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

2022-07-14 09:33罗琼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碳中和碳达峰

摘 要: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础,以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史经验教训为历史基础,以聚焦新发展格局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现实基础,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领,要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战略、大框架、大逻辑中扎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体包括科学引领——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双核升级——优化升级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双轮驱动——形成政府与市场合力;双向发力——碳减排的同时注重碳增汇;大国担当——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逻辑理路;价值意蕴;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5729(2022)04-0005-09

一、引  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P252)根据笔者梳理,截至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发表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论述近50次,主要集中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国际担当、面临挑战、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

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2022年3月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等重要场合提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担当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领导人气候峰会、2021年4月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重要场合提到,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是在为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面临挑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以及2021年5月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等重要场合提到,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他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式方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2022年1月山西考察、202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2022年3月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等重要场合提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稳中求进;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与减排、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宣布的“双碳”目标,不仅与《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一致,并且与我国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目标相契合,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从时间上看,学术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研究成果多集中于2020年11月以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高世楫等学者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大国担当,是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在绿色发展相关技术中抢占先机、加快促进我国能源清洁转型与产业升级等(高世楫等,2021;刘满平,2021;卢纯,2021)[2-4]。刘彬、张贤、张友国等(2021)认为,“双碳”是重塑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并提出我国推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具备一定现实基础,主要包括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政策基础以及技术基础等方面[5-7]。二是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形成新的市场、催生新的绿色产业、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朱光耀,2021;李永明等,2021;彭文生,2021)[8-10];同时面临着挑战,我国仍处于工业化深化阶段,对能源需求尚处于增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与高耗能产业占比过高,碳达峰碳中和时间间隔较短等(欧阳志远等,2021;郭朝先,2021;庄贵阳,2021)[11-13]。三是关于如何利用“双碳”战略机遇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张守攻(2021)指出,加强生态资源一体化保护修复,巩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着力提升碳汇增量,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具有强大固碳能力的林地、草地、湿地、海洋、冻土等生态资源变成可交易指标,既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也会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14]。范振林等(2021)提出,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碳汇作用,通过碳汇指标市场交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15]。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选择,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制度设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市场建设、技术支撑、金融工具支持等方面(杜祥琬,2021;潘家华,2021;胡鞍钢,2021)[16-18]。

综合来看,国内学术界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分散研究方面,专门对习近平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欠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框架下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的文献较少,从顶层设计和全局层面对碳达峰碳中和展开研究的学术成果不足。这表明,学术界在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对于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需努力。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剖析习近平关于“双碳”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双碳”战略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

二、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

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主要基于三个维度,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从历史维度出发,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经验教训中寻找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策;三是从现实维度出发,充分考虑了新发展格局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大局和战略全局。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19](P103),必须在同自然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靠自然界生活。同时,人类并不是一味地被动适应自然,而是常常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自然。当人类尊重自然、科学合理利用自然时,自然会馈赠人类;反之,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时,“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0](P313)。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会越发深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才是人类强大的根本所在。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依靠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类将更加充分地了解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尽快实现碳中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指导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方法和科学论断,是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南,进一步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论述,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实践论。碳达峰碳中和已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一场涉及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空间格局、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的系统性深刻变革,推动“双碳”工作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战略、大框架、大逻辑中统筹有序、系统科学地推进。

(二)历史基础: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大的发展资本。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环境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之。原始文明時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依附自然,被动地适应自然,怀着崇敬的心态与大自然打交道,人类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开始利用自然为己服务,比如砍伐森林、垦荒等,导致水土流失、荒/沙漠化等,人与自然出现局部冲突。进入工业文明后,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对大自然的征服欲前所未有,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也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关系极度不和谐。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持续增加,全球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由此导致的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雾霾天气等现象,正严重影响着人类未来生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人类如果不采取强有力措施,《巴黎协定》确定的本世纪末温升控制目标将极难实现,自然生态所支持的人类生活和生产将难以为继。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为决定文明兴衰的关键因素,荒漠化导致了一大批古文明的消亡,工业化过程中向大自然无序无度索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国内教训也同样深刻,楼兰文明、古丝绸之路的消亡说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终将会伤及人类自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正是在吸取人类文明兴衰经验教训基础上,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为解决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并展现大国担当。

(三)现实基础:新发展格局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开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需同步推进[21](P18)。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面对新阶段如何实现新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全社会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节能、高效、清洁、环保的绿色发展格局。由此可见,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现“双碳”目标联系紧密,具有内在统一性。

