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口译课堂质量控制研究

2022-07-12 09:04
现代英语 2022年6期
关键词:口译平均分实验组

李 佳

(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英语专业口译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英语口译》是开设在英语专业二年级或三年级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根据法国释义理论,学生习得语言没有达到熟练水平情况下不能教授翻译,更不能教授口译。但中国的情况是,大学生在入校之前接受的英语训练并不能让其对语言有深刻的领悟,虽然入校后进行了专业性学习一年到两年,但很多学生的语言基础依然薄弱,尤其是听说水平的薄弱(高考并不考英语听力口语),导致在开设口译课时,学生的外语程度无法达到娴熟水准。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听、说、读、写、译”,可以说获得翻译能力是很多人学习外语的目标之一。高校目前的翻译教学从某种程度而言,还停留在词语和句子层面,忽视了翻译过程本身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按照翻译理论,译员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板块:语言知识板块、语言技能板块和交际技能板块。[1]本科生都经历了高考,不存在智力缺陷障碍,认知能力没有问题。从语言技能层面上说,课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例句,但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尤其缺少课下的练习,学生的口译技能无法得到巩固。那么要让学生真实地掌握口译技能,标准化的口译质量评估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目前课堂上急需完成的一项任务。学生口译技能的评价则需要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进一步改进、提高口译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口译水平,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微调,使之更适用于教学对象的水平。

二、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课堂教学中的质量控制

口译课堂质量指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完成口译任务的质量。口译的质量与教师的监控与反馈有很大关系。有效监控和反馈可以促进学生对口译的认识,提高口译效率,提升口译质量。[2]因此,课堂口译质量控制是一种能够提升口译质量的方式,同时学生加强课下自主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清楚并关注口译质量有哪些方面,了解自己现阶段的水平。

口译课堂质量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合理的监控指标及参照水平。学生习得口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监控指标应当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保持一致。口译教学中,应遵循从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体的参照水平。[3]合理的参照水平可以使学生学习充满积极性。如果参照水平设定过高,有些学生会认为目标遥不可及,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反之,如果参照水平设定较低,学生可能会认为缺乏挑战性,从而懈怠不前。

此外,教师必须设计合理的任务来评估学生在监控指标上的实际表现。设计学生任务时应考虑任务形式和任务难度。例如:口译的题材类型,篇章长度,主题背景知识是否事先给出等。只有全面地考虑对学生口译表现的潜在影响,才能合理设计任务,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第二,由教师监控为主逐渐转向学生监控为主的形式。目前,大多数口译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以教师评价为中心的评估方式。但是口译技能的习得不仅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更需要学习者在课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因此学习者口译技能的掌握和口译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下练习和同伴反馈。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与教师类似的监控技能。由于学生的监控能力是在实际被监控过程中逐渐习得并变得有意识起来的,因此课堂监控应当是一个逐渐把监控权分配和转移给学生的过程。在课程的初期,可以主要采用教师监控。教师通过监控的示范和给学生分配一些监控任务来培养学生的监控能力。当学生的监控能力日趋完善,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监控能力提高到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教师可慢慢释放监控权,直至学生自主监控成为可靠的监控形式。

三、英语专业口译课堂质量控制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5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两个班。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基础英语阶段的训练,具有较大的词汇量和听力口语能力。针对研究对象的学习目标为:能够借助译前准备听懂并翻译常见主题一般难度的讲话,毕业后可以承担社区口译或者联络口译。笔者取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两个班级人数相当。

基于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中级口译教学应该突出翻译过程训练,并以翻译技能为主线,根据教学总课时将口译训练分成若干板块,逐一执行、逐项评估。在评估当中,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探讨课堂监控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实验班加入了学生自评,而对照组只有教师评价。最终从质化和量化两个方面看待口译课堂评估对教学质量控制的作用。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18年9月开始到2019年1月截止,共计一个学期。每个班级每周上2学时口译课,该学期总共18周,共计36学时。第一周和最后一周用于前测和后测。

两次测试的试题采用经济类的一般话题,不涉及较专业的术语,采用结构清晰、段落难度水平中等、篇章长度大约为5分钟的文本,内容为中译英。选择中译英主要是考虑到在开设口译课之前,学生的听力水平不尽相同,对篇章理解分析能力较弱。中文材料的源语分析学生间的差异更小,更能从译语质量评估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测试过程为:教师朗读或者播放文本的音频,1分钟到1.5分钟进行停顿,学生口头翻译并进行录音。事后教师调出学生录音,根据口译质量评估标准(例如忠实度,流畅度,翻译策略等方面)为其评分。

此外,学生在测试后还将接受一份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将从五个梯度调查学生对“材料难度”“口译表现”“学习兴趣”“学习计划”“自主学习意愿”等方面调查学生的情况。[4]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两个班级的授课资料,授课教师和授课地点完全相同。对照组在课堂教学中只采用教师评估,实验组采用教师评估、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种评估方式。

参加实验学生和分组情况如下:实验组人数28人,英语前测平均分为78.3214分;对照组学生人数26人,前测平均分为76.6538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的测试结果分析后发现,倾斜度和峰值均在±2之间,符合正态分布理论标准,可以作为对比分析研究的对象。在课堂监控中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参考了厦门大学陈菁教授的表格。

