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魏 颖
韩女士的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暑假之后就要上小学了,她最近特别焦虑:“这段时间家长们在微信群里天天都在聊要提前给孩子学习一些文化知识,以便适应小学生活。需要这么做吗?我拿不定主意,要是人家孩子都学了,我儿子不提前学,上小学会不会跟不上,到底怎么办才好?”
随着小学一年级入学临近,像韩女士这样焦虑、纠结的家长不在少数。
“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热点问题,因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所以太多家长紧张、焦虑。在采访中,当问到“幼小衔接”到底需要衔接什么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家长首先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首位,表示希望可以让孩子提前学拼音和加减法,以免孩子入学后跟不上进度。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此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与天津市实验小学自2003年就开始了幼小衔接方面的工作。2016年双方制定了幼小衔接共建活动方案并逐渐规范化,2021年正式签订双方共建协议。
“我园在长期的办园实践中,已将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将儿童的价值视为教育的最高价值。在办园实践中,我们主张教师走进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关注个体差异,为其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尊重、接纳和欣赏他们的所思所想,提供适宜的指导,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刘健介绍说。
多年来,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始终坚持“入学准备立足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园内通过一日生活和游戏为幼儿未来的发展作好习惯、能力及良好学习品质的准备。同时,通过为幼儿建立成长档案,采用科学评价方式,让幼儿的点滴进步与教师的适宜教育立体、生动地展现在家长面前,帮助家长从幼儿发展的细微处,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达成共识。此外,幼儿园还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协同活动,通过调查、访谈等途径,走进家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基于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视角,组织沙龙、现场观摩与研讨、与毕业生和小学老师对话等丰富多彩的家长学校活动,引领家长跳出“成人期待”的围墙,以孩子发展为着眼点,看待学前三年童年生活对幼儿未来成长的价值。在引领家长转变理念和视角的同时,减轻了家长的思想焦虑和过分的担忧,从而家园聚力,科学衔接,为幼儿顺利、愉快进入小学创设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刘健说:“学前阶段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在协调好幼儿园和小学关系的同时,更需要家长认同与合作,才能全面杜绝小学化倾向。现在随着《指导意见》颁布,各地都在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这样就大大减缓了衔接坡度,帮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也会明显转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再到学校为了保证‘双减’工作的落地,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这也会影响到家长对待孩子入学适应的看法,减缓家长的压力和焦虑情绪。最主要的是,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一旦形成,孩子们是最受益的,他们可以尽情享受童年的时光和快乐,这对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幼儿园和小学要双向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减缓坡度,促进儿童顺利过渡。
从2019年起,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学前教研室开始探索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联合教研的有效方式,并连续三年与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一年级班主任组成公益讲师团,面向幼儿园家长和一年级新生家长开展讲座和咨询,宣传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
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学前教研员付莹介绍说,小幼教研室在2022年2月抽样选取本区现任一年级班主任、在读一年级小学生和家长开展专项调研,面向三个不同对象群体了解小学生在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方面的情况,为今后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通过三组问卷,我们能明显地看到和平区在幼小衔接方面取得的成效,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同时我们也从反映的问题中找到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我们将本区公办、民办幼儿园分成以示范园牵头的7个联动教研组,组织开展‘幼小衔接专题’活动的研究。为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沟通,建立联合教研机制,和平区的小学,公办、民办幼儿园建立1+1+N联盟机制,共同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联动教研、联合教研,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促进双向适应的衔接。”付莹说。
2022年4月2日,和平区第九幼儿园与和平区西康路小学开展线上联合教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提升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认识,共研幼小双向衔接新思路。通过研讨和分享进一步推进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紧密对接,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和平区第九幼儿园园长陈剑苹表示:“《指导意见》及‘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我园深度解读核心要点,立足幼儿发展,在幼小衔接涉及的学段上,从以往主要面向大班幼儿群体调整为小、中、大班做全域衔接准备,基于幼儿在不同年龄班发展阶段的真实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在与西康路小学双向共研科学幼小衔接的实践方向与策略下,我园园所文化、师资队伍、教师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育儿质量等进一步优化。”
西康路小学校长陈蔺介绍说:“开展‘幼儿园小朋友参观模拟小学一日生活’活动,尽可能使孩子们充分认识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带领他们走进丰富多彩的课堂、课间活动,减少他们对小学的陌生感、神秘感,从而激发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此外,学校与幼儿园通过相互观摩课堂,采用同课异构的研究方式,以大班与一年级前期知识经验相似的课程内容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观摩和研究,加强双方对教学方式、内容、儿童学习方式和常规的了解,在教学策略、学习方式、规则要求等方面加强衔接的紧密度,减缓衔接坡度。”
付莹说,联合教研的意义在于改变幼儿园与小学在各自学段单向研究的现状,促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双向互动,构建教研共同体,探寻双向衔接的有效策略,为儿童提供更加适宜的高质量教育。
为加强东丽区幼儿园与小学的有效衔接,努力把幼小衔接从“陡坡”变成“缓坡”,经前期调研及组织专家交流研讨,东丽区教育局出台了《东丽区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方案》,并坚持试点先行、课程保障、培训跟进、总结推广的工作步骤,组建了张贵庄片、军粮城片、华明街片、金钟街片等四个幼小衔接实验区,建立幼小互访、互助、共研制度。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幼小衔接课程库,组织教研活动及汇报展示。开展幼儿园及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对试点片区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红桥区加强行政部门组织领导,由区教育局牵头,区教师发展中心参与,开展幼小衔接指导工作。一方面,召开专题部署会,明确要求各幼儿园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贯彻落实《天津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全面落实五大领域教育目标,实施高质量的保教活动,帮助幼儿作好身心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坚持开展专题研究,帮助教师掌握幼小衔接实施的途径方法;坚持幼小携手深化双向衔接,建立联动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衔接的长效合作机制;坚持家园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开展“深入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专题讲座,指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探索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的有效途径。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自然而重要的阶段,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对幼儿终身发展影响深远。