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双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皆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美丽、资源高效,可见“双碳”目标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涵要求完全一致[22]。同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等战略目标,无论在时间节点还是在内涵要求上,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所以,新发展格局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启为“双碳”工作推进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双碳”目标如期实现也将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根基。“双碳”目标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三、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

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对内顺应了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对外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塑国际格局、推进多边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对资源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的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这种传统的粗放型低质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保护自然价值、增值自然资本,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全民共识。绿色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是新发展理念的集成和综合应用,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碳发展模式,加快高耗能、高排污企业转型,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这也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本身具有谋全局、把方向、定政策等特征,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引擎,将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逐渐“脱钩”。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也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碳达峰碳中和将引起产业变革:催生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并会带动与绿色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产业的融合;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大量新增投资需求。另外,我国在全球分工中长期扮演“世界工厂”角色,把污染和能耗留在了国内。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带动下绿色高质量发展将加快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引导我国进一步转换世界分工角色,并在全球贸易链中制造出成本更低、质量更优、技术含量更高的自主品牌产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紧要课题,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总体来看,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生态失衡、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冻土退化等问题在我国表现的严重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数据显示,1992—2020年,我国年均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多亿元,死亡人数近3000人。如果温升达到3℃、4℃,我国海平面将可能上升1米,我国40%以上的人口和50%以上的GDP集中的沿海地区,可能遭受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果继续以GDP论英雄,依旧粗放發展,走“先高碳、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就会落入不可持续的困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1另外,我国环境容量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消耗的煤炭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负荷是全球平均值的数倍。经济社会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还比较大。“双碳”目标的提出,是转变我国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有利于实现经济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由高碳发展向低碳发展转型。所以,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是我国自身的战略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

全球气候变化已从未来的挑战变为正在发生的紧迫而严峻的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主动承担与自身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一致的大国责任,彰显了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行动越来越关注,我国面临碳减排的政治外交压力渐大。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我国应处理好责任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积极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一方。

碳减排关系到我国国家形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所处阶段、经济发展质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用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表明了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体现出对《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更展示出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同时,中国在应对全人类危机时越来越主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担当,从“跟随者”积极向“引领者”转变,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表率,对消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国形成较大压力,提升了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士气。中国积极为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作贡献,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国际平台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通过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园区、气候遥感卫星服务、绿色技能人员培训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其降碳减排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四)重塑国际格局的重要转折

长期以来,能源是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和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其中与石油相关的地缘政治竞争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取和控制石油供应是近几十年来大部分冲突的根源。碳中和使得全球能源经济正在经历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型,这种转型的速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能源转型将改变大国关系,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世界各国的脱碳转型以及与之相伴的新产业新技术竞争,将成为21世纪重塑国际格局的重要转折因素。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2020年,化石能源占到85%,绿色可再生能源只占15%左右,202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攀升至72.2%1,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目前,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现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成为普遍共识,各国相继提出经济发展计划,而加快经济低碳绿色转型成为各国战略方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多数国家推出了碳中和时间表,这表明,全球已进入发展低碳经济的快车道,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经济模式,在行业认定、标准制定、市场准入门槛等方面还不完善,缺乏国际共识。未来各类低碳标准将面临相当严峻的国际谈判,我国已率先开展了草原碳汇、海洋碳汇的标准制定,以期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占领先机。另外,清洁能源、绿色储能、芯片制造、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已成为大国竞争博弈与合作的重要领域,要想尽快站上全球绿色产业发展制高点,在低碳经济产业方面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更多的市场份额,就要抓住机遇,取得技术优势。中国如果能利用好脱碳转型战略机遇,促进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抢占制定碳中和碳交易标准话语权,并在新能源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优势,就能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国际格局重塑中取得主动,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五)坚持多边主义、谋求多边合作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反全球化逆流愈演愈烈,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中国发展面临“断链”和“脱钩”等诸多威胁。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科技封锁、贸易争端、病毒溯源、气候议题等,全力遏制中国崛起,不断挤压我国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国际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形式提出碳中和目标,这表明碳减排、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等理念在国际上深入人心,绿色标准将成为国际贸易新潮流,也将成为国际合作重要议题。中国应利用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历史机遇,在遏制中寻突破。

“双碳”将成为我国谋求多边合作的重要抓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议题,谋求多边合作,积极响应全球碳减排号召,展开与欧盟、美国交流对话。利用我国在环境保护、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积极与各国展开交流合作,并把议题延伸到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的同时做大“朋友圈”,以多边合作应对单边主义;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为推动全球气候多边进程作出积极贡献。逐步停止投资煤炭等高碳项目。随着欧盟及美国相继提出征收碳边境税,能源密集型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绿色发展将不可避免成为国际贸易新标准,我国应提前筹谋,力争在全球绿色贸易中赢得主动,以绿色发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绿色贸易壁垒,降低出口产品被征收碳税的潜在风险,从而在未来全球绿色贸易中赢得主动。

