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红
文本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材料,教师文本解读的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还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然而,在当前的阅读课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过于注重对词汇、语法、句型的讲解和拓展,忽视语篇整体结构意义;过度关注文本表层信息,未能有效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任务设计缺乏层次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英语阅读课教学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理论依据
第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文本解读的知识和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即教师应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深层次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第二,Anderson&Krathwohl(2001)将布鲁姆的认知水平层次修订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前三个属于低阶思维,后三个属于高阶思维。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就要通过文本解读来实现。第三,语篇分析视角下,作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语篇应具有七项标准,即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和互文性。第四,图式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结构化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种图式结构相互协调,共同促进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文本解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
(一)解读文本特征
语篇文本特征包括字体、字号、插图、标题等。有些文本特征可以激活读者的认知图式,帮助读者预测文本主题;有些文本特征可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速度。
(二)解读文本内容
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中学的教师张秋会指出,连贯是语篇的语义关联,从内容角度解读文本是指读者在明确文本主题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文本的具体内容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提炼结构化知识。
(三)解读文本语言
作为思想和信息的载体,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不会外显于文本,而是隐藏在对人物、事件的语言描述中,需要读者仔细品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全面了解文章内涵,分析作者的观点、立场、思想态度,另一方面要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写作背景。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更加准确、深刻地领悟作品所隐含的主题意义,体验超越文本的精神世界。
三、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一)解读文本特征
1.利用插图激活读者的认知图式
预测文本主题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技能。它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进行阅读,形成阅读期待。而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表达符号,比文字符号更容易被人记住。
教学片段1:这是一篇讲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中相同的动植物被赋予的不同含义。文章插图中,一只狗嘴里叼着玫瑰花,正将它献给一位面带微笑的少女。整个画面呈现出自然和谐之美,表达的含义是My love is a red rose。教师以此插图引入话题。
插图中的狗是爱的使者,但中国古代常视“狗”为“敌”,带狗的成语也多隐喻坏人的不良品行。因此一提到“狗”,学生想到的多为贬义的隐喻。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狗的特点理解不够全面,没有看到狗忠诚、可爱的一面;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讨论只限于词汇层面,缺乏具体语境。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狗、玫瑰和少女会构建起一幅和谐的画面?此问题在于让学生明白隐喻是一种以语境为框架的语言现象。不仅隐喻的判断需要语境,隐喻意义的理解也离不开语境。
2.利用标题预测文本主题
标题是对语篇内容的高度概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都要围绕标题展开。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标题预测语篇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图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等认知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的發展。另外,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
(二)解读文本内容
教学片段2:这是一篇题为“The Great Wall”的说明文,主要围绕长城展开。首先,初读语篇,整体把握语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其次,解读文本脉络层次和结构特点。一篇文章由若干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功能与其他部分都有联系,从而构成围绕主题的完整结构框架。解读文本要了解全文由几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分别讲的是什么内容、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文本结构清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解读文本语言
1.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句
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通常借助关键词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关键词里蕴含的思想内涵。如讲解题为“Qian Xueshen——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s”的人物传记时,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钱学森的关键词father和文中对应的句子。然后,教师通过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word father”,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关注钱学森的自白“My career is in China, my success is in China and my destination is in China.My family name is Qian, but I don’t like qian”,并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Q1:What kind of person is Qian Xueshen?
Q2:How can you understand his words?
Q3: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m?
这三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学习钱学森的坚定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利用衔接手段,解读谋篇机制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句际和段际的逻辑关系。章振邦教授把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分为逻辑纽带、语法纽带和词汇纽带。捕捉语篇表层的形式衔接并加以分析,对于抓住语篇各要素间的意义连贯,从而对整个语篇做出有效、准确的理解很有意义。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教育信息化与课程融合语境下的多模态中学课堂生态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2021YB1610)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