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究

2022-07-06 12:45赫莹
当代体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课课课课练训练项目

赫莹

“课课练”的体育训练模式是基于体育器材和学校运动场地,以加强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新型授课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更是要着重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课课练”的训练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本文立足于发展速度素质的角度上,探究“课课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在教育教学优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课课练”已经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弥补初中生普遍体能不强的问题。想要充分发挥“课课练”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需要首先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对加强学生体能起到的促进作用,再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体能状况,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出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案,以此提升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1 “课课练”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1.1 便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课课练”的教学训练项目是教师依据班级学生实际身体状况和运动爱好,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因此,“课课练”中训练项目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特点。制定体育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全面分析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学校现有运动器材和活动场地等多个方面。所以,“课课练”中教师制定的训练项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有效避免以往传统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硬件设施不匹配等情况。站在发展学生速度素质的角度上,教师常用的训练项目包括定时跳绳练习、20米折返接力跑、100次跳绳练习、双脚跳接跑、反方向四面转体、单足跳等。

以追逐跑为例,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4-6组,排成纵队,前后间距1-3米缓步向前走,教师每次吹哨,各组排尾学生向右侧排头做冲刺跑,到达排头指定位置后,换成缓步走,前三名先到的队伍积一分,后三名队伍不计分。依据这一规则继续比赛,若干轮后,教师将积分最多的队伍定位胜利队伍。通过这样简单且富有趣味性的比赛,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反应速度,加强其快速起跑能力。

1.2 帮助学生奠定体育基础

开设“课课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所以,教师在制定训练项目期间,通常会选择一些较为基础的运动项目,以此锻炼学生速度、灵敏度、反应力等。通过不断反复的基础性体育训练,不仅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为后续更加复杂的体育训练打下基础,有助于体育教师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比如,“课课练”中学生经常练习的仰卧起坐,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腰腹力量;听口令做动作,能够发展学生反应速度,提高学生运动灵敏度;迎面接力40米跑,则能有效锻炼学生位移速度,这些能力都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

1.3 全面弥补教材不足问题

体育教材对于训练内容的安排具有项目集中的特点,简单来说,教材中的某一章节若强调对学生腰腹力量的锻炼,那么这一章节的所有体育锻炼项目就都围绕着这一目的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专项技能,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某一方面的潜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发展规律、性格特点、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往往存在缺乏耐力和定性的问题。如果短期内锻炼的体育项目区别不大,学生就会很容易丧失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动力和兴趣。这时若教师能够灵活运用“课课练”这一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弥补以往教师单纯按照教材开展体育训练的不足,从而实现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动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1.4 贴近学生身体成长规律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是智力上的最近发展区,还是身体素质上的敏感期都会有所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速度素质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日常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着重锻炼学生速度素质,并采取针对性训练,帮助初中生有效发展速度素质的同时,还能对学生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打下基础。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方向以技能为主还是体能为主,是教育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所争论的话题之一。“课课练”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两者的结合,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教师针对学生速度素质,制定相应体育训练项目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从而优化体育教育教学效果。在此前提下,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分析,针对“课课练”提升初中生速度素质的教学方案进行探究。

2 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1 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规划训练项目

开设“课课练”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补充,丰富体育训练内容,提高体育训练教学效果和质量。若教师在安排训练项目期间,没能充分结合教材,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练习教材项目时,遇到诸多问题,不仅会制约课堂训练教学效果的提升,还会限制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師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和分析,挖掘其中与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有关的训练动作和项目,再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身体素质,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课堂训练项目。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运动动作进行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体育练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力。

例如:教材内容涉及快速跑的训练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放风筝”的趣味性跑步项目,力求发展学生快速跑能力。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若干不透明塑料袋和长度在1.5米-2米的包装绳,将塑料袋与绳子的一端相连,将其制作成一个简易的“风筝”。每一个学生将“风筝”系在腰部,保障“风筝”与学生后腰的距离约为1米。其次,当教师发出奔跑的指令,学生要向前沿着跑道飞快的跑起来,让跑动的风带动塑料袋在空中飞舞,看哪一个同学的“风筝”飞的最快、飞的最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制定训练的规则:第一,塑料袋一定要在空中停留3秒以上;第二,每个人要按照相应的线路跑,避免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训练规则,比如在塑料袋中放一些物品,增加塑料袋的重量,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奔跑速度,锻炼其快速跑能力。5065F5A4-3515-4C21-8EA1-206134B3BACB

又或者教师锻炼学生反应速度和快速起跑能力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拦截导弹”体育活动。教师在训练场地中画出一条起跑线,并准备若干约1.2米的软棒。组织班级学生2人1组,一人作为练习者,另一人作为辅助者。当练习者站在起跑线上时,辅助者要站在距离起跑线位置3-5米处,且辅助者要侧对起跑线,并将软棒竖直拿在手上,另一只手扶着软棒,避免其倾斜或倾倒。当教师发出哨令之后,练习者要迅速从起跑线出发,与此同时,辅助者将扶棒的一只手松开,让软棒自然倒地,练习者需要快速跑到软棒位置,并用身体撞击到软棒即为“拦截”成功。而后,两个学生交换角色,继续这一练习活动,最终将“拦截”成功次数更多的学生定为胜者。

