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校教育让家庭教育得到拓展和延伸,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教育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成败。而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形成家校合力,成了当今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教育;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原因
学校和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家校这两个同时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中学校起着主导作用。目前,我们每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都在寻求如何把子女培养成才的途径。而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专业机构,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所以学校教师有责任主动地做好家长工作,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家校合作关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任务。”“应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制度,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一要求体现了现代化的大教育观,确定了家校共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空间意识增强,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引起了家校共育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技术的普及,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家访、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教学开放日等形式上了,E-mail、QQ、微信沟通等成为家校沟通的新载体,成为当今学校工作的主流。近年来,我校大力建设学校网站、家长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使传统意义上的单点家校沟通,变成了多点交织的网状结构,沟通速度大大加快。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迫切地意识到:家校共育的不可替代性,家校共育相融合,才能形成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最大合力。因此,我们确立“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的家校共育,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家校合作中的多元沟通、创新发展家校共育的策略和多样化的途径。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找到一些高层次合作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效果。
4.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从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二)研究内容
1.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的研究。
2.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途径的研究。
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
4.互联网背景下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效率的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本研究在研究的初期,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是家长上网率、家长的信息化水平、家长对网上家校互动的支持程度、家长与教师的交往情况。在研究的中、后期工作中,也运用到了这种方法。
2.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研究已做的工作。
3.行动研究法:新型合作方式能否较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边实践边进行了研究。
4.个案研究法:在本研究中,为了对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对学生影响进行更深入详尽的说明,在研究对象中选取部分学生作为个案进行跟踪,从而深入地了解了这一研究过程中学生在不良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5.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实践经验,认识家校共育过程的规律性,为已有的教育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总结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
四、研究成果的积极影响
(一)构建了“互联网+”家校共育工作的行动策略
1.构建工作保障机制,奠定“互联网+”家校共育组织基础。2020年,学校正式参与“智慧校园”系统“学生个人成长门户网站”平台建设,充分借助“专家资源”、“校际资源”等“外力”形成工作保障機制。把“学生个人成长空间”进行“前台”操作和“后台”管理并进实施,实现交互作用。为此我们把具体工作进行分解管理:“前台”主要由学生和家长自我管理,即时记载,一般包括“课程学业”、“主题活动”、“收获园地”和“阅读记录”等维度的内容。“后台”请相关职能处室和教师明确合作管理,各尽其职,呈现学生成长完整的“数据链”。
2.优化工作管理流程,助推“互联网+”家校共育稳步推进。有了组织管理网络,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学校如何围绕“学生个人成长空间”的建设目标开展工作。学校和家庭通过“学生个人成长空间”这一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发现并且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而且还可以借助一些教育举措,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追求。由此,我们由点及面,形成了信息化环境下“家校互动”的实践形态模型。
3.分析学生成长数据,落实“互联网+”家校共育教育目标。学校依托“学生个人成长门户网站”,改变过去“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借力信息化手段,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习性。在“家校互动”基础以及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中搜集的各种数据,包括“身心健康、学业水平、个性技能和成长体验”四个维度,通过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得出学生需要加强的领域,从而为学生提供指向明确的教育服务。
(二)探索了“互联网+”家校共育多样化的途径
1.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或企业微信实施家校共育。在班级QQ群里,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通过聊天,可以迅速复习和梳理当天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及时弥补自己薄弱的学习环节,或统一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交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教师还将学生近期品德个性、学校表现、考试成绩等反馈给家长,家长可以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回复,教师与家长就可以交流互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对症下药,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
2.利用移动“校讯通”实施家校共育。教师通过校讯通平台发布当天的班级通知、日常评语、作业布置、测试成绩等。还可以把学生在校的精彩瞬间拍照上传,建班级相册。家长通过翼校通和老师随时沟通,了解学生日常表现,还可用校讯通平台视频讲课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补习课程。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利用各种节日期间,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某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参考文献:
[1]杨喜兵.论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家校共育[J].成才之路,2018(03).
[2]徐英俊.微信互动平台支持下的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2018(04).
[3]姚映玉.互联网模式下的家校共育研究[J].课外语文,2018(10).
[4]王明芬,孙国忠.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9(08).
[5]李庆臣.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策略探究[J].祖国,2019(15).
[6]王小芳.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有效优化措施分析[J].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20(02).
注: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小学家校共育实践研究》(JCJYC212522004)的深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