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媚
【摘要】课堂教学当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是教师在探究课堂优化方案时的有效切入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背景、调整语言,既要做到内容丰富,又要使其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引导式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以及游戏互动等角度进行探究,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教学优化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在长期的练习中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学会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各类问题.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很少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等.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教师应当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去探究优化数学课堂的方案,如积极探究课堂互动环节的有效开展方式.
一、导入中激发兴趣,为互动打好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自制力不足,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仍停留在课下时的放松状态,不能及时将思维转换到课堂.当教室内出现一些其他事物或周围的学生做一些小动作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与课程无关的事物吸引,导致其课堂学习的效率下降.为了尽量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许多教师注意到互动环节的作用.笔者认为,为了在课堂之初就让学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探究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方案,借助导入环节中的互动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有“升和毫升”这样一单元内容,教师如果忽略了导入环节,直接进入“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的含义的教学,学生因为不能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而逐渐感到乏味,不愿意积极配合教师,互动环节的开展效率就会十分低下.在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互动融入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森林的照片,并向学生介绍:“同学们!今天小动物邀请大家去森林里解决一场纠纷!纠纷的产生原因是小猪和小兔在比谁的酒量大.”看到照片并听到教师的描述后,学生纷纷被PPT和教师吸引.这时,教师可以继续介绍:“小猪喝了2杯酒,小兔喝了5杯酒.小兔觉得自己喝得比小猪多,所以自己酒量大;小猪则认为自己的杯子比小兔的大,所以自己酒量大.你要怎么解决这个纠纷呢?”这样的纠纷也让学生感到十分好奇,要如何判定谁喝的酒比较多呢?教师在学生求知欲得到激发的这一时间段引入本课的主题“升和毫升”,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的互动过程使学生对“升和毫升”产生了较强的求知欲,也使學生在课堂之初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上.
完善化的导入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思维集中于课堂学习,且能够推动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不能只顾着引入主要的学习内容,而要合理利用导入环节,帮助学生进行过渡,使学生迅速回进入学习状态.
二、情境中增添乐趣,吸引学生参与互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情境教学法被证实是一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的先进教学方法.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时,教师同样可以从情境教学法入手,将其与互动环节结合起来,为学生打造更丰富的课堂.情境教学法能够增添数学课的乐趣,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更能集中注意力,也能结合情境理解知识,产生求知的欲望.在优化课堂互动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融合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公平的规则”与“不公平的规则”两个概念内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境展开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完成一场小比赛,获胜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而后,教师展示6张卡纸,3张红色、1张白色、2张绿色,再将卡纸折叠,放入不透明的纸箱内.教师介绍比赛规则:“可以有两个同学参加比赛,但两个同学获胜的条件不一样.一号同学摸到红色卡纸便胜利,二号同学摸到白色卡纸就胜利.参赛选手各有一次摸的机会.”这样的规则让学生纷纷表示这并不公平,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原因,学生会发现因为红色卡纸的数量比白色卡纸要多,导致一号学生比二号学生获胜的可能性大.这便说明学生已经大概了解了可能性的概念,教师可以在这一情境中继续与学生进行互动,请学生想一想公平的比赛规则.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予一些提示与帮助,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探究中把握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从而拓展数学思维.
情境的设立有助于学生更加集中和积极地参与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在教学中增设符合学生兴趣特点的情境增加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提升课堂的互动效果.
