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职信息技术学科为例,探索表现性评价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文章从“目标、任务、量规”三要素出发,进行表现性评价设计,并提出“项目线、问题线、评价线”三线一体课堂推进新样式。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表现性评价,为中职“三教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项目化学习;中职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13-0109-04
● 表现性评价的定义与内涵
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基于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测量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或创作作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下面,笔者从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主体等方面探讨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1.表现性评价评的是反映一定思维深度的高阶认知
表现性评价评的并不是机械记忆和常规理解的认知维度,评价的任务也不是通过回忆信息、事实、定义、术语或简单技能操作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下的劣构问题,实现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认知的发展。如表1所示,星号标记的是表现性评价重点关注的认知层次。
2.表现性评价涵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不同于傳统评价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表现性评价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双重评定。在项目化学习中,大量的评价任务与项目内容重合,项目的完成过程即评价任务的执行过程,依据评价量规实现“边做任务边评价”。在项目完成后的展示与评价环节,则对产品或成果进行最终的结果性评价。
3.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呈现多元化
表现性评价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学习同伴、教师、行业专家和家长等,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在上课伊始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解读评价标准,在评价任务的推进过程中实现自评。同时,学习同伴、教师也会对学生阶段性作品进行他评。在项目的结果性展示中,邀请行业专家、家长等校外人员和学生、教师一起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 项目化学习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项目化学习中为什么要实施表现性评价?这是由区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项目化学习对培养目标要求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1.传统的纸笔测试不能评价项目化学习的培养目标
项目化学习的培养目标超越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更加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关键能力的形成,以及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必备品质的培养。在检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时,笔者发现,运用传统的纸笔测试很难评定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实现与否。纸笔测试通常使用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进行测验,学生在提供的多个答案中进行选择或对问题做出简短的回答,它只能测定、评价以记忆、理解为中心的知识。因为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没有经历真实情境下的知识重构,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层级是否得到提升也就无从得之。这样的评价导致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评不能达成一致。
2.项目化学习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通常针对单元设计项目创设情境,学生在驱动性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若干子问题展开项目任务,最终形成项目成果。但是,项目成果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对学生而言,经历项目任务实现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协作交流能力,养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些才是项目化学习最关心的目标。因此,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实时评定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节点,修正他们的学习行为,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3.项目化学习任务与表现性评价任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在项目化学习的流程中(如图1),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若干课时的解决子问题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将学习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完成。由于学习任务指向整个项目的问题解决,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直接反映了学生能力维度和思维水平,可以作为表现性评价的评价任务。
●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素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一般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任务的设计和评价量规的编制三方面内容。三者以教学目标为纽带,形成了逐层递进的设计逻辑,如图2所示。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即评价目标,精准的教学目标是表现性评价的终点和设计的起点。《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在学科整体培养目标和各模块教学目标的表述中,除了指明模块知识,更加强调通过学科学习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的重构为设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例如,中职信息技术《Word图文混排》这一节,教师综合了课标和教材,确定知识目标为“学会各类图形(形状、图片、剪贴画、艺术字和文本框)的使用”,结合模块特点和素养培养要求,又设定了选择合适的素材、工具进行创作的信息意识,以职业人的视角设计作品,及提升数字化创新能力等目标。
2.围绕教学目标,寻找驱动性问题,设计评价任务
项目化学习是以现实社会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设置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寻找驱动性问题,以内化学科本质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师在创设融合学科本质问题的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当下生活、学习中提取素材。鉴于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也可以从学生的专业着手,从他们未来从事的行业问题中寻找素材,生成项目,再通过项目分解,以子任务的形式进行分课时的教学活动。
在项目化学习中,表现性评价任务通常就是项目化任务。例如,以“制作一份建国70周年中国历史事件手抄报”为驱动性问题,设计“认识优秀手抄报标准”“手抄报脚本设计”“图文混排”等子任务,作为《Word图文混排》这一节的评价任务,这些子任务就是从学生的当下生活及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针对本课的学科本质知识所生发出来的驱动性问题。
3.根据教学目标和认知层级编制评价量规
一份适切的评价量规是师生进行自评互评的依据。评价量规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层级两个方面。根据教学目标,应从目标所覆盖的多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这些维度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核心素养和基础素养。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各学科在课标中明确界定的,而基础素养是跨学科素养,即中国21世纪5C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仍以《Word图文混排》一节为例,笔者编制了如表2所示的评价量规。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在项目化学习中,“项目线、问题线、评价线”三线一体,共同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大体分为四个过程。
1.学习前的明确评价内容与规则
与传统的评价不同,表现性评价对应教学的逆向设计。在学习前教师向学生展示评价量规,和学生一起了解评价的内容与量分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后的成果及要获得优秀评级需要努力的方向。
2.探究中的过程性评价
在项目的持续探究过程中,学生小组在子问题(或子任务)解决后,阶段性地展示他们的半成品,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等多元评价,在彼此作品交流和欣赏中激发灵感,再修正自己的作品。過程性评价使学习伙伴的助学作用得到发挥。
3.作品展示环节的结果性评价
项目展示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展示并说明这个团队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教师和行业专家以评价量规为依据对作品进行综合的结果性评价。完整的项目成果是对学生合作探究最好的回报,结果性评价是对学生的正向激励,同时也指出其作品的不足之处,以期迭代生成更加优秀的作品成果。
4.基于评价的反思
学生在经历评价与被评价后,针对项目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发现不足,形成书面迭代修改方案。反思是元认知提升的过程。经常性地进行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爱反思的习惯和会反思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总的来说,虽然表现性评价适用于项目化学习,但要想在项目化学习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并非易事。占用课时量大是它的一个明显缺点,但如果教师能跳出习得知识量的禁锢,站在育人的角度来看教学,这样的时间付出还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周文叶.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9(10):85-95.
[4]沈燕泓,陆蓓蕾.项目化学习:用表现性评价发展学生探究能力[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06):021-025
[5]沈启正.项目式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0(12):66-74.
作者简介:全志敏(1973.2—),女,原籍辽宁省锦州市,现籍浙江省乐清市,就职于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中职计算机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职称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论、方法论的理论探讨,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