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虎 赵晨
中长跑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坚定意志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项目。目前,高校中长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方式单一化、教学管理不完善等,这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开展中长跑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高校中长跑教学的现状,再次,分析了影响高校中长跑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高校中长跑教学效果的提升途径,旨在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中长跑教学质量。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目标也由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转变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力。中长跑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项目,对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不过,由于中长跑运动过程较为枯燥,同时受到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不完善等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虽然多数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尝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中长跑考核还是以应试为主,这就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未能得到很好地培养,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目标未能得到很好地实现。近些年,业内一些研究者对中长跑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行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多是从教学法的改进入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则是少有研究。因此,本文深入分析高校开展中长跑教学现状及根源,并以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效果提升途径,旨在推动实现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助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1 高校开展中长跑教学的重要性
中长跑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设施较为简单,并且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算高,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体育的必备项目。高校开展中长跑教学的重要性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中长跑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只要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二是中长跑运动强度较高,是一项有氧运动,这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中长跑运动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身体的耐力水平,为他们日后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中长跑运动中多数大学生会因身体疲累而产生放弃的想法,但是体育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大学生跑步过程中放弃的想法予以消解,对他们意志力进行培养,这就有利于降低他们在其他科目学习中因遇到困难而放弃的概率,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习惯。
2 高校中长跑教学的现状
虽然中长跑教学对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中长跑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长跑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有效地提升。首先,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都是本着应试思想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具备持久性,当学生通过考核之后,就会对中长跑运动失去兴趣,导致多数高校中长跑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培养大学生的中长跑运动习惯。其次,中场长跑运动对体能的消耗极大,如果体育教师实施训练前没有充分地做好热身工作、在训练后没有做好放松工作,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发生肌肉和软组织损伤,不利于中长跑运动效果的提高。但是,就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训练前并没有充分地带领大学生进行热身动作,并且在中长跑训练后也并未有针对性地带领大学生进行肌肉和软组的放松运动,而是训练完就解散了,这就让多数大学生身体在训练后出现各种不适,从而降低了参与中长跑运动的积极性。最后,高校体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过程中,偏重于大学生跑步姿势的教授,而对于训练前后的管理,尤其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运动损伤防护是非常不重视的,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中長跑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影响高校中长跑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一,高校中长跑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对学生兴趣激发不够。目前,中长跑教学内容主要就是重复性的跑步练习,过于枯燥无味,并且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还很单一,较为模式化,这样就更加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了。作为一项耐力与速度完美结合的运动项目,中长跑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但是,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于中长跑理论知识、锻炼价值,以及体育思政等内容很少提及,仅仅是传授大学生中长跑的动作技能,反复地进行跑步训练,长期大负荷的运动,很难不让大学生对这项运动感到厌烦。第二,高校中长跑运动负荷安排不具有科学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考核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动作技能掌握,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在进行中长跑训练后,并没有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放松和饮食调整,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既不能通过有效的放松缓解身体疲劳状态,又不能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从而出现诸如肌肉酸痛、呼吸不畅等各种不适症状,导致大学生对中长跑运动产生误解,从而不利于中长跑运动习惯的养成。第三,高校学生健康意识较为淡薄,且从众心理严重。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体质相对而言较好,并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有待培养。在参加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一旦出现自身身体疲惫且其他人跑几圈就停下的情况,很多大学生就逐渐慢下来或是干脆停下来。第四,高校中长跑考试制度偏重于结果,忽视过程。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校中长跑考核侧重于结果性评价,注重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考核,一些先天耐力好的学生即便平时不好好训练,最后考试却依然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而一些先天耐力不好的学生,即便认真努力训练,却依然成绩不佳。这很容易让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思想,认为中长跑运动并不适合自己,消极对待训练,最终不利于中长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4 高校中长跑教学效果提升的途径
4.1 深化大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认知EDC8AA3D-E5CA-4DB1-87D6-894B8DBF3E51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中长跑运动特点、价值和注意事项等的介绍,让大学生对该项运动有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认知。运动心理学认为,当认知与情感不相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倾向。故此,体育教师需要让大学生明确中长跑的目的意义,掌握一些体育生理学的知识,以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等直观地宣传中长跑的典型事例,培养大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意识,即从情感上进行中长跑训练的熏染。其次,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中长跑教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能力基础分层次教学,推陈出新,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中长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要将育人思想贯彻到教学的始终,注重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不惧困难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抗身体和心理疲劳的耐力水平。最后,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训练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激励和德育教育,同时结合体育健康教育,既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中长跑对心肺功能的重要作用,又让他们明白中长跑对他们意志品质培养的价值,并予以耐心的指导,以便他们中长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