三、开展生活化教学,互动中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教学的一大目标.但当下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力的缺乏.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环节时,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与意义,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外,生活化教学融入互动环节还能起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作用.许多小学阶段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对考试.这样的心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难体验到快乐,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展开与学生的互动环节.首先,教师可以将计算器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购物”相结合.在购物结算的时候,收银员借助扫描器具及电脑计算商品的总价,这样一来,无论顾客购买了多少件商品,收银员都能迅速、准确地得到总价.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工具,在结算商品时是不是会十分麻烦?”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如果没了计算工具,购物结算时的队伍会越来越长,购物体验就会下降,从而理解了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意义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购物这一生活化的场景带领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在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相关因素的帮助下认识数学学科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元素有着难以斩断的联系,教师要利用生活元素的导入,使学生在熟悉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注重问题的引导,降低学生互动难度
由于学科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为不足,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遇到不能理解新知识、难知识的情况.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做题过程中正确解出答案,教师采用的策略往往是“灌输式教学”,即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算理等内容,而是将公式或定理直接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在记忆与背诵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变得机械而刻板,不能体现学科教学的真正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的思考与探究,导致数学思维、数学应用力都不足.对于强调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当下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十分不可取的.那么,教师该如何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深奥而又重要的知识呢?教师可以借助引导式问题的方式开展互动环节,将难度较高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彼此关联的小问题.而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这些小问题来发现大问题的答案,从而理解知识.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引导式问题来开展互动环节,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融入其中.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你会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当学生回忆起长方形的特点及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再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图形的面积要怎么计算?可不可以试着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一问题抛出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或请学生与同伴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挑选部分学生上台阐述或者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说出自己思考或者和同学讨论后的答案.如一个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与老师刚刚所说的长方形很像,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来进行推导,将平行四边形补齐成长方形后,再减去补齐后多出来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假设平行四边形的上、下边为a,补齐后长方形的长为a+c,宽为d,则平行四边形面积=(a+c)×d-12×c×d×2=(a+c-c)×d=a×d,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是底边边长×高.”学生的推导过程可以证明学生基本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先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展示将平行四边形转换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前期的思考与后期的教师演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巧用问题进行引导,学生多多自主讨论探究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模式,再配合使用多媒体、数形结合等,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互动.
五、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开展多样互动
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独立的思考与探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亦是十分重要的.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在共同围绕某一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时,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學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探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也可以从生生互动的角度入手探究优化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互动平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几个探究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时间.如通过学习,你能说一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吗?我们应该如何区分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有哪些基本性质?如何将分数转换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另一个分数呢?等等,在主要需要讨论的问题设置完成后,教师便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任务不同的探究小组,让学生分别探究出自己需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在各组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教师可以让组长在纸上写上自己组的答案,然后让各组学生对其他组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所有问题都探究完成后,教师再让各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比对是自己的答案正确还是其他小组的答案正确.在与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究,使自己所学习到的分数的有关知识得到巩固,也使自己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产生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带动整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欢快的氛围中实现学习的互补和互相督促.因此,教师可以多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六、组织数学游戏活动,改善学习互动观念
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较为活泼,要想提升其对课堂互动的参与积极性,教师需要从根源入手,提升互动内容与学生的匹配性,让学生对互动内容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数学游戏便是提升互动内容趣味性和适配性的一大措施,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适当组织数学游戏活动,利用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在根本上改善学生对学习互动的不当观念,剔除其畏惧互动的心理.但教师在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时不能随意设置游戏,要思考游戏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是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兴趣需求,是否具备一定的互动性和氛围感.教师唯有考虑清楚以上问题,才能呈现适合的游戏活动课堂.
以小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中“和和积的奇偶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内容较为复杂和烦琐,学生也很容易出现判断错误,从而出现厌倦参与课堂互动的情绪.此时,教师可以开展与之相关的游戏活动,如学生普遍喜爱且具有氛围烘托作用的“数字炸弹”游戏,规则为教师先指明炸弹与某个“和”或“积”的奇偶性一致,让学生在1~100中挑挑选数字,命中炸弹的人需要说出教师准备的“和和积的奇偶性”的判断题,答对则免罚,答错则需要将事先吹好的气球弄爆.首先,教师制订炸弹为“46”,并告知学生炸弹的奇偶性与“1+3+5+…+99”的奇偶性一致.而后,学生开始依次回答,“13”“26”“63”“69”等,似乎大多数学生都因为奇数多而判断炸弹是奇数,在有人回答出炸弹后,教师便可以向学生解释:“虽然奇数居多,但首尾相加是偶数,且该式子可以组成25个首尾相加的形式,25是奇数,首尾相加的得数都是100,为偶数,奇数×偶数,得到的数还是偶数,所以炸弹应该是偶数.”在游戏活动的驱动下,原先互动意识薄弱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
数学游戏活动能让学生更加兴奋,也能增加学生的互动频率,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学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使课堂互动环节更有效率,教师应当具备多角度思考与探究的意识,注意从实际教学出发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探寻优化方案.互动环节融入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专注课堂.教师可以将互动与情境结合,情境中互动可以提升课堂乐趣;可以结合生活元素进行教学,互动中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态度;可以从引导式问题出发,借此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可以从小组合作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芳.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师生交往互动[J].天津教育,2021(4):150-151.
[2]胡诗雨.基于课堂互动优化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1(8):71-72.
[3]曹亚平.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2021(3):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