东丽区第一幼儿园打破知识衔接的局限,将衔接目标拓宽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和知识储备的衔接,实现由重知识、技能向重兴趣、习惯、情感的转变。他们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幼儿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针对孩子们面对上小学产生的焦虑情绪,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害怕走进老师的办公室、没有朋友怎么办等问题,东丽区第一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困惑两次走进小学。与小学的哥哥姐姐、小学老师面对面提问,在小学课堂里体验与幼儿园的不同,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东丽区第一幼儿园园长董凤霞说:“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做好幼儿的情绪管理,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的一项重点。我们从识别幼儿情绪、引导幼儿表达情绪、不良情绪的排遣三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幼儿科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来促进孩子们心理健康以及全面发展。”
一日生活皆课程,为充分挖掘生活课程的教育价值,着力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和卫生习惯,东丽区第一幼儿园开展了“自主取餐,快乐用餐”活动。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制定“自主取餐约定”:自主取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自主取餐时取多少量?如何避免撒饭?等等。在自主取餐活动中,孩子们有序排队,选取餐具,利用公勺按照自己的食量盛取主食和菜。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小朋友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烫伤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创新的就餐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进餐欲望。用餐结束后,幼儿有序地送餐具,整理桌面,整理仪容仪表,做事情有始有终。
东丽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卢海燕表示,自理能力是幼儿步入小学非常重要的能力,但是往往被家长们忽视,生活是孩子教育最重要的途径,通过自主取餐,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的独特价值,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独立的习惯。
红桥区第一幼儿园始终致力于“坚持儿童立场,科学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引领教师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儿童立场,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为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日常生活中,红桥区第一幼儿园为幼儿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通过“心情墙”“情绪小屋”“绘本阅读”等方式,帮助幼儿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和控制情绪。在大班《我心中的小学》主题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用谈话、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升入小学的好奇与期待、担心与焦虑。开展“畅想小学生活”辩论会,运用同伴间的资源帮助幼儿消除心中的疑惑;通过设计入园路线图、安全入园“三部曲”等方式让幼儿经历自主入园。以“云采访——我身边的小学生”,倾听哥哥姐姐的入学经历,帮助幼儿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期待。
东丽区春华幼儿园从孩子的成长出发,积极探索家庭中的幼小衔接工作,努力为大班幼儿顺利升入小学作好心理适应、习惯养成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准备。
首先,与孩子同作心理准备。
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升入小学后,孩子们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要自己独立完成,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作好心理准备。教师会给出如下建议:亲子参观小学。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或散步时间,带着孩子去未来的小学看一看,了解小学的外部环境,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去过几次后,孩子会觉得小学对于自己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亲子互动谈话。家长可以在家和孩子多聊一聊自己上小学时开心的、有趣的经历,引导孩子谈一谈自己对上小学的困惑和担忧,缓解其焦虑。亲子共读。教师会为家长提供幼小衔接主题的绘本书单,亲子共读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这些关于“上学”的故事,帮助孩子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大不同”,让孩子从心理上更快地接受小学、适应小学。
其次,帮孩子培养良好习惯。
运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培养和坚持。教师给家长提出指导建议或倡议书,如坚持在周末开展跳绳、亲子短程赛跑、户外玩耍、居家体育游戏等形式的运动,请家长为幼儿树立榜样,从自身做起坚持体育锻炼。规律健康的作息对于幼儿来说并不简单,教师会建议家长与幼儿在家中一起绘制“我的居家作息安排表”,帮助幼儿建立规律的作息。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儿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自理能力、独立性都会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教师倡导家长每天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家务,并且要尽量“放手”,孩子能做的事情全部让其独立完成,这也是幼儿自理能力提升的关键。
再次,帮孩子作好学习准备。
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为尊重孩子好问的天性,教师建议家长在家中开展“十万个为什么”亲子互动,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倾听孩子的问题,在给予尊重的同时,与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找寻答案。
为培养孩子倾听和表达能力,幼儿园会利用家长沙龙推荐适合在家进行的简单的听说小游戏,如“看谁听得准”“传声筒”“听到请拍手”等。好玩的游戏不但增进了亲子关系,还提升了孩子的注意力。
让孩子在好玩的游戏中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主动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教师建议家长在家中开展“家庭小超市”活动,通过购物游戏,练习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家长还可以与幼儿玩统计游戏,如结合“我的跳绳记录”“天气记录”等进行统计。
为引导家长陪伴孩子走过“前书写”,教师首先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前书写”到底是什么,“前书写”不等于书写,不是要求孩子书写“正确、规范”的字,家长要做的只是鼓励幼儿运用图形、数字、符号等传达信息、表达感受。在家中,提倡家长引导孩子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绘制“我的郊游计划”“我的周末安排”,用自己特有的符号来记录开心或者难过的事情,以这种写写画画的方式,帮助幼儿构建“前书写”经验。同时,引导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幼儿是否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及书写姿势,在反复的督促和提醒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理性对待孩子间的差异,不要攀比,不要把家长的虚荣心施加给孩子,从而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