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存在文本理解碎片化、知识学习浅层化、思维培养虚空化的现象。基于教学实践研究,本文提出通过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乱象,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通过实施深度研读语篇、精心设计问题链、巧妙设计思维导图等教学策略,达到阅读课的深度教学,有效实现英语学科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姚健,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深度阅读指以某种方式解读和品味文本、实现自我意义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阅读。目前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侧重词汇、语法、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文本解读;还有些教师虽重视阅读教学,但是仅设计浅层化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对文章承载的文化、思维等要素得不到充分理解和运用。阅读教学策略的缺失,让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等符号意义的堆积上。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深度阅读教学策略,以期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深度研读语篇是保障深度阅读教学的前提
基于语篇的整体性,一个语篇主要涉及主题、内容、作者、文体、语言五个角度。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背景下,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彼此关联的阅读活动,辅助学生理解语篇,丰富视野,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语篇的研读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1.整体感知。留足学生默读时间,全面获取文本信息,把握篇章结构,理解语篇的主题、实现与文本的对话;2.深层领悟。深入的阅读感悟方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开启阅读之旅,读懂作者通过作品想传达的思想并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体验式学习,实现与作者的对话;3.仔细品味。感知赏析文体特征、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仔细品读,进而模仿学习,重构再造,让阅读转换迁移到说、写等输出方式,实现对文本的内化。
【案例1】
以下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三单元阅读语篇“Living Legends”来阐述如何从三个层次着手进行语篇研读。
就研读语篇的第一层次而言,本文阅读板块所属的活动主题是“选择你最喜欢的运动员”,属于单元主题“运动和健康”中的运动部分。这是一篇杂志文章,介绍了两位卓越的体育人物郎平和乔丹。本文创设的语境是杂志社评举“体育界的活传奇”,先介绍郎平作为运动员、教练、个人分别取得的成就,特别举例说明郎平身为教练面对团队处于崩溃状况时如何迎难而上。接着介绍“飞人”乔丹令人叹服的球技、独一无二的精神力量和生活中投身公益的三个方面。
就研读语篇的第二层次而言,本文明线是两位运动员的成就、经历的困难;暗线则是其身上展示的运动员品质和体育精神。郎平身上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直面困难的信念,而乔丹身上体现了他比赛时沉着镇静,比赛后不怕失败,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作者希望读者能概括体育界活传奇的评举标准,从这两位体育界领军人物身上领会和体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感悟运动精神和运动员强大的精神力量。
就研读语篇的第三层次来讲,本文是典型的杂志文章,语篇结构清楚明了,语言简练易懂,運用排比的手法描述郎平的成就;运用举例法论证郎平身为教练的突出成就;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形容乔丹弹跳高超的球技;引用乔丹说过的话突出其不畏失败的品质;采用押头韵标题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问题链是深度阅读教学的保障
教师不论是采用任务还是活动的方式展现一堂阅读课,其本质就是阅读问题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关注单一阅读问题的设计,还要关注阅读问题是如何排列组合的,即关注问题链设计。
目前阅读课堂的问题设置普遍存在浅层化、碎片化的现象。问题链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搭建了对文本理解的支架、路径,让深度阅读成为可能,让思维的培养有径可循,有迹可踪,让深度阅读真正发生。问题链设计应具备导向性、层次性、整体性。导向性,指为阅读打开切入点,指点阅读思维方向,让学生从阅读的迷雾中找到路径和前行的方向,克服学生阅读的恐惧感,优化阅读效率,阅读问题的设计应具备导向性,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层次性,阅读的过程循序渐进,有梯度,具备层次性;整体性,对文本碎片化理解无法实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更无从实现深度阅读,问题的设置必须具备整体性,促进学生全面深入解读文本。
【案例2】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A Day in the Clouds”时,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运用预测学习策略获取语篇主要内容,可以分层次设计以下问题:
Q1: What is the text abou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Q2: What does “in the clouds” in the title refer to?
Q3: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Q1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藏羚羊,Q2引导学生从标题关键词出发联想作者所在的是高海拔地区,从而自然而然概括出Q3的语篇主要内容,即作者到高原观察藏羚羊一天的经历。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引导学生运用图片和题目关键词预测语篇主要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浅层次理解语篇主要内容后,为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该语篇文体特征和语篇结构,把握语篇的主线,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
Q4: What's the type of the text?
Q5: What can be mentioned in such tyle of texts?