四、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

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双碳”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推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过程中,必须在坚持系统思维前提下,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金融服务、技术支撑、增加碳汇、国际合作等方面科学谋划、整体布局,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一)科学引领: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发展与减排之间的关系。碳达峰碳中和应在遵循市场规律前提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不能搞以牺牲经济为代价的简单“一刀切”,更不能搞盲目跃进、运动式减碳。碳中和不是限制发展,而是通过绿色转型引导高质量发展,各地在着力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要以不影响正常的产业运转为前提。二是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能源行业来看,煤炭消费作为碳达峰的先决条件,应率先达峰,为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化石能源达峰留出时间,同时为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腾出空间;从具体行业来看,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能耗高、碳排放强度大,随着这些行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应率先达峰,为其他行业碳排放增加留出空间;从地区来看,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大多已经完成了经济转型,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应鼓励这些地区率先实现达峰,为中西部地区碳达峰留出空间。三是处理好降碳与安全之间的关系。降碳牵涉到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关系着粮食生产以及群众的正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同时伴随着经济、金融、社会等风险,要防止运动式减碳,确保安全降碳。处理好降碳与能源安全保障的关系,在形成强大清洁能源供给能力之前,对于传统化石能源不能过度反应,要在确保能源有效供给基础上扎实推进降碳工作,优先发展绿色能源,提升绿色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能力;防止“一刀切”关停企业,导致产业外移,出现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妥善处理好降碳与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确保粮食安全,扎实推进散煤治理和煤改气,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防止拉闸限电。四是处理好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关系。碳达峰与碳中和是紧密关联的两个阶段,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碳达峰时间早晚与峰值水平直接决定着碳中和的难易程度。应尽早实现碳达峰,为后期减排减轻压力、留足回旋余地,避免任务安排前轻后重,把难题留给后面,要为未来发展留足腾挪空间。树立正确政绩观,警惕一些地方借碳达峰趁机攀高峰、冲高峰,严惩平时不作为、急时乱作为,不考虑长远利益和发展后劲,导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缺乏连续性。

(二)双核升级:优化升级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

我国能源结构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占比接近85%,减少碳排放需要大力降低化石能源占比;同时,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为发达国家的2至3倍,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总体贡献度超过50%[23]。所以,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

一方面,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是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贯彻“节约、集约、俭约”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把节能高效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设备,提升生产能效。二是控制和减少化石能源占比,加快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所以要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加快淘汰落后燃煤发电技术,使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清洁、高效、低碳锅炉及发电设备;改变直接燃烧的用煤方法,控制散户燃烧用煤,利用技术创新努力实现煤炭在大型设备上转化燃烧。同时,推动煤炭去产能,尽早实现煤炭消费达峰。三是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以清洁低碳为导向,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和氢能;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水电绿色发展;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创新风电开发模式,加快形成风电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四是加快提升能源科技创新水平。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智慧绿色能源互联网建设,建立企业、市场、高校等科研机构多方参与、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另一方面,强力推进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工业部门占终端碳排放比重较大,所以要力争推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部门率先达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一是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加快对存量高碳项目升级改造,严格做好新上项目环评、审批程序,做好项目论证和后期监督。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与数字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以绿色发展为着力点,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快节能技术应用升级,使传统产业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动其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关键技术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四是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先进制造业赋能增效。完善制定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加强绿色工业产品供给。

(三)双轮驱动: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合力

政府方面,需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市场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一是出台配套经济社会政策和改革措施。围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推进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完善电价形成机制以及差别化用能价格政策;对于节能环保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鼓励,对节能环保技术加大奖励力度,对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加强对温室气体的统计、监测、核算等基础能力建设,实行责任制,严格监督考核。二是扩大资金支持和发展绿色投融资。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投入体系,不断加大公共资金支持力度,成立低碳转型基金或者碳达峰碳中和基金,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精准财政资金支持和专项技术研发支持。重视社会资本的作用,为社会资本流入创造条件;建立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绿色投融资方式单一、规模不大等问题,创造新型碳金融产品,大力推进碳期货、碳质押、碳抵押等业务。央行可在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方面提供多种激励,补充完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三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大力发展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绿色氢能等新能源技术。推进规模化CCUC(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研发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前沿技术,投资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相关技术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等。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完善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保碳交易有序开展,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全社会减排目标。扩大碳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丰富交易产品类型,在已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基础上,逐步引导更多行业进入碳交易市场;通过试点突破、逐步推开的方式,在全国广泛实行强制性减排和配额交易制度;充分发挥碳定价作用,有效应对目前国内市场碳交易价格过低且波动性强等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激励市场主体主动减少碳排放;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碳定价规则设计,增强中国碳交易市场和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联动性,对冲欧盟可能采取的碳边境税调节措施。