针对实验组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向学生阐明口译监控的主体,内容,时间,监控的标准。

(2)教师针对不同的主体,不同内容,不同时间和不同形式的监控进行指导和演示。例如:教师布置口译任务,学生练习(期间可以进行录音),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种形式对口译质量进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监控主体的不同特点。

(3)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配对练习,互相监控对方的口译产出质量,分享监控成果和心得。

笔者在实际研究中,将陈菁教授的“优良中差”的模糊评分标准转换为精确的数字评分标准“4,3,2,1”。另外,考虑到过多过细的评价标准会分散评价者的注意力,笔者将口译质量控制表格简化(见表1),对刚接触口译的同学,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因素还不是很敏感,因此过多的评价标准容易让其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要挑选哪一条标准去打分,而错过一些口译表现。如果学校的课程设置是跨学期的,也就是说有两个学期的口译课,那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在第一学期用比较简化的口译评价标准,而在第二个学期使用比较精确的评价标准。

表1 口译课堂质量监控表(简化版)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学习动机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访谈调查,笔者发现实验组有18名学生表示对口译充满兴趣,并在课下能完成学习计划;而对照组只有12名同学表示如此。在进一步访谈中实验组的23名同学表示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自己对口译的过程和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对同伴的评价中培养了对口译质量控制的敏感性。同时多元的评价给了他们口译的信心。而对同一问题,对照组有14名同学表示自己通过教师评价清晰了解口译的过程和标准以及评价质量。

在自主学习方面,实验组有18名同学表示课下进行了继续练习,其中有8名同学表示每周至少练习一篇篇章口译。而对照组只有6名同学。其中有一名同学以口译考试为目标每周有固定时间练习,其他同学没有固定的练习时间。

(二)课堂表现

在课堂表现方面,通过教师实际的课堂观察,实验组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尤其表现在小组模拟练习上。组员的态度比较认真,运用口译质量评估表格认真对同伴进行检测和探讨。而对照组则显得动力不足,有的组员甚至拒绝和同伴一起训练,以程度不好为由自己对照书本做视译。

由此可见,引入量化的质量评估可以有效地激发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小组讨论时的口译强度和质量。学生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同伴激励,并且有助于提高口译当中要求的交际能力。

根据上文中表1的要求,实验组学生每次小组练习后都需要将成绩总结并提交给教师,由教师汇总整理。内容、表达、交际三个方面,按照优良中差分级的话,分别的满分是8分,6分,4分,2分。总分的分级分别是24分,18分,12分和6分。

对照组则是在每次小组练习后按照同样的标准由教师给出分数。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如下:实验组内容表现平均分6.35;表达平均分7.47;交际平均分6.62;总分平均分20.44。对照组内容表现平均分5.38;表达平均分7.01;交际平均分4.33;总分平均分16.72。由此可见,在口译质量的控制方面,小组自评和互评主要提高了学生的内容表达水平和交际水平。而表达的流畅度方面,两组成员的表现几乎相当。这也印证了课堂观察的实际效果,采用量表控制口译质量能激发学生对口译的兴趣,进一步认真探讨口译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口译中的交际意识。

另外,在学期末,两个班都进行了同样内容、同等难度的篇章口译作为实验后测,从期末成绩来看,实验班的平均分提高比率在3.1%,而对照班的平均分提高比率在1.56%。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更明显,具体表现为期末口译质量水平要更高一些。

五、结语

研究结果发现,口译课堂中运用过程评价,提供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制定量化的评估标准,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口译完成质量。尤其是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自我评估和互评的学生,在口译过程中的自觉性比较高,口译的质量提升的速率比较快。

从不同的反馈形式来看,教师反馈在译语内容质量的提高上有较大作用,而同伴反馈最能提高学生对交际原则的理解并加强表达的流畅性。在监控标准确定的情况下,同伴反馈与教师反馈的结果比较一致。但自我反馈与这两类反馈的差异比较大。由此可见,口译质量监控除了需要增加更多的监控主体,还要善于搭配不同的监控主体以保证监控效果。

在监控时间上,要确定监控的时机与监控活动占用课堂时间的长度,以及反馈次数的分配。教师监控中,由于教师是对个别学生进行监控,学生预期到自己的表现将会被点评,因此可能会有沉重的思想压力,进而使口译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在集体监控中(学生分组进行同伴监控),学生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少,口译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少,监控的反馈更加准确。

本研究主要针对口译过程中的译语质量进行了定量研究。量化标准的打分和评判,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口译过程。在语言表达的流畅度方面,过多的修正、澄清、重复等将阻碍交流的顺畅性,从而使学生对口译产生阻抗,影响口译的实际效果。[5]定量法的优势是快捷方便,更为客观,但是却不能给评估者更大的机会和空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长处。因此在口译质量控制方面,应当结合定性描述法。在具体的口译质量监控方面,评估者应当结合两种方法,交替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口译平均分实验组
反思口译教学:历史、学理与现实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平均分一半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也议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两种分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