2.2 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精心选择训练内容

初中生虽年龄相仿,但由于性别不同、运动量等方面的不同,在身体素质上存在较大差别。若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势必会为部分学生的日常锻炼带来一定困难,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对“课课练”的兴趣和动力,不利于教师后续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所以,教师想要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工作,就要重视对班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结合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精心选择训练内容。首先,教师要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综合评估,并根据学生的喜好,将其分为不同的体育训练小组;其次,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兴趣特长和身体特征,为其制定不同的训练项目或规定不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课课练”充分发挥教育效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完善体育教学设计。

比如,教师可以将按照学生速度素养,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是速度素养较高的学生;B层次为速度素养一般的学生;而C层次是身体发育晚、身体素质不佳、速度素养较差的学生。为充分激发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运动潜能,教师应优先明确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保障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当前的层次划分可以是动态变化的,以月为单位,每月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当中。通过实践证明,划分学生的层次后,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明显提升,运动量与以往相比也有所增加。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体育训练方案。由于A层次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运动能力,所以教师为这些学生提出的要求要更为严格,成绩的标准也应相对较高,鼓励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篮球运动,加强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A层次的学生要在运动期间做出假动作、传切等篮球技术,锻炼学生反应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潜力。针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着重加强对基础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巩固,可以安排学生听哨音转身跑,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定时跳绳练习(20秒×2组,组间休息10秒),发展学生动作速度;双脚跳接跑(原地双脚跳20次+30米全力冲刺跑×2组),以此锻炼学生位移速度等。通过这样多样的运动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速度素养,增强学生体能。而C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以鼓励为主,安排更多富有趣味性的体育练习,加强其练习热情。例如:在800米练习中,让A或B层次的学生站在起跑处,而C层次的学生站在400米的起跑线上,让学生能够与身体素质更强的学生一同通过终点线,以此培养学生自信心。

2.3 關注学生身体负荷问题,科学制定运动量

利用“课课练”开展体育训练教学来培养学生身体素养,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善于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部分初中生运动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拥有较为繁重的课业负担,体育教师应意识到这一问题,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定制学生运动量。虽然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但也不要过度急于求成。若教师为学生安排的运动量并不科学,则不仅无法实现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目标,还会造成学生出现身体损伤等不良现象,影响体育训练效果,也会耽误学生日常学习。所以,教师要学会科学安排运动量,比如,体育教师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后,要适当降低学生的运动量,为其安排一些解压的小游戏,帮助学生放松身心。

首先,教师针对现有的体育训练项目进行评估,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项目与学生的匹配度等;其次,体育教师要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包括学生先天身体素质、运动特长、运动需求、日常运动量等方面,而后,针对学生体能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量和锻炼时间。在此期间,教师的评估可能会存在某种偏差,所以想要保障“课课练”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效用,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环节和学生练习环节要来回游走于学生之间,时刻关注到学生锻炼情况,一旦出现学生运动超负荷的情况,应立即让学生暂停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条件允许的状态下激发自身运动潜能,进而提高身体素质。

在了解班级学生实际提升状况后,教师可以设计出“课课练”教学方案,比如:教学第一周,制定反方向四面转体1分钟、定时跳绳练习1分钟、20米折返跑3分钟的教学计划,以此促进学生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发展;教学第二周,制定躲闪摸肩1分钟、100次跳绳练习1分钟、迎面接力跑50米3分钟,培养学生综合速度素养;教学第三周,安排学生看手势做动作练习1分钟、定时跳绳练习1分钟、定时跑3分钟;教学第四周安排学听口令做动作练习1分钟、100次跳绳练习1分钟、定时跑3分钟。这样的基础练习每次占用课堂的5分钟,却能实现对学生速度素质的综合培养,一方面提升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和积极性。

2.4 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彰显学生个性

教学评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课课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还能有效加强“课课练”的实效性。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了解,笔者发现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开展“课课练”期间,往往习惯对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学评价在“课课练”教育教学环节的收效甚微,也没能起到加强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所以,为了促进教学评价自身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教师可以采用更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在评价过程中彰显学生个性,实现个性化教学评价。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限制跑”的训练活动。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奔跑能力和速度素质,将学生分为快、中、慢三组,发出奔跑的指令后,快、中两组要首先在原地完成高抬腿10次和5次,再从起跑线处出发,而慢组则直接起跑,最终看那一组最先到达终点。这一训练活动中有效融入竞争机制,能够激发学生运动潜力,使其为了争夺最优成绩而奋勇奔跑。由于学生自身身体素养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各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认为自己没有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认同学生的付出和努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教师灵活运用“课课练”教学模式开展日常体育训练,已经势在必行。对此,教师可从结合教材、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制定科学运动量、制定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完善初中体育教学机制,加强学生身体综合素质,从而落实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环县第三中学)5065F5A4-3515-4C21-8EA1-206134B3BACB

猜你喜欢
课课课课练训练项目
体育常态课中“课课练”的思考和探析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微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与探索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试论高校拓展训练项目的安全管理
体育“课课练”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