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调查研究

2022-07-02 02:30徐怡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集体教学活动

徐怡婷,曾 彬

(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与电子设备的普及,各行各业为达成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目的,已将电子设备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作领域。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支持。美国、欧洲、新加坡等众多国家学者已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深入研究[1]。2012年全美幼教协会在《技术与交互式媒体作为早期教育工具服务于0-8岁儿童》中从信息技术使用的角度出发,面向全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并且明确提出“技术与交互式媒体”的正确使用将成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2]。

通过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质量,逐步达成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交互是完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在核心[3]。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的科学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更加完整的呈现教育内容,优化集体教学活动效果[4],此外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5]。梅林晨对幼儿园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专注力与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并提高整体记忆效果[6]。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交互功能,其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符合幼儿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够在建构生动的教育与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更具直观性,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学习内容[7]。吴兰岸对数字媒体的使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进行调查,其结果证明数字媒体的使用对幼儿身体、社会、情绪、认知以及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数字媒体的使用对幼儿发展影响的外在决定因素主要指能够为幼儿提供适宜帮助的成年人,突出家长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质量将直接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8]。

教育部于2018 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指出,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为主要任务,将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促进师生信息化素养发展作为基本目标,来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9]。由此可见,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顺应全球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符合我国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与总体目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接受的系统性、组织性、计划性较强的教育活动,能够依据具体目标,有针对性的促进幼儿某一领域发展的活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添加信息技术的支持,不仅符合学前儿童前运算阶段的特点,而且能充盈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与其呈现方式,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孟红芳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的方式,强调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教活动中使用的基本原则,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10]。吴倢在分析了幼儿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使两者能有效融合的策略[11]。薛飞通过分析实际幼儿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情况的普遍问题,设计了对幼儿教学起辅助作用的电子教案白板平台,并展开了相应的教学实验[12]。郝兆杰等人通过观察《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中教学比赛案例的信息技术运用情况,分析了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必要条件[13]。钱慧与袁慧以“幼儿园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中的教学活动作为观察样本,对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整合情况展开研究[14]。高宏钰与周游将北京市某一所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作为观察对象来进行相关内容的研究[15]。但是,已有文献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以南充市主城区6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为研究样本,调查研究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实然”情况,发现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早日达成国家所要求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应然”状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抽样选取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嘉陵区、高坪区,各区选择2 所四川省省级示范幼儿园,共6所幼儿园为例,对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现状进行观察,为保证样本代表性,在一个省级示范幼儿园中,有计划地选择大、中、小班各2 个班(共6 个班),每班观察2 个集体教学活动(共12 个集体教学活动),6 个幼儿园共72个集体教学活动作为观察样本进行观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对72个集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展开现场观察,经教师本人准许后,用拍照以及手机计时的方式加以辅助。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采用自编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观察表》进行调查,观察过程采用打勾、填写的方式,记录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收集观察数据,依据观察维度展开具体分析。观察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技术设备安装情况、教学过程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用时长、使用环节、使用策略、多媒体元素以及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使用功能,共7 个维度对四川省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情况展开观察。观察时间为2021 年10 月11 日—11 月19日,为期6 周,共30 天,一所幼儿园观察时间为1周。非结构访谈在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与实施此次活动幼儿园教师进行,以补充相应观察与研究内容。

二、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现状

(一)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整体情况

从信息技术设备安装情况、信息技术使用总时长、信息技术使用环节、信息技术使用策略、多媒体元素与信息技术使用功能等维度,对上述观察的共72个集体教学活动进行分析,获得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总体情况,由于观察样本数量较多,因此选取其中24个较为具有代表性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展现,如表1 所示。

表1 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情况

续表1

补充说明,在为期6 周,所采集的共72 个观察样本中,并未收集到科学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故缺失幼儿园科学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二)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具体情况分析

