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科学类劳动教育资源包开发研究

2022-07-06 08:29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徐静
天津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劳动科学信息化

■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任徐静

■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 尹小娜

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为落实劳动教育给出了更明确的指示,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达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的目标。其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规定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家务劳动,还包括手工制作、社会实践等广义的活动范畴,另外,文件还强调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劳动技能的掌握,还得评估和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其中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过程,提升探究与实践能力。《纲要》中强调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相融合之处。目前该研究领域尚未开发,借助信息技术对科学类劳动教育资源包的开发研究,有助于促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科学类劳动教育课在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劳动技能培养,可解决当前“有教育无劳动”“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对福州市现行苏教版《科学》(2017版)中与劳动相关的课程进行梳理会发现,在小学科学中的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涉及和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颇多。

学段一下二上二下二下二下二下三上三下课题《3.沙子和黏土》《3四季的天气》《7.栽小葱》《10.认识工具》《11.拧螺丝》《12.做个小温室》《6.肥沃的土壤》《1.种子发芽了》学段三下四下四下四下五下五下六上六下课题《4.植物结果了》《4.养昆虫》《12.用种子繁殖》《13.用根茎叶繁殖》《14.拧螺丝的学问》《STEM立体小菜园》《16.人造肥料和现代产业》《STEM节能小屋》

由此可见,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有诸多相融合之处,尤其是小学科学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但如何在科学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具体哪些课程合适学科渗透?如何在科学课上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助力科学课程的劳动教育?一线教师还有诸多疑问。所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科学类劳动教育资源包的开发研究迫在眉睫。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运用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并构建“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方面给出了30个微能力点。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有说到,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鼓励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从以往的劳动教育经验来看,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劳动场地缺乏、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信息化方法的加入,可以使劳动教育在实现途径上实现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

一、信息化助力扩展科学类劳动教育空间

《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应该在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落实。目前,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校园,这样的劳动教育空间是局限的,学生也是社会化群体,他们除了有校园生活,还有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都是教科书。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大部分学生缺乏必备的生活劳动技能,而社会劳动,如职业体验、志愿者服务等劳动锻炼更是少之又少。劳动教育应该是基于家庭、校园、社会联合共育体系下的活动空间。如何让现实中的空间产生同步联动?信息化方法有妙招。

(一)校内不同空间的同步联动

校园学习中,课堂是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教室成为主阵地,而劳动教育在课堂有限的空间内讲授,只能做到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说明,劳动教育需要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比如科学实验室、植物园、实践基地等,弥补劳动教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如果学校实践场地有限,在实际教学中一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授相关知识,另一位教师则可以借助手机或平板在实践基地进行拍照分享或录像直播,这样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二)校内与校外空间的有效联结

科学类劳动教育所在的校外空间有很多,如家庭、社区、科技馆、公园、博物馆、农业基地、农业研究所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类劳动教育将会更全面、高效,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一设想成为可能。例如,在开展“养蚕”的科学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在讲授知识时,现场用微信与校外的养蚕基地或蚕丝加工厂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连线,进行采访,同时在学生养蚕过程中,让家长将“养蚕日记”实时分享到微信群、钉盘中,形成家校社共同体。

二、信息化助力丰富科学类劳动教育形式

当今时代,线上教育成为线下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在特殊期间,线上教育成为教育的不二选项。无论哪种教学方式,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都能促进劳动教育智能化、创新化。

(一)线下教育智能化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教育更需要更新迭代,线下教育引入合适学生的人工智能手段,能为传统劳动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科学类劳动课堂可运用VR虚拟技术、3D视频软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真实地了解和感受某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劳动实践;也可以利用信息化软件,如希沃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前期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实时评价,家长可通过家长端追踪孩子的学习情况。

线下教育还可开展智能化劳动的项目式学习,比如开设智慧植物园的项目化学习——智能灌溉、智能监测大棚的温湿度、智能土壤质量检测等。以智能土壤质量检测为例:在科学课学习土壤后,使用土壤质量的智能检测仪器,实时分析土壤质量(矿物质、水分等)数据。学生能够根据所种植物的实际需求,对土壤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植物处于一个最佳的营养状态,这些都会使线下劳动教育更智能化。

(二)线上教育高效化

线上教育首先离不开信息化方法,比如在线直播的课堂就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必备媒介。在线上教育中学情分析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利用问卷星进行学情分析;利用互联网获取数字教育资源,进行高效备课;利用WISE在线平台提前发布课堂任务;利用微课辅助重难点的突破;在进行互动时,运用麦克风、耳机等设备,实时连线,完成即时互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运用微信、QQ等发布作业,也可以生成二维码,形成作业单。这些信息化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个科学类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在课前导学、课中讲解、课后复习链条式学习中各自发挥作用。