Q6: How can the text be divided? What is the evidence?
Q7: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by using less than 5 words?
考虑到直接让学生回答Q6划分段落层次,理解语篇结构存在难度,因此引导学生先关注文体特征回答Q4,再回答Q5思考同文体类型的语篇通常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本文是一篇旅行日志体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作者一天中发生的事。通常此类文章会包括作者的旅行所见、所闻、所感。本文的主线就是作者一天在高原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Q4、Q5搭建的思维脚手架,学生能顺理成章地回答Q6。因此本文段落层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至第二段,描述作者所见内容;第二部分从第三至第六段,描述作者所闻内容;第三部分是第七段,描述作者所思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循例论证,通过找到言语证据来论证段落划分。第一段的“make out”和第二段的“watch them moving slowly”说明前两段是作者所见;第七段的“think about”说明是作者所思;结合第三段的关键词“he says”,说明剩余的中间四段是作者听闻扎西介绍。Q7让学生用少于5个词概括,可以得出第一部分是“What the author sees”,第二部分是“What the author hears”,第三部分是“How the author thinks”。通过指导学生使用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体现了对学生梳理、概括、整合信息的思维能力训练。
为帮助学生挖掘语篇主题意义,发展高阶思维品质,实现深度阅读,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Q8: Why were the 1980s and 1990s bad times for Tibetan antelopes?
Q9: How were the Tibetan antelopes protected?
Q10: What were the results after protecting the antelopes?
Q11: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e text?
Q12: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view that we must change our way of life? Why (not)?
Q13: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change?
本文所属的活动主题是“學习保护濒危动物”,从属于的单元主题“野生动物保护”。 在本文第二部分围绕活动主题核心词“保护濒危动物(藏羚羊)”,主要涉及了保护藏羚羊的原因、措施、成效等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语篇主题意义,推断作者写作意图,评价作者观点,设计了逐步推进的问题链。Q8至Q10引导学生分别阐释保护藏羚羊的历史原因、保护措施和保护成效。学生具备一定语篇信息储备后,引导学生回答 Q11来分析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语篇主题。再引导学生回答 Q12,针对作者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并给出理由。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回答Q13,联想生成观点。
三、巧妙设计思维导图是实施深度阅读教学的关键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来组织阐释知识的工具,既是对知识的内化理解,又利用图像式辅助表达思想。高中英语阅读课上,考虑不同的语篇特点可以画出鱼骨图、树形图、时间轴图等不同思维导图,即使是同一语篇学生也可发挥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画出不同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具体可应用在读前、读中或读后环节。读前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激活学生话题相关知识,形成话题的思维导图。读中环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构建可视化的信息结构图,内化语篇的主题意义、主要内容、文体特征和语篇结构等,促进深度阅读,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中心内容和结构,促进学生对篇章结构的理解,提高阅读效率。读后环节,让学生先绘制思维导图,再进行仿写、概要写作、读后续写等读后活动。通过搭建思维脚手架,框定读后活动的核心词,量化读后活动评价内容,提高读后活动的有效性。
【案例3】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这个语篇为例,读前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震相关的词汇或短语。教师提前展示图1的思维导图,搭建思考支架辅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快速激活有关地震造成的损坏、震后救援、人们心情等词汇短语,为后续语篇解读做铺垫。
读中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问题链内容,先指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用单词概括每部分大意,并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级。然后再阅读分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关键词概括,画出思维导读的第二层级。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反映的是这篇文章的明线,即震前、震中、震后的情形。教师需再引导学生推断本文的暗线,即每部分人们心情的变化,最后在思维导图上标出,形成的思维导图,如图2。
即使教师在读前或读中环节未使用思维导图,在读后环节依然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以本课为例,教师在读后环节设计了语篇概要写作的任务。在学生动笔写之前,先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涵盖主要内容的核心词,如图2,再进行概要写作。这不仅为读后活动搭建了思维支架,还为后续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内容提供了量化指标。
通过语篇深度研读让阅读教学不停于浅层,通过问题链设计让阅读过程不止于表面,通过思维导图应用让阅读效果不限于表层。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并充分发挥深度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36-41.
[2]成尚荣.让思维的收获犹如颗粒饱满的麦穗[J].基础教育课程,2018(13):1.
[3]黄远振.词义概念与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9):86-90.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唐明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9):38-42.
[6]杨平平.英语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1):60-62.
[7]张秋会,王蔷.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1):11-16.
[8]张献臣.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