1.信息技术使用频率较高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电子设施使用或软件安装等技术媒介,来辅助完成相应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主要是用于更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类现代技术[16]。信息技术相关设备主要分为硬件设备与软件安装,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电视、电脑、音响、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以及网络路由器等;软件安装主要指电子设备上应用程序的下载与使用,如qq,微信,抖音,qq/酷狗音乐等社交软件以及PowerPoint(PPT),Flash,WPS,腾讯视频,百度等其他软件。信息技术使用率主要指使用信息技术的集体教学活动数量占所观察的全部集体教学活动总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呈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使用现状。

从观察情况来看,6 个省级示范幼儿园均安装了教学中常用的电子信息硬件设施,主要由无线路由器、触摸式电视、音响以及电脑四个部分组成。在72 个集体教学活动中仅12 个活动未使用此类技术来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使用率达到83.3%,其中,电视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硬件设施,在60 个运用了信息技术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电视的使用次数为53 次,占比88.3%,电脑使用次数为51 次,所占比例为85%;在使用的软件中,PPT 的使用率最高,使用次数达到48次,占比为80%。由表2 可知,在五大领域活动中,属于健康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运用率最高,达到87.5%,而语言类集体教学活动使用率较低,占比为75%。时长,它从时间维度出发,反应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程度与重要程度。所观察的集教活动中,小班教学时长均在10-20 分钟;中班教学时长为15-25分钟;大班为25-35分钟以内,根据所选取的较为具有代表性的24个集体教学活动,计算其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可知小、中、大班信息技术的平均使用时长分别为10',14'30",22'14",均占整个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的一半左右,具体情况见表3。

表2 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

表3 省级示范幼儿园单个集体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使用时长

3.基本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集体教学活动数量最高

信息技术使用环节主要是指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信息技术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过程所包含的主要环节,将信息技术使用环节划分为导入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与过渡环节四个部分。导入环节是集体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作用为引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大致主题,帮助幼儿产生学习迁移,启发幼儿思考与情绪调节等,能使幼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17];基本环节是帮助幼儿掌握并理解知识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步;结束环节主要指教学活动的收尾阶段,是对集体教学活动所学的总结概括与延伸,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打好基础,在此环节中能更好明确活动主题、厘清活动逻辑以及升华活动意义[18]。过渡环节主要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两个活动相互衔接的中间阶段,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结束后,起到过渡作用。在60 个使用了信息技术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有54 个活动在基本环节使用了信息技术,占总数的90%;有30 个活动在导入环节使用信息

2.信息技术使用时间较长

信息技术使用时长是指在单位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集体教学活动开展的总技术,占比为50%;在结束环节与过渡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较少,分别为12 个和9 个,所占比例仅为20%与15%。

4.运用直观演示策略的集体教学活动数量较多

信息技术使用策略是指在集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方式,以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活动任务为主要目的,为达成教学活动目标而采取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直观演示与情境创设两个方面,直观演示策略主要是通过直接呈现物体或具体事件,形象的反映出物体的特征、用途、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以及帮助幼儿了解具体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学习内容的一种策略。创设情景主要是激发幼儿求知欲,调节幼儿情绪,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等,以保障集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调查结果得知,单独使用直观演示策略的集体教学活动有30个,占比50%;单独使用创设情景的活动24个,所占比例为40%,而两种策略都使用的教学活动仅6个,占比10%。

5.图片、音频运用频率较高,使用两个多媒体元素的集教活动数量最多

多媒体元素是指使用不同的信息媒介来呈现具体内容的方式,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最常运用的多媒体元素有文本、图片、动画、音频与视频等,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信息储存与传递的特征。文本主要具有描述性特征,是用抽象的文字符号传达信息的方式;图片通过最直接的展示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呈现事物特征及其背后的意义;动画是一系列运动的图像,能够增加原有图片的丰富性与趣味性;音频按照表达形式分类,主要包括讲解类音频、音乐类音频以及效果类音频;视频中包含最为丰富的内涵,能够清晰的交代事物的发展过程与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多媒体元素应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与传达内容的习惯与偏好。如表4 所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最多的多媒体元素为图片,其次为音频,使用次数分别为51 次与42次,所占比例分别为85%、70%;视频与动画使用次数较少,两者使用次数均为12次,占20%;而文本使用次数为0。

