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婧
【摘 要】在“双减”政策推动下,教师更应该不断加强学生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环节的专业研究,创设形式类型多样的作业,保护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感受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的效率,并逐渐把语文学习拓展到社会、自然界和其他学科等,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作业设计 实践性 融合性 合作化 语文素养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业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作业不仅仅要起到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应该起到幫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作用。作为教师,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感受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的效率,并逐渐把语文学习拓展到其他学科和社会、自然界等,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针对学生特点的四种类型的语文作业设计。
一、以表达为主的“言语实践性”作业
“言语实践性”作业是基于母语学习的独特性提出的,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规定性所要求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需要关联学生生活,所以我们要设计和实施真实性的或拟真性的言语实践任务。特别在低年级,“双减”政策提出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那该怎么在课后有效推进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借助以表达为主的“言语实践性”作业。
(一)故事会
在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喜欢听故事,喜欢讲故事。教师每天可以编一些围绕学生在校生活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晚上回去后的作业就可以是做“复读机”,把故事讲给大人听;做“小画家”,画画这个好玩的故事。学生也可以在班级里讲讲自己家发生的好玩的故事。这种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表达融入家庭、融入班级,在实践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主动去观察生活。
(二)分享会
在素质教育下,学生全面发展,他们渐渐有了感兴趣的领域并有了一些自己的研究,因而也有了表达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展学生的专题分享会。
如有的学生是“军事迷”,特别喜欢研究坦克,教师就可以给他开一个专题分享会,让他讲讲自己的研究,还可以像教师上课一样,向听讲的学生提问。有的学生是“编发达人”,教师就可以给她一个展现的机会,去教班里的女生编头发。每天课前的“五分钟新闻”,也是鼓励学生勇于表达的机会。每周的“读书会”,则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鼓励学生在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些指向表达的个性化作业,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给了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让语文作业焕发出非凡的魅力。
(三)朗诵会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既有益于学生积累知识,又能有效提高其语文能力的语文学习路径。参加朗诵会这种真实的言语实践任务,学生能身体力行地认识到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准备朗诵内容,选择朗诵时的服装,进行反复练习,直到登台朗诵,这种美好体验会进一步吸引学生投入语文学习中,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二、以实践为主的趣味性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开发有趣的实践性语文作业,以达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写作感悟的目的。
(一)养一养
学生通过养豆子,观察豆子发芽写观察日记,是语文作业中常见的一项,其本身就是一件能增加学生感性认知,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的作业。但这项作业一般以文字呈现为主。在实践中,不妨多利用一下互联网,推荐学生使用美篇应用程序编辑观察日记,利用微信朋友圈展示“豆子发芽”过程照片,让观察有趣味,也让观察能有更好的持续性,写出来的观察日记也更具个性化。
(二)做一做
开展“做美食”的实践性活动,可不只是能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构思菜谱、查阅资料、确定菜谱、购买食材,只是“做美食”的前几步,就已是一个个个性化、开放性的实践体验,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提升了自己的见识。开始“做美食”了,做美食的步骤、做美食的体验、品美食的感受……有的学生品出了劳动的成就感,有的学生悟出了父母的辛苦,有的学生尝出了“来之不易”的幸福感。有了收获,再及时指导学生把过程写下来。由于学生用心去做、用情去写,所以一篇篇都是真实感人的。
三、以学科融合为主的创意性作业
当语文作业巧妙地与其他学科融合,便会脱离单调乏味,给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发挥的机会。
(一)玩转汉字
在汉字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思考,除了完成“四会”的基础目标,除了重复训练的识字方法,除了提高识字量以帮助学生提前读写,除了利用教材自身的编排体系,还可以怎样更好地带着学生了解汉字独特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呢?
(1)汉字画。当学完汉字后,教师不妨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这个汉字以及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强化他们对汉字的记忆,提升对汉字的理解。如在学“美”这个字的时候,当学生了解到“羊大为美”,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字是头上戴着华丽的装饰品,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画这个“美”字。在学完了“春”这个字时,学生便会用明媚的阳光和碧绿的小草来画这个字。又如“东、西”这两个表示方向的字,都是象形字,一个是两头扎起来装了货物的大口袋,代表古人出远门的行囊;一个是鸟巢的形状,倦鸟归巢,所以是“西方”。学生便可发挥想象,结合诗句、历史典故等创作出不同的汉字画来。这项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他们对汉字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2)生字开花。可以只学一个汉字,更可以从一个汉字的学习到一组汉字、一组词语、一组句子……我们鼓励学生做汉字研究员,拓展性地学习汉字。比如在学《中国美食》时,在汉字教学中,以“拌”字做汉字研究示范,从“拌”字想到拌的方式,拌的组词,凉拌的美食名称,拌的近义字,拌的俗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由一个汉字,生成一朵汉字花;由一个汉字,延伸到了汉字的故事、汉字的文化。这样的学习,让汉字开出了闪着思维之光的汉字花。汉字学习作业的改变,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探究汉字,自主发现汉字之间的联系,构建汉字间的美。
(二)童诗会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印发,美育成为儿童教育与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在此背景下,笔者开始在学生的童诗学习和积累上做了学科融美的探索。
4月,春光明媚,蔷薇盛放。学生们画蔷薇、写蔷薇、诵蔷薇诗词,春的“童诗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月,桂花飘香,学生收集、创作关于秋天的诗歌,配上画,来一场秋的“童詩会”,畅想秋之美。从准备到登台诵读,可独诵,可配乐诵,可组合诵读……“童诗会”以诗文、绘画、音乐及其他艺术为媒介,向学生展现自然美和社会美,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童诗会”后,学生意犹未尽,一篇篇生动的日记下笔即来。
四、以合作为主的开放性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使得学生必须学会合作。学生将面临更多的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合作。
(一)合作探究
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在班里组织兴趣小组并起名字的学习任务。这个任务就非常适合交给学生合作完成,他们兴致勃勃地设计了如下作业:(1)调查并统计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2)自由组合不同兴趣小组。(3)讨论小组名字;(4)设计小组标志;(5)完善兴趣小组活动方案;(6)制定兴趣小组规章;(7)通过写、画,完成兴趣小组介绍单。这样,学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有针对性地就自己擅长的点研究下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日记接龙
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提起作文,总觉得“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远离学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我们应该让作文成为学生倾吐自己生活的发现和感悟的心灵牧场。这时候,班级“日记接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式。
在笔者班级,从第一篇《今天中午吃饺子》大家吃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故事日记开始,班级“日记接龙”就以记录班级故事为主题延续下去了。渐渐地,“日记接龙”有了每天朗读班级日记的时间,有了修改后援团,有了班级展示栏。未来,“日记接龙”还会利用互联网有更广的展示空间,还会成为小学生活一份美好的回忆,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五、结语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作业获得语文能力,还应让学生在人生最宝贵的童年时代能过上一段丰富多彩并终生难忘的语文生活。在“双减”政策推动下,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断加强学生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环节的专业研究,创设形式类型多样的作业,保护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雷玲.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边兴臣.学生主体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3).
[4]莫宇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具体途径[J].学周刊,2021(29).
[5]梁昌辉.言语实践:语文素养与儿童精神成长的双向建构[J].人民教育,2021(18).