(三)线上与线下灵活联动

线上与线下不是单一执行,它们往往协同完成复杂任务。在线上,可以运用Zoho、Groove、班级优化大师、腾讯在线文档等软件,实现智能化分组和协同编辑;课前利用微信、钉钉、QQ等平台,将劳动技能发给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再进行分小组指导和实践。教师可以运用问卷星等软件完成学情分析,在分析完数据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比如,以福州市花——茉莉花培植为主题的科学类劳动教育活动中,人工智能的设备(温湿度实时测试仪、太阳能板等)应时应景,在“线上”获取资料、分析设备数据;“线下”将设备应用于茉莉花植株上,监测与记录设备数据。在手工制作类的科学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scratch编程软件完成智能化设计,然后在线下再展开动手制作的活动。

三、信息化助力完善科学类劳动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具有育人导向,还有监督激励的作用,劳动教育的评价中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只有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价,才能真正地对精神品质、知识技能进行科学评估。

(一)过程性评价即时性

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难度较大,因为涉及因素较多,时常较长,如果单纯地利用人工对学生进行评价,太过劳心劳力且效率低下,还有可能出现错误。教师可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信息化方法进行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实时评价。比如,教师可运用在线文档对学生的劳动技能、精神、习惯、品质等进行评价;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摄学生活动瞬间,利用云笔记随时记录学生行为等。还可邀请家长、学生对自己和团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以“制作走马灯”的科学劳动教育任务为例,教师可以以“积极主动、责任担当、认真踏实、善于合、沟通顺畅、勤于动手、富有创意”为评价指标,通过在线文档进行及时评价。

(二)结果性评价多样化

结果性评价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质性评价,也可以是定量测评、纸笔形式、活动、实验、项目报告等。信息技术下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制作降落伞”的劳动任务中,让学生将制作步骤全程用手机或者平板拍摄下来,最后形成短视频,最后让学生将最终作品上传到微信、QQ、钉盘等,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简要的赏析,用微信中的投票类小程序进行互评。

四、信息化助力打造科学类劳动教育资源特色

劳动教育在全国贯彻执行,日常生活劳动(如叠被子、系鞋带、穿衣服、打扫卫生等)往往属于普适性的劳动内容范畴,这是与学生密切相关、最直接的劳动,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它不具备“文化味”。学校或学区为单位,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地域劳动文化特色和校园劳动文化特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地域劳动文化特色

在确定选择科学类劳动教育主题时,可以本土文化为基底,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小主题:比如鱼丸、肉燕、拗九粥、茉莉花茶等福州传统的本土饮食文化;脱胎漆器、牛角梳、软木画、油纸伞等属于福州传统的本土手工艺文化,这其中有很多和科学类劳动教育有关。以福州的茉莉花栽培为例,在其中可以结合科学中探究茉莉花对阳光、土壤、气温等要求,茉莉常见的虫害和生长等难题,学生可以在劳动基地或者户外种植茉莉花,并与茉莉花茶厂商和手工艺人进行联系,学习并体验制作茉莉花茶的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同时溯源本土文化。

(二)校园劳动文化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这些校园文化相当于学校的灵魂,里面包括了校园景观文化特色、校园社团特色等。学校在开发科学类劳动教育资源时,可以将这些特色容纳其中,这样便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比如,某校以劳动实践基地为特色,学校组建劳动实践基地,执行组与各班级商定的项目主题,在农科院专家引领组的帮助下开展探索与研究活动,以公众号、视频号的形式提交展示项目成果,并开展了《蚯蚓,土壤的守护者》《南瓜落果之谜探秘》等项目式的课题探究,学生从“体察生活提出问题——拟定计划形成量规——亲历项目实践探索——评价展示反思改进”,以种植劳动为主线,以观察、实践、探究为补充,开展“玩”“学”“做”“赏”“悟”等多位一体的劳动实践活动。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小茉莉”劳动实践基地项目化研学主题及日期安排表

五、结语

总之,信息化背景下科学类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是顺应时代发展、响应国家号召的举措,信息化手段的加入,是拓展科学类劳动教育资源的有力保障。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劳动教育目前尚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将劳动教育铭记于心,在课堂中有机地渗透劳动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精神与品质,灵活运用恰当而有效的信息化方法,将复杂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在强化劳动教育道路上垫石铺路。

猜你喜欢
劳动科学信息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科学拔牙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