(四)双向发力:碳减排的同时注重碳增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碳减排与碳增汇双向发力。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固碳功能,研究表明,自然生态系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巴黎协定》也明确指出了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价值。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管制各种开发活动,提高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全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是增强草原绿地林地等绿色碳汇能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持续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三是大力开发蓝色、棕色碳汇潜力。保护和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提升海洋及海岸带、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海岸线生态功能,大力开发海洋碳金融产品,助力海洋碳汇产业发展,加快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的固碳能力。四是加强农田管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发挥好稻田人工湿地作用,提升其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糧食生产价值,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五是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碳汇交易。发展碳汇经济,使任何增绿护蓝行为都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增强绿色发展战略定力,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五)大国担当: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承担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大国责任,利用绿色低碳转型契机,开展多层次、多平台、多主体的国际气候合作,在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的同时提升我国在国际治理新体系中的话语权。一是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主动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碳责任、切实履行减碳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共建广泛参与、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利用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创新使命等平台,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全球低碳复苏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二是加强与美欧等发达国家交流合作。维持和扩大中美、中欧在低碳转型与绿色经济复苏上的利益共同点,加强气候政策、能源转型、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对话,适时开展不同层次合作。三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借助“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平台,推进海外投资项目低碳化,强化绿色项目投资,树立良好的气候治理全球形象。利用自身发展经验,结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绿色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并与东道国发展规划相衔接,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加强绿色能源援助,在新能源设备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太阳能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分享低碳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援助,着力解决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加强能源脱贫方面交流合作,利用我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能源脱贫新路子,向发展中国家传授政策经验,建设高质量乡村能源体系。充分发挥亚投行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提升各成员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22.

[2] 高世楫,俞敏.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重大 意义和变革路径[J].新经济导刊,2021(2):4-8.

[3] 刘满平.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 政策着力點[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2):8-13.

[4] 卢纯.开启我国能源体系重大变革和清洁可再生能源 创新发展新时代——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 重大历史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4):28-41.

[5] 刘彬.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挑战和政 策路径[J].价格月刊,2021(11):87-94.

[6] 张贤,郭偲悦,孔慧,等.碳中和愿景的科技需求与技术 路径[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65-70.

[7] 张友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开局思路[J]. 行政管理改革,2021(3):77-85.

[8] 朱光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面临三方面机遇 和挑战[N].新京报,2021-05-18(2).

[9] 李永明,张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江苏工业面临的 挑战、机遇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1(5):20-29.

[10] 彭文生.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选择、挑战及机遇[J]. 上海金融,2021(6):2-7.

[11] 欧阳志远,史作廷,石敏俊,等.“碳达峰碳中和”:挑战 与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5):1-11.

[12] 郭朝先.2060年碳中和引致中国经济系统根本性变革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64-77.

[13] 庄贵阳.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人 民论坛,2021(18):50-53.

[14] 张守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J].上海企业,2021(7):64.

[15] 范振林,宋猛,刘智超.发展生态碳汇市场助推实现“碳 中和”[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12):12-21+69.

[16] 杜祥琬.试论碳达峰与碳中和[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14):22-27+143.

[17] 潘家华.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J].财经智 库,2021(4):42-66+141.

[18] 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5.

[1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8.

[20]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7.

[2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EB/OL].(2021-10-24).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4/content_5644613. htm.

[23] 王一鸣.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 推动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N].经济日报,2021-10-29(2).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Logical Thought,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Path

LUO Qiong

(Department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Party School of Tianjin Committee of the C.P.C,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 takes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t has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n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and solidly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the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 on schedule in the grand strategy,framework and logic of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he specific path includes:scientific guidance: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system and dealing with several important relationships;dual core upgrading: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two wheel drive:both government and market;two way development:focusing on increasing carbon exchange whil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big country responsibility:actively carrying ou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carbon neutrality;logical thought;value implication;practice path

责任编辑:郭建民

收稿日期:2022-05-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脱贫地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研究”(21BKS042)

作者简介:罗琼,经济学博士,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碳中和碳达峰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读懂名师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