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君
摘 要: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一种学习活动方案,在此方案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等各方面都进行规划,以此指导学生完成自主高效学习过程。与此同时,导学案也需要具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功能,以此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前言
新课改日渐普及的当今时代中,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也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学案更是学生学习途中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道路保驾护航。因此有效利用导学案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全体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原则
(一)导学案需要具象化
数学是一门内容相对抽象的学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因而难以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具象化理解。在此情况下,导学案则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把握其具象化原则,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导学案中得以更为具体地展现出来[1]。
例如针对七年级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的教学,教师即可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在导学案中设计更为具象化的内容。此环节的导学案不必拘泥于书面材料,而是可以适当引入其他教学手段,如适当印刷手工材料,与导学案同时发放给学生,鼓励其自己动手对轴对称与旋转等过程形象化地进行展示,从而在实践中对这一图形变化过程一目了然。在对图形变化熟悉后,后续教学过程则更为容易,无形中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需要科学化
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需要把握其科学性。导学案不是仅仅对教材进行简单筛选与总结,而是需要合理分配学习环节,并在不同环节中以学生认知特点为依据,为其设计符合特点的问题与案例。例如在预习环节中,教师可设计与上一章节内容衔接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承上启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选取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从中提取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并不完全是为了应付中考,更重要的是应当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能够通过学习而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目标。对数学这一学科而言,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缜密的逻辑思维,并将此思维有效应用于生活。在进行具体问题设计時,教师需要把握详略得当的原则,并非教材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深入探究,教师应当先为学生进行筛选,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分清主次[2]。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代数式》教学中,2.1《用字母表示数》即可相对简略进行教学,学生在小学时期即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因而教师可不必在此章节大费周折为其进行解释。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应用流程
(一)导学案在课前预习环节的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一句流传了数千年的处事原则,至今在初中数学教师过程中依旧适用。作为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发挥了极大作用,而在预习环节中善用导学案,也能够为后续学习过程扫清障碍,提升学习效率。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在导学案中指出学习章节的重点与难点,并为学生明确目标,使其能够在导学案的辅助下完成自主预习。在此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在导学案中为学生设计相关问题,使其能够带着问题看书,以此找出章节中的重难点[3]。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节的导学案中,教师可先在预习环节设计适当提问,以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如“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等。此后再设计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如“掌握方程移项法则,会使用这一法则实现方程的变形”等,使学生对自身即将进行的学习内容提前加以明确,以此提升后续学习的效率。
(二)导学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
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彼此交流预习成果与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其展示共性疑难问题。在交流环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使各组组长总结预习内容,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可在此环节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其担任“小老师”,对其他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订正。而在共性疑难问题展示环节,教师则需要将此类问题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中加以标记。导学案在此环节中不仅为学生提供帮助,也在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可充分参考学生的共性疑难问题,决定自身教学重点[4]。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因式分解》教学中,部分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而了解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因而在交流环节中能够应对自如,但可能仍存在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因式分解并不熟悉,如xy+6-2x-3y的因式分解,此类学生仅能分解到x(y-2)+3(2-y)一步,而难以将(y-2)与(2-y)进一步合并。对此情况,教师则可将其划归为共性疑难问题,在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讲解。此题中涉及的变号问题也正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被减数与减数是可以互换位置的,但换完位置后需要变号”。从而学生则能够对此式进一步完成因式分解,将其转化为x(y-2)-3(y-2),从而能够发现此式可继续提取公因式(y-2),从而变为(x-3)(y-2),至此才真正完成了因式分解的所有步骤。
(三)导学案在课后巩固环节的应用
“学而时习之”是为历代所提倡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复习环节同等重要。在课后巩固复习的过程中,导学案依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导学案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消化,并对所学内容及时整理与归纳,此后将导学案妥善保管,在日后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可随时进行查阅。在结束一个阶段的教学后,教师也应当及时提醒学生将导学案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以此为期末复习提供便利。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导学案的作用,认为没有必要使用导学案,针对此类学生,教师需要让其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导学案并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能够发挥作用,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导学案进行有效利用,使其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已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了日渐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导学案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在将导学案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仍需进行不断探索,以使导学案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姬文亮.基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学习评价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1):83-85.
[2]黄岳平.初中数学学科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03):34-38.
[3]刘亚军,耿宇.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生本课堂[J].中国教师,2019(S2):5.
[4]陈建新.基于“自助课堂”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6(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