表4 四川省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多媒体元素使用情况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多数幼儿教师选择使用2 个多媒体元素来提升集体教学活动整体效果,如表5 所示,有36 个集体教学活动运用了两个多媒体元素,占比为60%;选择运用1 个或3 个多媒体元素的集教活动数量均为12 个,所占比例为20%;尚无选择将4 个及以上的多媒体元素应用于一个集教活动的情形。

6.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数量总体相当

信息技术功能是指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所起作用,主要可分为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两类,其中主要功能是指幼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直接反映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内容与中心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可直接使本次集体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达成,若不使用信息技术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辅助功能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并无直接关系,包括帮助调整班级幼儿情绪,加强幼儿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以及创设教学氛围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所起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看出幼儿教师在进行集教活动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根据观察结果显示,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起到单一功能(主要功能或辅助功能)的数量为48 个,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均为24 个,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两种功能均发挥作用的教学活动有12 个。

三、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教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化解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调动幼儿多感官共同参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以及加强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充分利用该技术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构建理想的教学活动环境。但通过对60 个教学案例具体情况的分析发现,省级示范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多以幼儿教师为主体

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由教师、学生、教材与信息技术四部分组成,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这几个因素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需要相互配合,构建发挥教师主导,又能体现学生主体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19]。通过调查发现,一方面,所观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策略为直观演示的教学活动有36 个,占比60%,这说明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多是采用直接呈现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并对其进行辅助讲解。典型案例如:《鞋子和袜子》中,幼儿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幼儿了解袜子的组成部分,通过播放视频让幼儿学习穿袜子和鞋子的主要方法与步骤,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授课教师并未引导幼儿尝试自己穿袜子与鞋子。

另一方面,在多数集体教学活动中,“流水型”模式较多,互动性较少,信息技术完全由幼儿教师一人掌控,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呈现不同教学内容,而幼儿与信息技术之间互动的次数极少,根据观察情况发现,幼儿能对信息技术中所呈现内容进行选择、操作的教学案例仅有3例,在《勇敢小火车》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与电子屏幕互动的空间,引导幼儿在屏幕上用点、按的方式对自己喜爱的图案进行选择,并根据选择的不同内容引出幼儿所需要完成的课堂任务。在其余57 个集体教学活动,均为教师单方面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幼儿与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极少,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主要扮演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角色,信息技术作为幼儿教师传达教学内容的主要工具,操控着集体教学活动的整体走向,一味的信息输出,却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与幼儿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过程存在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倾向,教学主次地位颠倒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和教师相比应处于从属地位,工具性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表达内容与事物的特点,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一种手段[20]。第一,教师过渡依赖信息技术的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使用时间过长。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共72 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有60 个活动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比例高达83.3%,信息技术使用时间均占教学活动时间的一半以上,例如《对不起,没关系》以及《迷路了,怎么办》两个大班集教活动在不到35 分钟的教学总时长中,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分别为26 和25 分钟,占整个教学时长的2/3。

第二,教学主次地位颠倒的主要表现为课件信息量偏大,信息技术的使用与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联系程度较低,不使用信息技术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小班音乐活动《大茶壶,小茶杯》,其目标是使幼儿掌握茶壶与茶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学会相应歌曲,但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仅展示了茶壶与茶杯的图片,运用图片向幼儿讲解其特点,在此活动中用实物代替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图片,更具直观性与简洁性。此外,《大茶壶,小茶杯》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长达到16 分钟,导致幼儿产生疲劳现象,学习歌曲的时间不足4分钟,幼儿对歌曲的掌握程度较差。在此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传统教具与实物展示的方式亦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幼儿教师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导致教学过程拖沓、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主次颠倒,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不高