首先,运用间歇训练法,帮助大学生缓解运动不适,提高身体耐受水平。现下,多数高校中长跑教学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法,就是并不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乳酸耐受力,一次性地让他们跑完全程,这种教学法并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间歇训练法是通过对两次运动间歇时间的控制,实现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和心肺功能等的提高。在高校中长跑教学中应用间歇训练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跑步成绩,同时提升他们身体对疲劳的耐受水平和灵敏度,对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极为有益。其次,运用恢复教学法,帮助大学生懂得运动“极点”的原因并主动克服畏难心理。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中长跑训练前,应当安排几课时的理论教学,让大学生懂得中长跑运动“极点”出现的原因、缓解方法,以及运动损伤避免措施、运动后的放松及科学饮食等。再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大学生善于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先让学生观看国内外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精彩视频,然后让学生分组对动作技术要点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补充并进行动作示范。在进行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让大学生将自身的动作完成度和技术要领进行对照,进行自评、互评,以便他们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最后,运用心理暗示教学法,实现对大学生中长跑兴趣的培养。心理暗示,指的是利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人心理产生影响的过程。心理暗示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利用语言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由此实现学生自我感受下的行为调控,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中长跑运动由于负荷量较大,并且训练内容较为枯燥,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心里暗示法帮助大学生建立并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在出现运动“极点”的时候,运用恰当的语言(如“坚持一下就会过去”“成绩要远超上次”等)或肢体动作等对大学生进行鼓励,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4.3 采用赛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赛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从而增强大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积极性。首先,通过比赛促进训练,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中长跑训练时,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了解中长跑运动基本技能之后,可以引导他们自行分组和进行组内交流,充分利用他们好胜的心理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比赛中,让中长跑教学过程更加有趣,消解大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厌倦心理。其次,通过训练促进比赛,增强大学生的跑步技能。在中长跑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替代枯燥的教学训练,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对比赛的开展实现进一步的促进,让大学生在体会到中长跑锻炼的目的和价值,形成强烈的锻炼动机,最终实现中长跑动作技能的提升和体育锻炼意识习惯的养成。为确保“以赛促练”模式的顺利实施,体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中长跑训练方案设计,要科学合理地分配训练任务,以避免大学生训练中出现不堪负荷或是畏难心理。再次,将比赛和训练相结合,实现中长跑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好地挖掘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潜力。比如,在2000米跑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当先让大学生了解到长跑的基本动作技巧,然后再进行比赛的组织。在比赛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用手机进行录制,然后制作带有讲解的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供学生进行下载和反复观看,并及时为大学生在线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大学生中长跑教学质量的提升。
4.4 多样化中长跑跑步教学的形式
在中长跑教学训练中,跑步形式的多样化变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对训练的参与兴趣。一是采用图形跑,让大学生按照各种图形进行不同行进路线的跑步训练,如“对角线跑”“蛇形跑”等。二是采用交替跑,让大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口令进行“走”和“跑”动作的交替运动,或是第一圈慢跑、第二圈小步跑、第三圈快速跑。三是采用障碍跑,如跳跃障碍、钻越障碍等,通过难度的增加,吸引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四是采用队列穿插跑,让大学生彼此间留有一定的距离,排成一列纵队,从排尾同学开始向排头进行穿插加速跑,至排头后恢复慢跑动作。通过以上的这些跑步形式的变换,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大学生对中长跑训练的兴趣,同时积极地参与到中长跑训练当中,更有利于中长跑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4.5 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管理方案
首先,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大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基础,分层次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中长跑教学训练方案,以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由于中长跑运动属于高耗体能项目,所以在训练前后教师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管理,制定出合适的训练管理方案。其次,高校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日常分配給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有所缩减。高校体育教师为提升中长跑训练效果和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目标,就需要利用合理的训练管理帮助大学生高效地通过中长跑训练实现身心素质能力的提升。比如,高校体育教师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大学生制定出训练负荷量和训练次数,同时实现不同层次水平大学生的流动,对身体素质提升的大学生增加训练负荷量和次数,等等。最后,在训练管理方案制定完成后,体育教师可以将这个方案上传到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上供师生下载,更多地获得反馈意见,并对训练管理方案进行完善,以便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身心素质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对训练管理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便让该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成效。
5 结语
高校中长跑教学对体育课程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合理、大学生健康意识淡薄和看重结果性评价等情况,这不利于中长跑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中长跑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当深化大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认知,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用赛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多样化中长跑跑步教学的形式,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管理方案,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施教之路。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EDC8AA3D-E5CA-4DB1-87D6-894B8DBF3E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