有效缓解手术对间质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应激反应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若大量NE等物质释放,入血后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周进行刺激,患者Cor水平明显增高,促使患者心肌收缩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手术风险。数据提示,ESD手术并不会促使患者机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其原因主要是,于内镜下进行手术可更加直观显示患者病灶位置、形态及大小,有利于医师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更加精准,可将其对腹腔脏器的损伤,维持腹腔正常结构与功能,减轻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应用ESD手术治疗可显著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所选取样本数量较少,样本研究时间短,关于ESD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的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瘤体例数出血量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母牛吊球病切除手术治疗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孕晚期经会阴超声评价宫颈各参数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