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迅
摘 要:体育贯穿学生整个求学阶段,这门课程虽说是一门辅助课程,可是它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有美好的未来可言。当前,快乐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基于此,文章立足实际,简要就快乐教学法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有关教育学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快乐教学;初中体育;课堂教学
引言
使用快乐教学法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相关技能的学习。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有部分体育教师对快乐教学法的掌握水平存在一定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这套教学模式的价值。基于这种现状,下面对快乐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探索[1]。
一、设计有趣的体育游戏,充分激发运动兴趣
将快乐体育教学理念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除了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体育教学,减少体育教学的目的性,让学生觉得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是在玩,这样学生的心情会更加放松,运动效果会更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课堂,学生的体质就会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这要比单纯的教授一些运动技巧更能锻炼学生,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了达到快乐体育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要让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运动,做到寓教于乐。而且科学的体育游戏完全可以达到理想体育练习的效果[2]。
例如,教师在开展田径教学项目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圆形曲线跑”的游戏,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一、二报数,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要求两组轮流做“障碍物”和曲线跑,规定固定的圈数,然后让学生听信号,一开始两组同步进行游戏,这样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奔跑能力。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玩“丢手绢”的游戏,为学生准备好手绢,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游戏之中。同时为了让游戏更加吸引学生,教师可以设置趣味表演环节,让没有抓到人的学生站在圆中心表演节目。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具备趣味性,整节体育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心情放松的状态,此时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也会更加强烈。
二、增设体育课堂项目,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
实践得出,开展快乐体育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兴趣和关注度。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可以接触的项目更加广泛,对于学生来说,无论什么课程,都想要有所收获,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认可,也是自己教育成果的体现,更是体育教师个人价值的呈现。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对待体育课程,从课堂项目的增设做起。学生有个性化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如果体育项目设置太过单一,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提不起兴趣,更别说认真学习了。所以体育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体育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根据班级学生的选择,设置差異化的课程,这样就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女生多的班级,可能选择较多的就是健美操,乒乓球,排球等运动项目;男生多的班级,足球、篮球、跳高、跳远这些基础项目都是学生的普遍选择。
三、强化师生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对于初中体育课堂环境来说,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地位,并跟学生做好沟通,那么就可以转变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被动地位,使得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各类体育知识。这也要求教师群体可以充分贯彻新课标的相关理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的具体表现,并灵活使用有效的互动策略。当教学氛围比较好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面向教师提出一些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互动,切实提高学生群体在课堂环境中的自主性,最终也就能够显著提高学科教学成效。
比如在《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讲述足球运动技巧的时候,跟学生群体进行密切交流。特别是很多初中生对于足球运动技巧还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面向学生先进行基础规则与技巧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要跟学生示范部分足球的运动技巧,使得交流活动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在对足球运动进行大致讲解以后,教师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课堂环境。结合课堂互动方式来看,提问式互动模式能够较好调动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切实强化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己则正面回答学生提出的关于足球运动和足球技能的问题,加深学生群体对于足球运动的认知水平。
结束语
总之,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探究和实践,以更具趣味性、科学性的教学方式与快乐体育相结合,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多方面学习中感受体育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蒋强.以快乐体育为导向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J].田径,2020(10):66-67.
[2]刘云波,姜波.以快乐体育为导向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