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马建华
2020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教育评价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教育评价的导向问题。对比2021 年全国甲卷及2020 年全国卷Ⅲ高考试题,都是基于新情境、新史料、新问题而展开的设计,充满着历史情境,体现出教育评价正悄然发生变革的信息。同时,高考命题人在命题时对于教材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体现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特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1 年高考命题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中指出:“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强考教衔接。”2021 年全国甲卷的命题形式更加多样化、多学科融合化、问题设置层次化,更加强调对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和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试题增强开放性,全方位实现了人才选拔的要求。
2021 年全国甲卷及2020 年全国卷Ⅲ高考试题在试题的命制上,涉及百家争鸣、汉代监察体系、宋代理学、科举制、太平天国运动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民族工业的困境、改革开放的尝试、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巴黎公社政权性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等内容,围绕着课本主干知识,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此外,2020 年全国卷Ⅲ和2021 年全国甲卷考查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关的表述(如表1)。
表1 2020 年全国卷Ⅲ和2021 年全国甲卷考查知识点的教材相关表述
面对教育变革的趋势,命题特点不断发生着变化,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将历史情境归于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变的是知识的考查方式,不变的是形成的能力,注重对史料的解读与理解,以此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评价,检测学生对于信息的提取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试题变革倒逼教学模式的改进,应当基于史料,探究核心问题、重点问题。重视课本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挖掘深层次教学,而不仅止于基础知识的挖掘。
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24 题,题干列举老子和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不同见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是面对乱世的一种退避态度。孔子的仁礼德治,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他以复礼为旗帜,希望重塑西周礼乐文明。二者身处乱世,提出了各自的救国主张,虽然是百家争鸣,目的却都是为了治世。教学复习时,教师可以利用高考题所传达的历史信息,从高考题中归纳教学主题:春秋战国的乱世背景下,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是救世之路,各家学派开出诸多“药方”,形成了一副共同的“药”——爱。儒家爱亲族,重人伦次序;墨家爱天下,讲普世价值;道家爱个人,追个人权利;法家爱君主,谋国家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思考如何将其在考试中落实。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6 个方面。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高考题是一个导向,指引着师生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内化的方式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21 年全国甲卷中,选择题以“反映”“意在”“由此可知”“由于”“说明”等限定词进行设问,增强了选择题的开放程度,需要学生结合情境材料进行分析,注重对于史料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充分体现了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三个操作层面的核心素养能力。
非选择题中,第41 题考查新中国外贸发展,充分考虑中西对比,以唯物史观做指导,以时空观念建构时代特征,第三问以评价收尾,考查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组织能力,突出历史解释核心素养。42 题考查卫所分布特点及其理由,以一种新颖的历史和地理学科联动的方式考查明末的时代背景,创设了包含政治、经济、边防等多重要素在内的复杂情境,需要学生结合地图,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作答,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整套试卷中,均贯穿着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如第25 题考查国家治理层面的监察体制,第26 题反向考查对科举发展的教育反思,第41 题考查中美贸易的现实回扣,选修题考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讲话内容,对于科技兴国进行展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高考考查的核心素养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将社会现实的材料和观点与教材之间进行整合,指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内部的逻辑关联,让历史教学不止于教学,而是思索人的使命与价值的历史现场。
教育部考试中心2021 年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要求,“把握百年党史与试题素材的融合度,用好党史‘教科书’,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纵横剖面,科学选取素材,展现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2021 年全国甲卷第29、31、41、47 题都直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这一时政热点。第33 题考查巴黎公社政权性质,第34 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都从侧面与党史进行接轨,充分回应了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学史明理,汲取思想养分。学史增信,筑牢信仰根基。学史力行,砥砺奋斗才干。
高考命题体现着时代主题,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对社会现实进行充分的关注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收集社会热点,形成主题化的历史结构,如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历史历程做纵向联系,主题设置为“谁能救中国”。再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如为什么农民、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以自己的方式救中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中国共产党如何自救,又如何救中国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史料进行层层探究。随着更多地区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结合社会现实的热点,综合性主题设计将会有助于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2021 年全国甲卷高考命题史料来源丰富,运用形式多元(见表2)。往年的史料选择中还有漫画、族谱、回忆录、人物言论、回忆录等内容,史料大多来源于历史教材之外,但内容与教材相关联,知识点回归于教材之中。因此,史料是以教材为中心,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发展和深化,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拓展视野,收集与课本相关的史料,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通过小论文题型进行多角度阐述练习与分析,以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表2 2021 年全国甲卷史料出处及其类型统计表
试题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切入点,因此师生在备考阶段需要整合知识,将一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多方面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主线线索,进行中西方对比,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结合,以此弥补知识缺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要利用《中外历史纲要》进行备考,结合每个专题的核心素养目标,综合性地进行知识点的取舍。按照高考命题的模式特点进行梳理,如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特点、意义、影响进行整合提升,对于事件的过程性文字进行适当取舍。对于横向的各个小切口与教材连接,补充相应的史料,做到突出重点难点。
近些年,高考试题当中出现很多核心概念,也涉及一些周边概念,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历史概念进行详细梳理,同时对于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进行历史概念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指导,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经历一定的过程,并逐步充实和完善,最终发展到历史概念体系和历史理论概念。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去探讨,利用故事概念教学、概念情境教学、概念动画教学、概念生活化教学、概念小组讨论式教学等方法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高考试题的价值不止在于选拔人才,对于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而言,试题应当发挥方向性的作用,指导师生立足现实,适时调整备考措施。教师只有勤在课前,导在课堂,忙在课后,立足于学生的情况,关注命题趋势,才能更加充分有效完成高质量地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