幼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使用软件种类单一。目前软件的种类繁多,用途甚广,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软件进行辅助,有益于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幼儿教师使用的软件主要为PPT,Flash,抖音以及百度,而其他日常使用的软件,如:音乐播放软件、绘图软件、课堂助手、P图软件等,均未应用于集体教学活动中。如大班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仙人球》,其主要教学内容为引导幼儿运用各类线条,绘画出多种仙人球形状并对其进行装饰,教师直接运用纸笔,向幼儿进行简单的示范,由于白纸无法固定,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只能在桌上进行作画,幼儿无法了解绘画步骤与过程;并且纸张尺寸较小,教师向幼儿展示“范画”时只能让幼儿走近观察,若教师使用绘画软件,在电视上展示绘画过程与更多线条相互组合的可能性,将能够使幼儿清晰的了解和直观感受教师的绘画思路与学习线条组合方法。

第二,软件功能使用程度低。PPT 的使用率最高,使用次数达到48次,占比为80%,PPT 的主要使用功能包括图片放映、音乐播放、视频播放、音效插入、图片切换效果、动画效果以及设计模板等。但多数幼儿教师仅使用了该软件的图片放映以及基础音效功能,在播放视频时会切换至其他软件打开视频、图片切换之间无效果、动画效果使用甚少,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图片切换不顺利、音效播放出错等现象,出现此类现象后,教师需要立即对其进行调整,致使教学过程出现停顿现象,缺乏流畅性,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使用Flash 动画制作的教学活动为9个,占比仅15%,Flash 是使用各个图片元素建构快速动画的软件。具有多媒体动画制作、音频播放、文字展现、以及交互式接口等功能,但三位幼儿教师都仅在集教活动中体现了flash 的简短动画制作。

第三,课件制作较为简单。通过课后对幼儿教师进行非结构访谈,探清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课件来源与制作的基本情况,根据访谈结果了解到,90%以上的幼儿教师课件均来源于幼儿园主题教材、幼儿园绘本馆以及网络下载,将所收集到的绘本、图片内容未经二次制作直接插入PPT 中进行播放,所下载的视频也均未经过二次剪辑。如小班《游戏安全我知道》中,教师直接将教材中的图片照下来,再导入PPT 中进行放映;《身体的小秘密》活动中,教师在上课前在百度上对相关主题进行搜索后,直接将视频投送至屏幕,进行播放,未对视频内容进行筛选与思考,没有突破原有课件资源本身,并且没有根据班级幼儿情况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改编。

四、提升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应用效果的建议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应遵守简洁化、适宜性、交互性原则

1.简洁化原则

简洁化原则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不论是从多媒体元素的选择、课件的呈现,设备的使用还是信息技术使用时长的设计上,都应遵循“简单”的应用原则。在小班语言活动《我的周末生活》中,教师播放自己拍的简短视频并用语言进行补充,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直接将幼儿带入到活动主题中。已有研究表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遵循简洁化原则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程度相契合,3-6 岁幼儿感知觉发展具有直观性思维、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幼儿感知事物的方式通常是停留在对事物表面形象的理解,往往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21]。因此,幼儿园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应采取最直接、直观的展示策略,突出重点内容,舍去与教学主题相关度较低的多余内容,防止输出信息过多,导致幼儿感知觉负荷。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应以高效促进相应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基本前提,尽量使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直观、简洁、清晰。

