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 350005
2 型糖尿病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 主要发生在35~50 岁患者中。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相对较差, 患者通常存在内分泌失调的情况,部分患者表现出体内胰岛素分泌过多,但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较差。 从临床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认为其与患者生活方式、 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关。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出肥胖、多尿、多饮、多食等症状,生活质量降低。 从临床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临床对患者多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此方法虽然可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症状。随着近年胃流转手术逐渐出现,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应用临床效果显著, 但想保证患者恢复, 还应该在围术期中将持续胰岛素滴注法进行应用[1-5]。 该研究基于此,以该院 2018 年 1 月—2021年6 月接收的11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例,探讨持续胰岛素滴注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以该院收治的11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例,采用对比方法展开研究, 将110 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 例。 研究组中男28 例,女27例;年龄 34~66 岁,平均(50.45±3.23)岁;病程 1~15年,平均(6.56±1.23)年。对照组中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 35~68 岁,平均(50.42±3.20)岁;病程 1~14 年,平均(6.57±1.2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对该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配合各项研究工作;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胃流转手术适应性好;手术耐受性好[6-7]。
排除标准:糖尿病病程在20 年以上患者;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患者;存在胰岛素功能衰竭患者;空腹血清C 肽比正常值低1/3 患者; 存在重度胃轻瘫情况患者;依从性较差患者。
两组患者均给予胃流转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53001,规格:3 mL:300 单位)在三餐前注射。 从患者具体情况入手,合理控制患者胰岛素剂量,初期剂量控制在0.8 U/kg,随后需要结合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
研究组患者给予围术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滴注。将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53001,规格:3 mL:300 单位)持续皮下胰岛素滴注,0.5 U/kg。血糖水平达标后,降低胰岛素使用剂量至0.2 U/kg。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 个月后的血糖指标比较,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 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随后取出上清液。 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采用北京奥普森公司生产的AMS-3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采用江苏奥迪康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C6000 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各项体征得以恢复,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恢复正常;有效:各项生命体征得以稳定,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降低;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和体征均未得到改善。排除该研究的无效率为总有效率。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主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8-9]。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糖值均相对较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均得以降低,研究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空腹血糖值、餐后2 h 血糖值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研究组(n=55)对照组(n=55)t 值P 值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8.53±2.23 8.67±2.34 0.321>0.05 6.44±1.02 7.89±2.21 4.418〈0.05 10.22±3.12 10.45±3.23 0.380>0.05 7.33±1.23 7.89±0.99 2.630〈0.05餐后 2 h 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13.21±2.56 13.25±2.49 0.083>0.05 8.81±0.49 9.64±0.56 8.272〈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胰岛素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 对促进人体糖类吸收和物质分解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在胰岛素受损的情况下,便会导致胰岛素出现难以释放的情况,导致人们对糖分的摄取不足, 或是难以将糖分进行分解,患者出现不能吸收糖分的情况,表现出血液内积累过度糖分的情况,出现高血糖症状,发生糖尿病。患者发病后,如果不能给予患者积极治疗,则很容易对患者的肝脏和肾脏等造成损伤, 对患者的健康威胁性较大[10-13]。
胃流转术最早应用在肥胖症患者中的手术,临床不断发展研究下, 现已经被应用到2 型糖尿病患者中,临床效果显著。当前临床对其疾病发展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其与两点因素相关,一是在胰岛素抵抗因子作用下,患者血糖胰岛素细胞质量下降,或是导致其死亡。 其次是食用对患者胃肠内κ 细胞造成刺激的食物时,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因子等情况,影响患者的胰岛素生理活性。 患者应用胃流转术可保证食物不再经过胃远端、十二指肠和空肠,改变食物正常生理流向, 避免对流向位于胃肠的κ 细胞造成刺激影响,实现对胰岛素生产的控制。没有被消化的食物会经过消化道,对L 细胞产生刺激作用,对胰高血糖元肽-1 等细胞因子进行作用, 使其分泌,对促进患者胰岛细胞的增殖具有积极意义, 可实现降低患者血糖含量的作用。 胃流转术是一个具有长久发展实践的术式, 此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手术创伤性较小,出血量少,可促进患者有效恢复,避免对患者的吸收造成影响。 大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胃流转术治疗后, 可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14-16]。
要想保证患者的恢复效果, 还需要给予患者围术期胰岛素控制。 胰岛素的常用使用方法包括多次输注、持续输注等,而胰岛素种类也相对较多。 该研究主要应用持续胰岛素滴注, 应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此仪器可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加强对患者三餐前和睡前的注射量, 对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此方法在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进行比较时,可减少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的工作量,更容易实现对患者血糖水平的监测,实现血糖控制,减少因监测不足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 临床应用意义显著[17-19]。
该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血糖值均相对较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空腹血糖值、餐后2 h 血糖值分别为(6.44±1.02)%、(7.33±1.23)mmol/L,(8.81±0.49)mmol/L 均低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36%, 高于对照组85.45%(P〈0.05)。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3.64%,低于对照组14.55%(P〈0.05)。 可见研究组患者血糖控制与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在2 型糖尿病患者行胃转流手术围术期采用连续胰岛素滴注,可促进患者恢复,有效降低患者高血糖情况,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