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心素养下中学美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2022-07-02 12:55朱彦炜
教育界·A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学美术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教育,分析了中学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所面临的缺乏认知、融合混乱且缺乏特色、方式死板、缺乏有效评价和改进机制等问题,并着重围绕教师队伍培训、教材内容体系构建、社团美育、开展研学旅行、完善评价与改进机制等方面,就中学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美育;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简介:朱彦炜(1980—),男,上海市香山中学。

中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需要实现综合发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品质,才能成长为优秀的青少年,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中学教师需要积极更新观念、创新意识、全面强化综合教育,美育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强化美育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水平,实现综合发展,还能为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提供必要支持。

一、中学美术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教育概述

(一)中学美术核心素养

全面加强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的培育,是强化核心素养培育的要点所在。中学美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必然要以强化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采取合理的措施优化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水平,强化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学美术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为图像识读。生活中的各种美都能以图像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呈现。加强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正是美育实践的基础所在,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必要前提[1]。其二为美术表现。教师通过传授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等,引导学生进行美育实践,能够强化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发现美以及创造美。其三为审美判断。学生应当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能够对最基础的美与丑进行判断,运用美术知识、理论、方法等欣赏艺术作品以及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进而发展审美素养以及形成正确的认知。其四为创意实践。中学生应当具有积极开创、勇于创新的意识,善于挖掘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并能将自己的想象力与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等相结合,积极地去创造美,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美术素养。其五为文化理解。美和艺术、文化等有着密切联系。加强对中学生的美育,不仅体现在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方面,更体现在强化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上,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理解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为他们的成长与终身发展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凝结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精神文明,闪耀着独特的光辉。近年来,传承、保护、弘扬与创新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党和国家、地方政府等都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出台对应政策,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有效传承与弘扬探索新的道路。而强化年轻人的传统文化意识,让广大年轻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与弘扬者,则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故而在现代中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应渗透到中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育、学生管理中。

二、中学美育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

(一)缺乏认知

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都是现代中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极其有必要,是充分发挥二者互促作用以及提升育人效果的可行手段。但是部分教师乃至学校领导对此缺乏正确和长远的认知,没有充分意识到推動二者融合的积极意义,没有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下,二者融合的实践应用自然也会大受影响,难以取得良好成效。

(二)融合混乱且缺乏特色

部分中学在推动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往往直接照搬美术教材内容,对教材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缺乏系统性教学,导致二者的融合较为混乱。与此同时,不少中学没有积极推动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忽视了对本地传统文化这一资源的有效利用,导致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缺乏特色,难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

(三)方式死板

中学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主要是围绕美术课程展开的,即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美术教学中,并通过课堂讲解与训练的方式加以落实,这种较为单一、死板的融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的发挥,而且在实践中容易令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等负面情绪,难以长期、持续地吸引学生参与,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四)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改进机制

不管是对美育,还是对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构建配套的、系统化的、健全的评价体系都十分有必要。而在二者相结合的情况下,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更是必不可少。但是部分中学在实践中并没有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是生搬硬套美术课程的教育评价机制。这直接导致了评价机制本身与被评价对象的脱节,使得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大受影响,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融合及教育情况。与此同时,部分中学没有构建相应的改进机制,不重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导致难以提高育人水平。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美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有效办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教师作为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得到成长。然而目前不少中学教师都难以完全胜任核心素养下的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更遑论将二者有效融合。故此中学一定要加强教师培训,致力于打造一支综合素养高的优秀教师队伍,让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得到充分落实。其中美术教师作为美育的关键实施者,更需要实现全方位发展。学校要着重围绕先进的教育观念、科学而多样的教育方法、丰富的教育经验、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技巧等方面,组织美术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活动,推动整体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奠定基础[3]。这样能够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提高审美水平,传承传统文化。42A7F734-B60A-4B3B-9C02-0E957DF4B9DE

(二)充分发挥美术教材的基础支撑作用

美术教材作为美育的基础内容,教师需要发挥其支撑作用。学校应当以美术教材内容为基础,组织美术教师对美术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综合研究和整体把握,推动美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实际上,中学美术教材中有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合理挖掘,能够为美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例如,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经典美术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就大量、频繁地出现。这些经典美术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接触、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美术教材中中国画、书法、篆刻工艺乃至民间美术等元素都是融合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素材。

教师还应当发挥美术教材的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各种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更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方面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在思想价值观念方面的导向作用,能为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提供有力支持。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强化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并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推动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所在。

另外,教师还需要收集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往往有其独特性,有利于特色化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能带给学生强烈的熟悉感、亲切感,并能为具体的美术教育实践、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提供良好支持。中学需要以美术教材内容为基础,组织广大美术教师乃至语文教師等共同进行研讨和实践,主动与地方文化组织、民间艺人进行沟通和合作,深化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为教育内容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带来更多可能性,让学生在探索本地民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善用社团美育拓展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推动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相较于课堂讲解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效。而社团活动是能够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并能凸显实践成效的主要模式,教师应善用社团美育拓展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一方面,社团美育是课堂美育的延伸,是美术课堂之外进行美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社团美育本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模式[4]。教师要积极推动社团美育,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更好地融合不同的传统文化。常见的美育社团包括音乐社团、绘画社团、舞蹈社团、篆刻社团、书法社团、诗歌社团等,这些社团的相关活动均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校和教师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适当加强对社团建设及发展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多多开展丰富且有特色的社团实践活动,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结合[5]。例如在音乐社团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校可以将传统音乐作为音乐社团活动的重要基础,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更为正确、客观的认知。

(四)通过研学旅行凸显地方特色文化优势

学校组织研学旅行能够有效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兼顾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们在研学旅行中了解民间传统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当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周边传统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合理制订研学旅行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学校应深挖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优势,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6]。促使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审美境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他们的成长及终生发展注入新活力。

(五)完善评价与改进机制

中学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中还存在不少的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势必要不断创新和进步。中学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完善相应的评价与改进机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优化教育方式,逐步推动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7]。学校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以量化形式对美育质量、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以及二者的融合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分的结果发现其中的缺陷及不足,并重点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制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学校要让所有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对美育实践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一定要保障评价机制本身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在确保评价标准科学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评价范围覆盖到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方方面面,并加强相应的监管,以免评价过程由于受到过多的人为因素干预而具有过强的主观性,最终影响评价结果本身的准确性与有效性[8]。

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领导与教师都应当准确意识到目前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在美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审美、有文化认同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宁.从“怡情养性”到“经世致用”:传统文化中的“美育”与“核心素养”[J].新课程(下),2019(12):228-229.

[2]陈志平.核心素养下优秀传统文化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新教师,2019(06):15-16.

[3]徐兰.剪纸校本课程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剪竹”校园文化剪纸课程为例[J].散文百家,2018(09):140.

[4]白竹寒.聚焦核心素养:浅谈在美育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J]. 美术教育研究,2018(02):148,150.

[5]徐丽.承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4):16.

[6]李瑶.大美育观与核心素养培育:徐悲鸿纪念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分析[J]. 北京文博文丛,2018(04):84-92,106.

[7]段鹏,刘云丽.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改革开放以来美术课程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蕴含与体现[J].基础教育课程,2018(24):20-25.

[8]陶永胜.基于民间文化视角的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128-129.42A7F734-B60A-4B3B-9C02-0E957DF4B9DE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核心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