2.适宜性原则

所谓适宜性,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中的运用需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宜,二是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应与教学活动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相适宜。如在《仙人球》这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在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时,全程运用音响播放音乐,其目的是为幼儿创设安静的创作氛围,但在其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幼儿注意力的分配,部分幼儿对音乐较为敏感,听见音乐便停止绘画,这说明在该集体教学活动中对多媒体元素的选择不具适宜性与使用时间的不恰当性。当前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的利弊关系仍然具有一定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1]。因此,幼儿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需要思考,不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否能也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若回答肯定,则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此来规避信息技术手段可能对幼儿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3.交互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教学环境下,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先前获得的经验来选择不同内容,换句话说,在具有交互性的环境下,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条件与可能。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交互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幼儿根据教师的基本要求,对信息技术媒体展开互动,使展示界面随着幼儿的不同操作与选择而发生相应改变。依据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认知行为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19],因此,在认知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仍处在直观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的幼儿时期,外部的刺激非常必要。在所观察的集体教学活动《我的勇气》中,幼儿教师运用不同水果形象来设置不同选项,幼儿依据自己喜好对水果进行选择,并在屏幕上点进行点按,紧接着屏幕上就会呈现幼儿需要自己完成的挑战任务,因为任务都是由幼儿自己进行选择,因此,在完成任务时非常积极主动,并很好的完成了挑战。信息技术使用的交互性原则是尊重幼儿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幼儿教师应明确意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演示和讲解的辅助工具与教学内容传递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与维持幼儿的动机,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挖掘幼儿发展潜能。

(二)提升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整体效果的成功与否,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相关,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否恰到好处,则与幼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密不可分,有效提升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主要可以从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课件改编与制作、软件应用四个维度着手。

1.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幼儿园与幼儿教师以具体的教育目标作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展开的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与预设[22]。信息化教学活动则是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相关媒介对五大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编排与预设,以达到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年龄特征的分析、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分析,对信息技术中软件的选择,多媒体元素的选择以及使用环节与应用策略的设计等方面。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应用得当。信息化教学是近十几年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培训接受较少,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开设欠缺,幼儿教师多是通过自己摸索与练习,获得信息技术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与经验,没有经过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学习与训练。因此,不论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还是幼儿园在职培训都应将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重要培训内容[13]。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已有研究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分为浅层次整合与深层次整合,浅层次整合主要指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为主要目标,而在教学活动与学科课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深层次整合主要出现在课程开发中,使用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资源利用与开发以及方法的选择进行设计与融合[23]。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主要将信息技术作为直观展示内容的工具,而较少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互动式教学,以及为幼儿创设探究式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潜能还有待幼儿教师展开进一步挖掘与突破。

3.课件改编和制作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一方面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通性,使集体教学内容多样化,课件来源多途径,为幼儿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便利,但部分幼儿教师在对相关课件进行使用时,并未对原有课件进行处理就直接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从而出现课件内容繁琐复杂,部分信息与教学内容不符等情况出现。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自身学习经验与认知特点、教学具体内容、信息呈现方式对原有课件进行改编与调整,使集体教学活动更加流畅自然,符合教学主题。

4.软件应用能力

软件应用能力主要指对不同类型软件的掌握程度以及软件相关功能的运用水平。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软件使用类型较为单一,并且对软件的掌握程度较低,使用过程时常出现卡顿,音乐自动播放等问题,这是幼儿教师对不同教学软件种类的学习较为欠缺的重要标志,以及对所使用的软件功能不熟练的主要表现。幼儿教师应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及时更新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具备各种类型的软件,并灵活应用其基础功能,一个软件中通常有多个媒体功能,幼儿教师须充分了解软件与软件之间功能的异同,在使用软件时应注重软件功能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避免运用不同软件的相同功能,造成教学负担。

(三)完善硬件配置与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共通性

首先,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是幼儿园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关键条件。当前幼儿园信息技术设备仍处于以教师作为使用主体来进行配置,因此,在硬件配置方面需更加注重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如电子白板、可触摸式屏幕等,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行操作与示范,以此提升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其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互通性是不同地域、不同等级、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达到与维护教学公平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幼儿园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在学前教育领域,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各种信息化课件、教学材料、电子绘本等内容,其具有共通性、便捷性、多样性等特征。应当通过搭建学前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库[24],整合优质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通性与流通性,有助于优异的幼儿园教学资源与课程资源得到广泛传播。幼儿教师应依据幼儿发展水平、教学内容与文化环境,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改编其资源内容,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宜性,以达到提升各地区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目的。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集体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我为集体献一计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警犬集体过生日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