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史学前沿成果 助力复习备考

2022-07-22 03:26重庆张宗立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史观社会转型史学

重庆 张宗立

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效率、提升学生应考素养是高三师生的共同愿景和永恒目标。笔者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指导中,围绕引入史学前沿成果助力复习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效果理想。现试作简要总结,以期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指正。

一、史学前沿及其主要特征

吴琦教授在《论高校历史学科史学前沿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史学前沿指史学研究中代表史学发展趋势,引领史学的发展方向,累积史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新观点、新视角等的学术领域,是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学术力量。”它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史学前沿在整个历史学领域具有学术和引领意义;史学前沿不断地拓展学术研究领域;史学前沿始终追求研究方法、视角乃至范式的创新;史学前沿与国际学术的相关研究构成对话,成为学术互动最为频繁和有效的领域。

二、引入史学前沿成果,助力复习备考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设计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主要依据之一是“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要求历史教科书“应尽可能体现时代性,适当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应将史学前沿成果纳入历史课程。马敏在评价部编版教材时讲道,“在内容选择上,既要及时体现我国历史学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又要尊重教材沉淀学术共识的特点,着重介绍那些比较成熟和取得公认的学术成果。”高考对历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高考历史命题立足于选拔人才的目标,提出“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目前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引入教材中没有的史学新观点,纠正教材中片面或滞后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历史视角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对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意义重大。中学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更不是历史著作,是“定论”或是得到史学界广泛认可的成果,是学生复习备考、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资源,但受种种因素制约,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观点相对滞后于历史学术最新研究进展,也使多数高中师生不够了解史学前沿成果。

三、引入史学前沿成果,助力复习备考尝试

1.吸收史学前沿成果,激发复习热情

高考历史复习侧重于引领学生落实必备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提升应考技巧,若能适时吸收史学前沿成果,则可让学生一直保持着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史学阵地的前沿。

如复习“隋唐至五代十国”内容时,笔者将阎步克教授编著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中的有关论述介绍给学生:中国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的,有波峰,有波谷;有常态,有变态。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即波峰;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即波谷。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变态”会回归“常态”的中轴线,继续前行。隋唐盛世中隐含着危机,五代十国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学生了解这些后,兴趣陡增,复习热情得到激发。

2.运用史学前沿成果,助推概念阐释

历史概念是历史思维的细胞,是培养历史智慧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离开了准确的历史概念很难得出准确的历史解释,进而会影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由于语言底蕴、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阅历的制约,中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甚至张冠李戴。若能巧妙地将史学前沿成果运用到复习过程中,则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的阐释。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知识点,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明确叙述为:明朝中叶之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多数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标志等停留在简单的史实识记层面,对雇佣劳动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对此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1)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其出现有三个必备条件:①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是自由的雇佣劳动者;②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生产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产品;③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同时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而能够生产大量的产品。

(2)引导学生全面梳理、夯实基础。师生共同研读《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析》《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英国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对比为例》《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关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探讨》等史学文章,进一步了解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可得出表1 内容;

表1 中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

(3)师生一道提炼总结——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过程,是一种过渡形式,与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有区别的。虽然雇佣劳动是从奴隶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但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标志的雇佣关系必须是受雇佣者具有基本人身自由,又必须是受雇于资本,并且在同一资本下有一定数量的雇佣者。

3.引入史学前沿成果,培养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一种不同平常的独立思维,是对原有事物的一种再思考,它包括质疑与批判、求同与包容。批判思维与求真精神、贯通意识一道构成史学品格,是高阶思维,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离不开批判思维。高考在改进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方面起到了导向作用。中学历史教科书因受篇幅、学时等限制,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很难得到详细的论述,这导致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解释出现片面性,高中学生普遍欠缺甚至缺失批判思维,这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适时引入适量的史学前沿成果,便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如关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很多教辅资料通过选用、解读鲁迅《呐喊》自序中的“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这段文字,从而得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两种极端态度”的结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即“全盘性的反传统”。对此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在这个过程中,贬抑皇权者代有人出,正面非孔者绝少;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人认为《新青年》是一味反传统,其实是不成立的。有人认为《新青年》是反儒学,同样也是不成立的。客观而言,《新青年》既不是全盘反传统,也不是一味反儒学,仅仅只是反儒教,即反对儒学宗教化。即使认为其反儒学,也并不等于反传统。因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与主流,无可否认,但是,儒学既不是中国文化的惟一,更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只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成熟的一种形态。儒学占有重要地位,但也不完全是纯粹儒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青年》所反对的只是正统儒学,并不是中国文化。

——马克锋《〈新青年〉批评与反思儒学的几个维度》

师生通过仔细研读后,得出在正视历史复杂性、尊重历史现实前提下,新文化运动并非“全盘性的反传统”。理由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非其全部;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时并没有抹杀其历史价值;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与传统文化是“形离而神合”的关系;新文化运动反孔话语的激烈是一种策略。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研读、判断、分析和论证,对相关史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由于个人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地位、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差异,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会得出各种各样,甚至截然相左的结论”“即使同一史观的历史学家,也会因时代不同、条件不同,写出内容不同的历史作品”,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批判思维品格。

4.嵌入史观新成果,拓展思维空间

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工具,是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基本立场、态度和方法,是历史学的灵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熟练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尤其是与政治学科密切联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清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经济、组织生活的反映,思想文化成果对社会的发展有或大或小的反作用,明确唯物史观居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首,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以它为统领。《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了解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历史需要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以一种新的视阈、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简要评价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新史观逐渐流行起来,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历史试题命制中有一定影响。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知晓各种新史观名称、掌握其要义:文明史观注重从文明演进的角度阐释历史发展进程;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一个整体、动态的发展过程;近现代化史观强调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社会史观着重研究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事件;生态化史观强调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来推动社会演进。适当嵌入新史观能引导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历史,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学生的认识将会更客观,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大有裨益。复习辛亥革命的影响时笔者采用表2,向学生全面、立体地讲解。

表2 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影响

5.引用史学前沿成果切合社会热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的落脚点不仅要关注“昨天”,更应该关注“今天”。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历史教育的一项目标。热点即高考试题经常或某年可能涉及的主题,它一直以来就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高考命题就是在专题和热点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众所周知,高考历史命题与热点问题的结合往往是隐性的,故复习备考时可通过适当引用适切的史学前沿成果来切合诸如社会转型等社会热点,凸显历史学科资政功能。

如复习中国历史重要社会转型期之一的明清时期(1840 年鸦片战争前)时,笔者采用以下方式:①引导学生梳理基本知识、凝练各领域本质属性、概括阶段特征;②引用周文彰、宋歌合著发表的《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哲学的思考》学术论文把社会转型的含义介绍给学生。“社会转型的广义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在社会形态上的根本改变,代表着社会形态完成了重大而明显的更迭,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转型的狭义概念是指在社会形态不变的前提下,社会系统呈现出全面性的急剧变化,社会体制出现了结构性的重要调整,社会内容发生了整体性的深刻变迁。”并明确指出社会转型包括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广义的社会转型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一种量的变化;③引导学生概括出明清时期转型的主要表现: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④通过材料、高考真题等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有利和阻碍因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出现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阶级关系——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社会观念——原有规制、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主要包括:缺乏制度、政策以及法律保障;缺乏物质基础和必要的市场动力;缺乏充分的思想基础;缺乏相应的科技条件等。

教师适时地引入史学前沿成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助力学生阐释历史概念,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收获理想的复习效果!

猜你喜欢
史观社会转型史学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