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
摘要:学生在声势律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音乐水平及创新音乐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以下内容针对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音乐;声势律动;教学策略
1声势律动教学法的意义
1.1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目前,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重点培养的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声势律动教学法引入后,学生自身会因为喜爱音乐而在聆听音乐时自主产生身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这一过程属于即兴表演的过程,且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在即兴表演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是实现学生创造能力有效提高的重要过程。
1.2实现学生发展的平衡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强的感知力,热衷于自己喜爱的事物,并且在从事喜爱的事物时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具有较高的喜爱度,并且对音乐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音乐听力与辨析能力方面正在快速提高。由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处于快速发展中,逐渐改變了自己以往的认知,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也显著增强,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并不愿过多地表现自己,担忧自己因表现不佳而受到同学的嘲笑,进一步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将声势律动教学法引入课堂中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2将声势律动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适度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声势律动教学法只是辅助教学的过程而不能过度地应用,否则会导致学生仍然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而不利于后续考查的开展;第二,指向性原则。将声势律动引入音乐课堂中,不只是要实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的目的,还要实现有效提高学生节奏感的目的,进而能够让学生通过声势律动感受到音乐具有的风格及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等。因此,教师在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时,要保证设计出的教学目标具有指向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朝教学目标迈进;第三,典型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出声势律动教学法的作用,需要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舞蹈。学生在运用舞蹈开展音乐知识的学习时可以深层次地感知音乐并掌握音乐技能,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拥有舞蹈基础并形成良好的气质。
3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3.1与音乐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感知节奏
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时,第一步要先采取的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措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对音乐所具有的节奏感产生学习兴趣,因为节奏感是音乐的核心元素,也是体现音乐风格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让学生根据音乐韵律与节拍运用自己喜爱的动作去进行跟随。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感受音乐的节拍而产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师则要观察每名学生感知节奏的过程,进而为后续音乐教学的内容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二三四歌》的音乐知识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首歌曲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感较强,并且体现出了军人的气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军人具有较高的向往度,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聆听《一二三四歌》并效仿军人的姿态进行正步走,通过这一方式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同时,教师为了更好地渲染氛围,可运用多媒体将军人正步走的场景直观化地展示给学生,可再次增加学生的向往度而提高实践参与的效果。另外,在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首歌的节奏感,达到提高学生节奏感的教学目标。
3.2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如果要实现对学生音乐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应重视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因为音乐所具有的情感可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来,舞蹈者只有深刻地理解音乐所具有的情感,才能在表演时将感知到的情感良好地融入到动作中,并通过动作的展示表达出音乐所具有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时,可以采取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创造能力,避免采取由教师设定舞蹈内容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去表现出音乐情感的方式,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且在展开动作时只是机械地模拟而失去了声势律动教学法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伴随着你”的音乐知识时,教师可采取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声势律动教学法,要先将这首音乐的创作背景及影片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可让学生产生对这首音乐正确的理解并成为舞蹈创作的基础内容。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由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共同编制舞蹈,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融入到舞蹈动作中,通过三个小组比赛的方式开展。教师可以在小组编制舞蹈时给予一些有效的引导与指导,保证三个小组编制的舞蹈动作可以充分表达出音乐情感,并且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节奏感并提高对音乐情感的认知。
3.3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有效提高
音乐是所有艺术类别中构建意境最佳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在表达情感时,运用语言帮助听众理解音乐的情感,但是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也配置了韵律及节奏,可以说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已经超越了语言的功能。因此,在音乐领域中,鉴赏能力具有较大的重要性,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能够从各种韵律与节奏中去感知音乐情感,进而达到与音乐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由于声势律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去感知音乐,教师也同样可以运用此方法去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在欣赏的过程中去体验音乐所具有的情感,达到与之共鸣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的音乐知识时,因为长江是我国独有的河流,并且在音乐中体现出了爱国情怀,教师可应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去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歌曲所具有的情感。音乐中将长江比喻成了母亲,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回忆自己被母亲拥抱时的感受,并且通过“健美的臂膀”运用“拥抱”与“抚摸头发”的动作感受母亲对自己的慈爱,通过这样的动作感受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在掌握音乐情感的同时与音乐产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这首音乐编制的歌词及韵律和节奏充分表达出的情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而达到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
结语
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参与兴趣并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引入声势律动教学法并通过运用动作去感知音乐的节奏与情感,进而能够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掌握节奏、准确感知音乐情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在应用时,要达到合理化运用的效果,防止发生降低应用质量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山珊.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21(2):111.
[2]胡佳佳.试论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文库,202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