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运用设问渗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

2022-07-14 22:21刘惠玲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设问解题教学高中数学

摘 要:数学解题课是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的一种课型。教师要合理借助设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不断提高设问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赋予解题教学更多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设问;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1-0070-03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赋予解题教学更多的活力,在解题教学中运用设问,设计各类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运用设问渗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分析

(一)设计“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里有这样一段叙述:“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骑去长安一千一百二十五里,良马初日行一百零三里,日增一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二马相逢,问几日相逢?”学生对此题的解答没有思路。此时,教师便可以给予学生相应提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

“良马”每日行的里程构成以103为首项,13为公差的数列;“驽马”每日行的里程构成以97为首项,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当两马相逢时,两马共行驶了1125×2里,由此利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列方程求解。

设n日相逢,依题意得103n +×13 +

97n +×(-)= 1125×2,整理以后得n2 + 31n -360 = 0,解得n = 9(负值舍去)。

学生意识到这道题能够转化为等差数列问题时,便抓住了解题的关键,进而根据题目中提供的相关已知条件,求得答案[1]。

(二)设计“质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树立设问意识,懂得质疑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课堂中提出更适合学生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设变量x,y滿足|x| + |y|≤1,则x + 2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多少?

此题属于线性规划问题。在学生无从下手之时,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点拨,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x|+|y|≤1表示的平面区域。其中,x + y = 1,

x + y = -1,x - y = -1,x - y = 1,这四条直线的交点分别为(0,1),(0,-1),(1,0),(-1,0)。由图1可知,当目标函数过点(0,1)时,取得最大值,即x + 2y = 2;

过点(0,-1)时,取得最小值,即x + 2y = -2。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2]。

(三)设计“提升性”问题,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能力

例如,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已知a2 - c2 = 2b,且sinAcosC = 3cosAsinC,求b。

此题是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学生先利用余弦定理,得出a2 - c2 = b2 - 2bccosA。

又因为a2 - c2 = 2b,b≠0,所以b = 2ccosA + 2。①

又因为sinAcosC = 3cosAsinC,

sinAcosC + cosAsinC = 4cosAsinC,

sin(A + C) = 4cosAsinC,

sinB = 4sinCcosA。

利用正弦定理,得出sinB = sinC,

所以b = 4ccosA。②

由①②,解得b = 4。

教学讲究的是循序渐进,教师应遵循由简入难的原则提出相关问题。教师需要多提出一些具有“提升性”的问题,如此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不断深入研究相关数学知识,由此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3]。教师可以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难度更高的问题,如下所示。

在△ABC中,已知∠B=60°,最大边与最小边的比为,则三角形的最大角是多少度。

这道题是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学生不妨设a为最大边,则由题意可知,,

即 = , = ,

(3 -)sinA = (3 +)cosA,tanA = 2 +,所以A = 75°。

这样的教学过程由教师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通过现象看本质。

(四)设计“探究性”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探究,学生只有自主参与探究,才能更好地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甲、乙两人同时从寝室出发到教室,甲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跑步,乙一半时间步行,一半时间跑步。如果两人步行速度、跑步速度均相同,那么谁先到教室?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利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将步行速度与跑步速度分别设为V1,V2,而显然V1 < V2,总路程是2s,则甲的时间为,乙用的

时间为,而- = =

> 0,故 > ,所以,乙先到

教室。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有效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为之后的解不等式奠定基础,实现推理能力的持续提高[4]。

(五)设计“开放性”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已知3个不等式:①ab > 0;②;③bc > ad,

以其中两个做条件,余下的一个作结论,则能组成多少个正确命题?

此题为开放题,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设问的必要性,在设计问题时,除了要设计“探究性”及“启发性”问题,还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由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首先,学生先对不等式②作等价变形,即> 0。

(1)由ab > 0,bc > ad> 0,即①③②;

(2)由ab > 0,> 0bc - ad >0bc > ad,即①②③;

(3)由bc - ad > 0,> 0ab > 0,即②③①。

所以一共可以组成3个正确命题。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使其以开放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5]。

二、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运用设问渗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

教师需要在问题设置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并以此为关键,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需要重点关注问题设置,并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保证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需要以培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重要目标,促使学生能够在数学世界中自由地进行探索,从而发现更多的数学乐趣,实现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扮演着信息生成者、传递者及接受者的角色,这样多个角色之间的互动能够为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师生也会在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提高思维的活跃性。同时,教师可以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互动问题,采取更多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积极创建良好的设问环境

教师虽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引导,但是一味地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听教师讲课,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和机会。因此,教师需要以设问为重点,并积极创设设问环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实现自主学习的价值。

结  语

总而言之,数学解题教学因设问而具有活力,而教师应用各类问题引导学生解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实现思维的有效拓展。同时,教师设计启发性、质疑性、提升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深化解题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设问,学生能够有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体验,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王战雄.“设问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以解三角形的教学片段为例[J].高中数理化,2020(14):21.

崔成凤.谈“范例”教学设计:以高中数学“算法案例”为例[J].数学大世界,2019(12):23,22.

范心玮.学生“说”题:高中数学“直线方程”课堂教学探析[J].数学大世界,2020(05):54-55.

张威.互联网+环境中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函数图象变换”教学为例[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9(20):35-37.

陈仁华.“问”出高效数学课堂: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2):146-147.

作者简介:刘惠玲(1974.5-),女,福建福清人,

任教于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设问解题教学高中数学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探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变式训练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题海无边,方法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